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学生思维轨迹不断前行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u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原生态语文教学观呼唤语文课堂回到语文教学原点,通过对张玉新老师的原生态课堂进行细致观察,探寻语文学习规律。
  【关键词】原生态;语文教学;学情;以读促写;文本解读;体态语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钱梦龙老先生在《我的教育观》一文中提出:“语文教学出现了‘失魂落魄’的症状,语文教学中盲目追风,新课标倡导的师生平等对话也被引向一个极端,淡化乃至取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语文教学要回归它的本体,首先要把语文教学丢失的‘魂’招回来。”而张玉新教授即是一位走在语文教育民族化道路上的践行者,他倡导的原生态教学不加雕饰,原汁原味,语文的民族化,就是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回到语文教学原点,着眼于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张玉新教授如此阐述其原生态教学观:“‘原生态’的语文教学就是以生为本,让语文学习回归到其内在规律上来,在语文学习中启迪灵性,追求语文学习之道。”加入张玉新导师工作室以来,每一次聆听张玉新老师的课后都会受益良多,感触颇深,下面以张玉新老师的课例《背影》为例,再次还原原生态课堂的风采。
  一、基于学情,有的放矢
  基于学情的语文教学是需要充分研究和了解了自己面对的学生语文的现实水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思维的习惯和品质、阅读的兴趣倾向和能力、表达的能力和愿望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位每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设计学习活动和师生互动环节……张玉新老师带给我们的这节原生态的课,一个重要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的起点源于学情的分析。我们知道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是学情,根据学情选择的前提,是了解学情。但是学生的学情分析,如果不是具体到每篇课文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验,基本上可以判断是无效的分析。张老师在这节课前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设计了“请你找出你认为本课应该掌握的生字难词工整地写在下面,并标上拼音”“请谈一谈你对本文作者朱自清有哪些了解”“诵读全篇,你是否喜欢这篇文章?为什么?”“请将你读不懂的地方写在下方空白处”四个问题。从问卷的反馈来看,所表达的“真实、父爱真切感人”“文章语言平实,文字浅显通顺”“文章细节生动感人”这样的一系列回答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预习的实效性。孩子们语文学习习惯良好,在预习阶段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这是一个长期习惯养成的结果,也是打开散文学习的一扇窗。王荣生教授指出:“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使他读好。”但是我们知道要想把关注学情、了解学情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行为,仍然道阻且长。
  二、以读带讲,入情入景
  美国“新批评”派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说:“每一个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里再生出意义。”“语音层面仍旧是产生意义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声音“构成了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背影》中所表达的情感言浅情深,想要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含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就是要通过反复诵读。只有在细细品读中才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张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从音准到韵律再到情感的把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尤其是在对学生读《背影》中父亲的话时的诵读指导时,张老师带着对文本的体验,带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进行范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在聆听学生发言时给学生充满情感的回应,并且在适当时候把学生的答案进行重组。这样的朗读指导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绝不是放羊式的自由诵读。语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内隐学习,而语感的心理表征也就是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教师范读是教师对文章的成功的二度创作。
  古人云:“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教师示范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教师必须首先融之以情,而后才能读出感情。教师语音清晰、委婉悦耳、绘声绘色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这样就沟通了课文与师生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形成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意境,使审美的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的语言要注重情感性。
  三、对话教学,收放自如
  我们教师为了向课堂追求自认为的效率,在实现对话教学过程中只是追求一种表面化、形式上的热闹气氛,却忽视了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去领悟、实践、品味的重要环节,将大部分的宝贵教学时间花在脱离文本基础的师生双方、多边活动环节上。表面上看师生双方的活动较多,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也似乎得以落实,然而这背后隐藏的却是对新课标理念的一种片面理解。张老师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放”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探究、表达;“收”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必要处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有条理。张老师的“放”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疑问激趣上,(例子)很能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有很大帮助,持续的追问让学生挖掘出“流泪”背后的诸多深层内涵。所以让我看到,张老师的“放”是沿着启发诱导学生文本细读的路。在师生对话中,张老师极善捕捉学生阅读的闪光点,对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积极的响应,或纠正或补充,或过渡或总结,适时对于学生研读文本及时提升和拓展。这样的功力是建立在张老师对于文本的深入浅出,在于对学生学情的正确把握,更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思想。
  四、文本解读,以文解文
  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上,许多老师面对散文也经常不知道该讲什么,往往出现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忽略了语言的人文性、没有把语言和人物以及作者生命内在的情感和精神结合在一起解读,这些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实的存在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存在于具体的语言当中,往往读懂了文字,却读不懂作者在特定语境中的情感,文本解读从何而谈。张老师的教学起点源于对学情的把握,在对学生学情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本文情感的把握已经很成熟,因此张老师的教学侧重点放在对语言的赏析上,《背影》的语言朴实沉郁,却传递出浓浓的父子之情,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味语言的时候,深入感悟“不完美”中的“美”,咀嚼出人生的真谛。《背影》中的父亲面对几近“家破人亡”的“惨淡”光景,他无力回天。他身材臃肿,步履蹒跚,他颓唐、啰嗦,这样一位父亲的形象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父亲高大、伟岸的硬汉形象不相吻合,但是恰恰是这样的不完美才能够衬托出人性中“美”的可贵,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正是这样平凡的“不完美”才让《背影》成为经典,深入人心,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带领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人生的缺憾,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这些处于人生低谷的“可怜人”,这不仅是美学原理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更是对于生活真谛的诠释。
  五、体态语沟通,亲切和谐
  体态语是人与人沟通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又容易忽略的问题。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师生始终都处于一个亲密的气氛中,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张老师的眼神都是那样和蔼,一个充满温情的微笑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鼓励,而是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语文味”课堂的营造,无疑是最好的催化剂。
  六、开拓思维,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中学习与兴趣的关系阐述是如此的精准张老师在这一课即将结束时对于朱自清先生的一番评论燃起学生继续研读的火把,并以读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与喝茶的感受“汗毛孔都熨帖开来”作比喻,更为生动的让学生理解美文怡情的效果,这样的启迪不仅仅是为此篇文章的学习做结,更是为孩子们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尤其是张老师提到的《荷塘月色》:“全文就是那么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这句话,所有的文章描写、叙事都围绕着“不宁静”展开的,他又不说为什么不宁静,这就是他的妙处,所以朱自清先生是我们自“五四”以后开始,白话文以后非常成型的早期著名的作家。”这样一段话恰好把握住了阅读教学的有利时机,这样的兴趣点燃适合文本特点,是专題阅读的有效途径。张老师用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课堂阅读的欲望,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阅读欲望是学生阅读活动中一种自觉的心理状态,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的内在动力。叶圣陶先生认为,如饥似渴的阅读欲望是阅读文本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沁园春·雪》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风格方面同为豪放词,但表达意境却完全不同。毛泽东的词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洋溢着革命者的自信。创造灿烂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的英雄主义之梦是把中国作为最高事业。苏轼的词却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他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无限感慨之情。笔者认为通过这两首词,完全可以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胸襟、立场和卓识,终究分伯仲。  【关键词】豪放词
【摘要】随着学生身体以及智力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脉络性与执行力也逐渐加强,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了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从理论上说,核心素养具有大局性,并不僅仅包含对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而针对语文学科来讲,语文核心素养则具有一定的具象性,将笼统的核心素养概念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强调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了解,对于文章作品内容的鉴赏能力以及自身的思维发展
【摘要】苗族聚居地区学生每天使用汉语时间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相对偏低。教师需要从课前、课上、课后、教学反思进行深入  探究。实践证明,结合苗族聚居地区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精心备课、高效教学、科学练习、及时反思,可促进教学相长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族教育;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苗族聚居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相对偏低。
【摘要】《朗读者》是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其在同类节目中具有较大影响力。本文论及《朗读  者》对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启示,拓展积累朗读素材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三个方面。以期从《朗读者》这一主题出发,推而广之,探索引领小学生阅读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朗读者》;课外阅读;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朗读者》通过个人真实经历的故事与佳篇美文相互融合的形式,采用适合于
【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促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是许多语文教师孜孜不倦探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引导学生精研习题的角度,来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习题;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通过
【摘要】信息时代下,初中生阅读普遍呈现碎片化、浅显化的阅读倾向,大多数学生痴迷于漫画、青春小说、推理小说等,而对于经典名著却是避而远之,难以有耐心进行深度阅读。笔者尝试结合新改编的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朝花夕拾》进行阅读指导实践,试从阅读方法、专题探究、反馈评价方式三个角度探求激发初中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之路,力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经典名著的价值,从而达到使学生能积极自主地展开阅读整本经典书籍的目标。 
【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心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各学科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行为是内隐的,不可直接观察和测量,可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有许多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语文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雷雨》教学设计为例,探讨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行为
【摘要】在低年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为低年段学生在语文学习搭建这条“可视化”读路,训练学生思维,淬炼学生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思维能力,让阅读变得简单、高效、有趣可观,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三下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为例,探索富有成效的略读教学之路。文章从课前、课中、课外三个方面结合课例谈了在略读课中发展自学的能力的方法。课前预习先行,“精”准要求,“略”知一二;课中扶放结合,精妙引领,略得方法;课外拓展延伸,精心整合,略教丰学。准确把握“三步走”的教学方法,才能摆脱“越位(精读化)”“移位(任意化)”“错位(简单化)”的误区,让学生逐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有效促进
【摘要】本文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中的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两方面,分析短篇小说《受戒》的“淡雅”的艺术特征和时代特征,揭示其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淡雅;汪曾祺;功利性;非功利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受戒》写了在一个名叫庵赵庄的乡村小镇子里的平凡琐事,明海跟着舅舅到荸荠庵学当和尚“为业”,明海在庵里获得许多反常有趣的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