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有法,问须合“度”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33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有法,问题设计也有规律可循。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六个“度”,对传记阅读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注意切
  入的“角度”,掌控适中的“难度”,保证必要的“浓度”,呈现一定的“梯度”,达到精准的“效度”,获致较强的“力度”,就一定能设计出优质、高效、有趣的问题,从而引导传记阅读教学走向成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传记阅读;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将探究性引入语文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随着新课标的实 施,传记作为新版中学教材的重要内容和高考试题的重要素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探究性模式下,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先导和灵魂。“提不好问题也是一个问题”,那么,在传记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对此进行探析。
  一、多维切入有角度
  传记是以写人记事为中心的文体,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种文体内容和艺术方面的特点及文本的某些关键处,都可以作为传记阅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1.从标题切入。如《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文,可设计如下探究问题:鲁迅的 “平和”体现在哪里?“深刻伟大”与“平和”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2.从传主形象切入。同样是上文,可让学生畅谈和讨论:萧红笔下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来?
  3.从传记的特点切入。传记的真实性,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材料取舍和组织,语言特色等,都可以作为探究内容,如萧红把鲁迅写活了,她是如何刻画鲁迅的?
  4.从关键句切入,抓住传文中的总领句、过渡句、总括句、主旨句等设问。《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文末尾用诗化的语言总结贝多芬的一生“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可据此设问:为什么说贝多芬“用他的痛苦来铸成欢乐”?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二、高度提炼具浓度
  高中教材中的传记普遍篇幅很长。长文短教,为保证效率,“问题”就只能着眼于内容主体,生成的问题必须高度提炼。这就要求设计出具有“抓纲拉网”作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是传文内容的总括性反映,也往往是课堂板块的间接性体现,宜精不宜滥,宜少不宜多,一般以3—5个为佳。不同于 “碎问”“杂问”,这样的问题内涵丰富,需学生在整体理解传记内容和梳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积极思考方可答出。以《张衡传》为例,可提问:文章写了张衡哪几方面的成就?张衡之所以在各方面都有如此之高的成就,课文中一些原句透露了谜底,请找出来。
  三、适中为佳定难度
  传记阅读须要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度浓缩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必是难题,而以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为佳。毕竟,课堂探究不同于学术研探,“难倒天下人”的“天问”和“蜻蜓点水”的“浅问”一样,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依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难度适中的问题才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兴趣,“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证明,中等难度的問题更适合学生的智能培养。这就要求执教者全面把握学情,吃透课程标准,设计出有一定难度又不失于艰深的问题。笔者在教授《苏武传》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
  四、由浅入深见梯度
  传记文本的内容一线贯穿,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也遵循由低到高的规律。与此同时,设计的问题之间也要有内在的逻辑,不同阶段呈现不同问题,显示出梯度和序列。问题的呈现宜由浅入深,前问题是后问题的基础和铺垫,后问题是前问题的深化和拓展,前后连贯,环环相扣,不能凌节而施。教授《“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时,我将课堂分为三个环节,分别设计了相应问题:印象杜甫——你印象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解读杜甫——杜甫是不完美的圣人,不平凡的凡人,试从文中找出依据,说说他的“圣”和“凡”各自体现在什么地方。对话杜甫——读完本传,你有何感悟?对杜甫写一段你想说的话。
  五、目标达成讲效度
  效度,即问题的有效性所达到的程度。设计问题应当追求效果最大化这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对效果的理解。有些所谓的探究性课堂,讨论看似热闹非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问题偏离了文本,偏离了三维目标,其实沦为了闹哄哄的作秀。传记阅读的问题设计在效度上,应当时刻牢记两条,一是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列示的该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时时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身心发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文着重写了哪三个故事?每个故事各自围绕什么矛盾展开?
  六、导引支撑求力度
  “力度”,首先指引爆力。有力度的“问题”,一定会瞬间激发学生强烈而恒久的兴趣,引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牵引学生迅速进入文本,让课堂高潮迭起。教材中的传文传主均为杰出人物,破解他们的成功密码,体验他们的人生起伏,感受杰出背后的平凡,体悟耐人寻味的细节,都是易于设计出富含力度的问题的所在。
  探究有法,问题设计也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注意切入的“角度”,掌控适中的“难度”,保证必要的“浓度”,呈现一定的“梯度”,达到精准的“效度”,获致较强的“力度”,就一定能设计出优质、高效、有趣的问题。
  附 注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探究性教学模式下人物传记阅读的问题设计策略”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S[2017]GHB1623)。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中的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两方面,分析短篇小说《受戒》的“淡雅”的艺术特征和时代特征,揭示其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淡雅;汪曾祺;功利性;非功利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受戒》写了在一个名叫庵赵庄的乡村小镇子里的平凡琐事,明海跟着舅舅到荸荠庵学当和尚“为业”,明海在庵里获得许多反常有趣的见闻
【摘要】原生态语文教学观呼唤语文课堂回到语文教学原点,通过对张玉新老师的原生态课堂进行细致观察,探寻语文学习规律。  【关键词】原生态;语文教学;学情;以读促写;文本解读;体态语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钱梦龙老先生在《我的教育观》一文中提出:“语文教学出现了‘失魂落魄’的症状,语文教学中盲目追风,新课标倡导的师生平等对话也被引向一个极端,淡化乃至取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正确有效地品味语言文字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了解写作特色,感悟人物形象,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者,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做出有效质疑,化被动为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关键词】有效质疑;语言文字;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
【摘要】审美教育是语文课中的一任重要任务,《语文新课标》中也强调了“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一目标。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建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激发引导学生感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景设置;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审美情感的培养。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机械地讲授课文
【摘要】新课标中对“阅读”的目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自身在阅读教学中的执教心理机制,促进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使整个阅读教学的课堂有效进行,是每个教师应该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心理;教师;学生;文本  【中图分类号】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课堂上的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做人,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三观”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本文首先阐述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然后在开展课外实践的时候也应该渗透德育教育,最后将作业的方式变得开放化,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中关键能力之一——书面表达能力,在当下颇受关注,如何求得“活水”,让学生如鱼得水,这必须从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剖析,进而寻求策略。  【关键词】命题;范文;实践;训练;修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人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阶段在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发展中尤为重要,但作文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众所周知,小学作文难教,原因是多样的,而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但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汉字书写不规范、书写姿势不规范等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有助于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的养成,还有助于儿童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因此,笔者通过分析上述提到的问题,以为可以通过亲近书法、传授字理、多元评价等手段为学生的规范书写导航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5)  【摘要】《植树的牧羊人》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着一项职业,最后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本文对牧羊人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最后得出结论:“牧羊人不仅是个平凡的人,也是个伟大的 人。一个平凡的人,只要拥有宝贵的品质,就能造就伟大的奇迹,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关键词】牧羊人;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本文在研究中以农村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为核心,分析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索初中语文生活元素,整合生活元素,构建完善的语文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生活元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体会和感悟其中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