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性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jun0412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前教育幼儿成长阶段的发展顺应幼儿生理的发展
  1.专注力的重要性。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认为孩子的注意力即一个孩子的专注力。
  一个孩子的专注力对孩子的活动和心理发展都有很重大的意义。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而专注力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始的保证,如果一个游戏,孩子的专注度高,那么幼儿会玩的更加投入,学的更加有效果,容易记住和掌握新知识能力也会提高很多。孩子对一个事物如果具有很高的专注度,那么这让他对事物的观察力,感知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被孩子关注到的事物也会感知的更加清晰,更容易记住。
  较高的专注力可以是活动更好地开展:比如孩子在画画或者游戏时,如果专注力不高,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很容易放弃原来手头上的事情,被其他事物所影响。
  2.孩子的专注力发展的特点。3-6岁的儿童注意力已经开始发展了,他的注意范围会逐步扩大,注意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会逐渐提高,但是,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仍然尚未发育完全,大脑抑制能力还是很差,幼儿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同一事物上,稍受干扰,注意力就会分散。也就是说,根据孩子的身体发展,这个时期的孩子专注力还不是很强烈,专注力度也不高。在生活中你常会观察到这类现象:孩子在玩积木建房子的游戏时,本来很投入,突然有一只小狗从他视野里跑过,他就会突然停下来,将注意力转移到小狗的身上去。其实,孩子的这种不专心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这个时期,幼儿虽然能比较自觉地注意某些事物,但是其注意行为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仅仅只处于逐步形成阶段,注意力的稳定性很差,那孩子的专注力也很差。
  二、家长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专注性
  场景一: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孩子好端端的一个人在地毯上玩积木游戏,或很专注很投入的在玩一个游戏,这时候家长就会出现,问孩子各种问题“宝贝,你热不热?”“宝贝,你渴不渴?”“宝贝,你想不想吃什么”等等。这样的对话一般都会引发孩子发脾气,扔东西。本来好好地,孩子很专注的在玩,很多家长不适当的出现打破了孩子原有的专注力。这样发展下去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一种坏习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做到一半就去突然跑去弄其他东西了。有些家长反映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在做作业、学习的时候,会一会儿吃点东西,一会儿看会电视无法专注的把作业完成。殊不知这些坏习惯都是当家长的小时候“培养”出来的。
  场景二:“走了,走了。有什么好看的。”“妈妈,我还没看完,那个机器人为什么要装电池啊?”“那个头上一闪一闪的是什么啊?”很多时候孩子抓着一个事物不放,而家长却缺乏耐心等待孩子。我们知道,其实孩子的专注力是很强的,一只小小的蚂蚁可以看一个下午;一个简单的游戏可以玩一天。不要因为你的没耐心,你的赶时间,扼杀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尽兴的看完一个事物,比走马观花的看很多要好的多,不是过个形式走个场。好好地让孩子看完,这样既不失游玩的乐趣,也同时培养了孩子的专注性。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很多时候,与其说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倒不如保护孩子的专注力。上述场景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孩子的专注力就是被大人打破的,因为大人的不放手,因为大人的没耐心。让我们的孩子在幼儿时期养成了那些坏习惯。虽然对3-6岁的孩子来说,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对事物的专注力也没有我们成人那么高,但是请承认孩子本身具有的天性,特性。很多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一件事孩子做不好,就会一直做一直做,比如一个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最上面那块积木老师要掉下来,他就会掉一次捡一次,掉一次捡一次……知道这块积木温温的放在那里。孩子有时候比我们成人更有耐心,,更加专注。根据孩子的这些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在我们教育教学中提高孩子专注力的方法。
  1.教师设计活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目的要求。一个好的活动方案会更好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就像我们成人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间会不知不觉的过去。做不喜欢的事情,时间就会变得无比难熬。当然活动的目的性和要求性也很重要,如果活动的不能被幼儿所理解,幼儿无从下手,那幼儿就不会积极参与,这样容易导致幼儿注意的涣散。
  2.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在幼儿进行幼儿活动、培养兴趣时,或者专注于某一事物时。家长尽量不要打扰他们,不要因为外界的嘈杂声影响幼儿活动,也不要随便让幼儿放弃活动亦或是终止活动。有时候幼儿在很认真的画画,但是活动时间快到了,教师要求幼儿放下笔去上喝水、上厕所,进行幼儿自主生活活动,这时候幼儿的专注性被打破,很难再次集中。我们会发现,一幅画上午画的那部分很认真很仔细画的很快,当下午继续画的时候,由于幼儿的专注性很难再次集中,所以是随便应付了事,这幅图画下半部分让被幼儿粗糙完成。
  因此,幼儿的专注性需要我们引导,但是更需要我们保护,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是第一次参与学习的地方好父母才是真正的好老师。只有这样家庭学校共同结合,幼儿才能更加好的学习和游戏。为祖国的明天打下扎实的基础,为祖国新鲜血液注入能量!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  本模块的主题是制定假期计划,分设两个单元进行学习。本节课是本模块第一单元Unit 1的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欣赏Xiaoyong和Sam旅行中拿错包的小故事,学会初步用一般将来式询问别人的假期计划以及讲述自己的计划。三年级学生已经进入英语学习的中年级阶段,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探索知识的欲望很强烈,并且乐于表达,善于展示,不怕出错。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活动教学法和任务型等进行
期刊
研究发现,3-8岁是人阅读能力培养提升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时期,在这期间,儿童要掌握阅读的能力,尤其是绘本阅读的能力,养成阅读的习惯,这里所说的绘本阅读,并非指的是幼儿识记一些汉字之后自己阅读,他们对于汉字的掌握存在很大的局限,因此,可以通过对图形的分辨和组合进行阅读,有利于幼儿自助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幼儿绘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的教学实际中,作
期刊
“小班化教育”是近几年来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新举措,它为小学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宽裕的时间和空间,其教育的优越性十分明显。小班教学容易让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每个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具有明显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小班化教育的优越性,让课堂教学更加活起来,动起来呢?下面就这方面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课前准备  1、师生之间的关系。小班
期刊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小动物爱吃的食物。  2尝试将动物和食物分类排列一一对应摆放。  3有初步的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鸡小猴小猫小兔小狗毛毛虫等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小班的宝宝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朱老师,跟老师打个招呼好吗?宝宝们好.”  2师:“那么,宝宝们,我们班上今天还有客人,我们跟客人也问声好,好吗?”  引导幼儿挥手向其他老师问好
期刊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幼儿期是想象日益丰富的时期。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缺少了想象,美术活动就成了一种照抄的课程,丧失了童趣,丧失了欢乐,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在活动中萌发孩子的想象意识  想象就是灵视,是主观灵性的东西,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想
期刊
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乐趣,从而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1.贴近生活学数学  数学是一种语言,孩子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广泛的交流。幼儿数学教育应贴近生活,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小朋友都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过程中了解周围世界的,他们很
期刊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都知道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爱是一种情感交流,爱是一种行动体验,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  幼儿教育的对象都是3-7岁的孩子,他们幼小,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这时就需要教师用似春雨般的爱去滋润,似春阳般的爱去熏陶,这对正处于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
期刊
告状,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文与幼儿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相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中发生次数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教师应该有效正确的来处理幼儿的告状。  一、问题提出  幼儿
期刊
〔摘 要〕阅读是伴随着一个人一生的一项活动,阅读能力与人的成就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对—个人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俗话说的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把阅读纳入语言教育目标:“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绘本是最适合孩
期刊
所谓习惯,是指由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本质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倾向。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我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了好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小班幼儿刚刚走出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开始融入社会环境中来,面对幼儿园新鲜的事物,孩子们感到无比好奇,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