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确定径流条件下坡耕地的侵蚀规律,采用不同流量对10°及15°坡的坡耕地进行径流冲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坡面土壤的产流量、产沙量随流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流量及坡度越小,坡面的减流减沙效应越显著;相同流量、相同坡度下,产流量呈先增加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产沙量呈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
关键词:径流冲刷;产沙量;产流量
中图分类号:S15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1-0033-04
2005年辽宁省第四次的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土壤侵蚀面积422.95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9%。其中,水力侵蚀面积40 409.1 km2,占侵蚀总面积的87.2%。坡耕地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业资源,是水土流失的多发部位,因此很多学者对坡耕地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关研究大多人工模拟坡面,采用冲刷试验探讨土壤侵蚀的产流产沙机理,操作简便易行但与天然坡差距较大,导致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为此,在接近天然坡耕地的室外小区进行冲刷试验,探讨辽宁地区坡耕地坡面的产流产沙效应,旨在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沈阳农业大学综合实验基地,地处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位于北纬41°44′、东经123°27′,海拔44.7 m。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集中。年平均气温80.0 ℃,最热时平均气温达到24.6 ℃,最冷时平均气温为-11.8 ℃。无霜期150 d。年平均降水量为722 mm,降水量最多的集中在7月,平均降水量183 mm,最少的集中在1月,平均降水量7 mm。
1.2 试验方法
试验时间设在汛期到达之前的4月份,以避免降雨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试验小区为水平投影长8 m、宽1 m的坡耕地,分别设4个10°坡和4个15°坡,各坡之间有隔离带划分,长年的翻耕与种植使其趋于天然坡耕地。各个坡面底端均设有簸箕型集水槽,便于试验接样。
试验用土为辽宁地区常见的棕壤土。由于原土的土块比较大,且含有大量枯枝落叶、石块等杂质,因此用5 mm×5 mm的筛子去除杂质,使土壤中的颗粒比重相似。然后,采用分层称重法将各坡面的土壤容重控制在1.2 g/cm3。最后,对土壤进行翻耕处理,形成横垄,用来模拟坡耕地翻耕后的状况,并使用大喷壶将小区表层土壤(≤20 cm)润湿至饱和,以消除各坡前期含水量的差异。
在已有条件下,自制一个放水冲刷装置(包括水箱、稳流槽、急流槽等),并确保出水流量稳定均匀。另外,在放水口处安装水表,以准确调节设计流量。径流冲刷前,润湿各坡面土壤并静置12 h。保证各坡面初始含水率相同后,分别用3,6,9,12 L/min的流量冲刷各坡面,待坡面径流产生时,每隔1 min接一次样,试验时间为30 min。其中,流量设定根据文献及辽宁地区降雨特点确定。
试验所得数据均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量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分析不同流量冲刷各坡所得的产流量和产沙量,得到坡耕地产流量的变化(图1和图2)和产沙量的变化(图3和图4)规律。
通过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相同坡度的条件下,流量越大,坡面产流量越多,且均为开始时简短而急促地增加,然后平稳变化;无论增加还是平稳变化,坡面产流量均会出现小范围波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冲刷过程使坡面土壤不断被破坏并形成沟蚀,水和沙的混合物对侵蚀沟的不断冲击导致坡面形态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流量不平稳。
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流量为9 L/min和12 L/min时,产沙的变化规律较明显,表现为流量越大坡面产沙量越大,且在增加到一个波峰后逐渐减小,最后趋于平稳;而在3 L/min和6 L/min的流量条件下,产沙量的变化不明显,故将10°坡在流量3 L/min、6 L/min冲刷下的产沙量数据单独用Excel表格处理,结果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产沙量不断增加后,波动范围在20~60 g和60~180 g之间,与9 L/min、12 L/min冲刷下的变化相同,仍属于稳定变化,仅产沙量较小。究其原因,可能是冲刷流量较小使得产流量少,水对土壤的剥蚀能力弱,只能引起表层土的微弱变化。
2.2 坡度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相同流量冲刷下,10°和15°坡产流产沙规律分别见图6—13。
由图6—9可以明显看出,排除个别点的奇异值,在相同流量不同坡度的条件下,15°坡均比10°坡的产流量大。
由图10-13可知,在相同流量下不同坡度坡面的产沙,虽然偶尔会有10°坡比15°度坡产流产沙量多的情况,但由于土壤侵蚀过程复杂,加上各垄稍有差距,因此不影响15°坡比10°坡产流产沙量大的整体趋势。
不同流量冲刷条件下,10°坡和15°坡的产流产沙量效益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15°坡的减流数值均小于10°坡,且15°坡的减流数值也均小于10°坡,故可得出随着坡度减小坡面减沙减流效益显著的结论;当流量为3 L/min和6 L/min时,10°坡面的减沙效益均达95%以上,比15°坡面的减沙效益显著,说明营造山区梯田、鱼鳞坑及水平阶地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3 结论
1) 径流冲刷在横垄耕作的坡耕地条件下,坡面的产流量规律是先增加后平稳;产沙量规律是由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2) 用不同流量冲刷相同坡度时,坡面的产流产沙量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流量越小,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越小。
3) 用相同流量冲刷不同坡度时,15°坡的产流产沙量均大于10°坡,且坡度越小,坡面的减流减沙效应越明显,即10°坡比15°坡的减流减沙效应更显著。
关键词:径流冲刷;产沙量;产流量
中图分类号:S15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1-0033-04
2005年辽宁省第四次的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土壤侵蚀面积422.95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9%。其中,水力侵蚀面积40 409.1 km2,占侵蚀总面积的87.2%。坡耕地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业资源,是水土流失的多发部位,因此很多学者对坡耕地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关研究大多人工模拟坡面,采用冲刷试验探讨土壤侵蚀的产流产沙机理,操作简便易行但与天然坡差距较大,导致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为此,在接近天然坡耕地的室外小区进行冲刷试验,探讨辽宁地区坡耕地坡面的产流产沙效应,旨在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沈阳农业大学综合实验基地,地处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位于北纬41°44′、东经123°27′,海拔44.7 m。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集中。年平均气温80.0 ℃,最热时平均气温达到24.6 ℃,最冷时平均气温为-11.8 ℃。无霜期150 d。年平均降水量为722 mm,降水量最多的集中在7月,平均降水量183 mm,最少的集中在1月,平均降水量7 mm。
1.2 试验方法
试验时间设在汛期到达之前的4月份,以避免降雨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试验小区为水平投影长8 m、宽1 m的坡耕地,分别设4个10°坡和4个15°坡,各坡之间有隔离带划分,长年的翻耕与种植使其趋于天然坡耕地。各个坡面底端均设有簸箕型集水槽,便于试验接样。
试验用土为辽宁地区常见的棕壤土。由于原土的土块比较大,且含有大量枯枝落叶、石块等杂质,因此用5 mm×5 mm的筛子去除杂质,使土壤中的颗粒比重相似。然后,采用分层称重法将各坡面的土壤容重控制在1.2 g/cm3。最后,对土壤进行翻耕处理,形成横垄,用来模拟坡耕地翻耕后的状况,并使用大喷壶将小区表层土壤(≤20 cm)润湿至饱和,以消除各坡前期含水量的差异。
在已有条件下,自制一个放水冲刷装置(包括水箱、稳流槽、急流槽等),并确保出水流量稳定均匀。另外,在放水口处安装水表,以准确调节设计流量。径流冲刷前,润湿各坡面土壤并静置12 h。保证各坡面初始含水率相同后,分别用3,6,9,12 L/min的流量冲刷各坡面,待坡面径流产生时,每隔1 min接一次样,试验时间为30 min。其中,流量设定根据文献及辽宁地区降雨特点确定。
试验所得数据均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量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分析不同流量冲刷各坡所得的产流量和产沙量,得到坡耕地产流量的变化(图1和图2)和产沙量的变化(图3和图4)规律。
通过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相同坡度的条件下,流量越大,坡面产流量越多,且均为开始时简短而急促地增加,然后平稳变化;无论增加还是平稳变化,坡面产流量均会出现小范围波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冲刷过程使坡面土壤不断被破坏并形成沟蚀,水和沙的混合物对侵蚀沟的不断冲击导致坡面形态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流量不平稳。
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流量为9 L/min和12 L/min时,产沙的变化规律较明显,表现为流量越大坡面产沙量越大,且在增加到一个波峰后逐渐减小,最后趋于平稳;而在3 L/min和6 L/min的流量条件下,产沙量的变化不明显,故将10°坡在流量3 L/min、6 L/min冲刷下的产沙量数据单独用Excel表格处理,结果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产沙量不断增加后,波动范围在20~60 g和60~180 g之间,与9 L/min、12 L/min冲刷下的变化相同,仍属于稳定变化,仅产沙量较小。究其原因,可能是冲刷流量较小使得产流量少,水对土壤的剥蚀能力弱,只能引起表层土的微弱变化。
2.2 坡度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相同流量冲刷下,10°和15°坡产流产沙规律分别见图6—13。
由图6—9可以明显看出,排除个别点的奇异值,在相同流量不同坡度的条件下,15°坡均比10°坡的产流量大。
由图10-13可知,在相同流量下不同坡度坡面的产沙,虽然偶尔会有10°坡比15°度坡产流产沙量多的情况,但由于土壤侵蚀过程复杂,加上各垄稍有差距,因此不影响15°坡比10°坡产流产沙量大的整体趋势。
不同流量冲刷条件下,10°坡和15°坡的产流产沙量效益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15°坡的减流数值均小于10°坡,且15°坡的减流数值也均小于10°坡,故可得出随着坡度减小坡面减沙减流效益显著的结论;当流量为3 L/min和6 L/min时,10°坡面的减沙效益均达95%以上,比15°坡面的减沙效益显著,说明营造山区梯田、鱼鳞坑及水平阶地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3 结论
1) 径流冲刷在横垄耕作的坡耕地条件下,坡面的产流量规律是先增加后平稳;产沙量规律是由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2) 用不同流量冲刷相同坡度时,坡面的产流产沙量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流量越小,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越小。
3) 用相同流量冲刷不同坡度时,15°坡的产流产沙量均大于10°坡,且坡度越小,坡面的减流减沙效应越明显,即10°坡比15°坡的减流减沙效应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