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习惯,是指由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本质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倾向。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我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了好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小班幼儿刚刚走出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开始融入社会环境中来,面对幼儿园新鲜的事物,孩子们感到无比好奇,并且具有较强的模仿性。针对这些特点,如果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培养,幼儿能很快养成各种好的习惯。如何才能更好培养小班幼儿好的生活习惯呢?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贯穿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认为小班幼儿好习惯的培养要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
  一、创设适应的环境,让不说话的老师引导幼儿养成好习惯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幼儿园环境就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用自己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着幼儿,促进幼儿好习惯的养成。如:我们在小水池旁边贴上正确洗手六步法,提示幼儿洗手的正确顺序,久而久之,正确洗手就变成了一种好习惯。再如:我们在饮水机旁边装饰几只排队的小动物,提醒幼儿像小动物们一样排队接水,排队喝水,并且在地面贴上几对小脚丫,提醒幼儿排队的位置和距离,坚持提醒一段时间后,幼儿守秩序的好习惯就养成了。正是利用这些不说话的环境,使得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能做到遵守规则,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教师做好榜样作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好习惯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幼儿会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很多家长都说,老师说话就是圣旨,老师说什么,宝宝就干什么。因此,教师良好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如老师要求幼儿和小椅子做好朋友,双手轻轻搬起小椅子,那老师搬椅子的时候也要这样做。老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同时对自身也是一种完善和提高。
  三、创设游戏化的情境,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自主性,自觉养成好的习惯
  陶行知说过“唤兴味起。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游戏化的一日生活是小班教育教学的特点,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自觉的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秋冬季节在准备洗手前需要拉“小袖子”,我们就给幼儿编了小儿歌:小袖子,爬大山,一爬爬到半山腰。洗完小手提醒幼儿把水珠甩一甩我们会用形象的语言告诉孩子:让大公鸡点点头等以此来培养幼儿好的盥洗习惯。同时,我们还利用幼儿熟知的动画形象,调动幼儿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正面引导,及时表扬,在不断强化好行为的同时培养幼儿好习惯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对是非对错没有准确的区分和判断能力,因此教师要多从正面引导。如:可以利用有礼貌的小白兔的故事来引导幼儿对人有礼貌,见人要主动打招呼,打招呼要说有礼貌的话等等。再如:用《我是一个大苹果》的儿歌,引导幼儿小手洗干净才能是甜甜的水果,促使幼儿养成吃东西前先洗手的好习惯。另外,现在的幼儿自尊心都很强,很在乎老师和其他幼儿对他的看法,因此教师的评价和及时表扬对小班幼儿好习惯的养成也很重要。班里有一个男孩叫昊昊,排队洗手时总是又说又笑,还一会儿就跑到别的地方玩了。有一次排队洗手,昊昊有两分钟特别安静,我就抓住机会,特别夸张的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他,之后他在排队洗手时多数都能小脚并齐,安静排队了。在表扬一名幼儿的时候,其他幼儿为了得到表扬都会向他学习,这样不断强化幼儿好的表现,长期坚持,就会变成一种好的习惯。
  五、家园合作,要求一致,共同努力培养幼儿好习惯
  幼儿教育不等同于幼儿园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和幼儿园一方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个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育,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影响。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对孩子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最大限度的照顾幼儿的起居生活,结果孩子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就爱吃肉,不爱吃青菜,在幼儿园我哄着说我们变成小白兔,啊呜—来吃一大口,第一次哄着吃一口,第二次哄着吃两口,一次多一点,希望幼儿能改掉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可是当与家长沟通,说宝宝不太适应幼儿园饭菜,希望家长在家也能引导幼儿适当的吃一些蔬菜,让幼儿尽快适应。却听到家长说:“没事老师,您甭管他,晚上回家我再给他做点他爱吃的就行了”这也正是幼儿良好饮食习惯难以养成的主要原因。这样使得幼儿刚刚要形成的好习惯不能加以巩固练习,使得教育效果得到的削弱,甚至助长了幼儿不良的习惯。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家长会、个别沟通交流、飞信、QQ空间等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好习惯的重要性及意义,介绍在园培养幼儿好习惯的方法和幼儿的表现,针对不同的幼儿给予家长不同的建议。
  有人说:“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来说,除了适宜的环境、教师的榜样作用、正面引导、多鼓励和表扬外,家庭环境影响尤为重要。因为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长期坚持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共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逐步养成各种好习惯,从而为今后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保问题日趋为人们关注。我国《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纲要》提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环境教育的目标是使广大青少年和儿童掌握环保的基本知识,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具有良好环保素养的人才。本文从关注现阶段家、园、社区三个幼儿成长的环境空间出发,针对目前还不容乐观的幼儿环保教育现状,力求通过构建家、园、社区三位一体的联动环保教育模式,优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模块的主题是制定假期计划,分设两个单元进行学习。本节课是本模块第一单元Unit 1的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欣赏Xiaoyong和Sam旅行中拿错包的小故事,学会初步用一般将来式询问别人的假期计划以及讲述自己的计划。三年级学生已经进入英语学习的中年级阶段,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探索知识的欲望很强烈,并且乐于表达,善于展示,不怕出错。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活动教学法和任务型等进行
期刊
研究发现,3-8岁是人阅读能力培养提升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时期,在这期间,儿童要掌握阅读的能力,尤其是绘本阅读的能力,养成阅读的习惯,这里所说的绘本阅读,并非指的是幼儿识记一些汉字之后自己阅读,他们对于汉字的掌握存在很大的局限,因此,可以通过对图形的分辨和组合进行阅读,有利于幼儿自助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幼儿绘本阅读中的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的教学实际中,作
期刊
“小班化教育”是近几年来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新举措,它为小学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宽裕的时间和空间,其教育的优越性十分明显。小班教学容易让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每个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具有明显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小班化教育的优越性,让课堂教学更加活起来,动起来呢?下面就这方面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课前准备  1、师生之间的关系。小班
期刊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小动物爱吃的食物。  2尝试将动物和食物分类排列一一对应摆放。  3有初步的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鸡小猴小猫小兔小狗毛毛虫等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小班的宝宝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朱老师,跟老师打个招呼好吗?宝宝们好.”  2师:“那么,宝宝们,我们班上今天还有客人,我们跟客人也问声好,好吗?”  引导幼儿挥手向其他老师问好
期刊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幼儿期是想象日益丰富的时期。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缺少了想象,美术活动就成了一种照抄的课程,丧失了童趣,丧失了欢乐,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在活动中萌发孩子的想象意识  想象就是灵视,是主观灵性的东西,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想
期刊
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乐趣,从而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1.贴近生活学数学  数学是一种语言,孩子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广泛的交流。幼儿数学教育应贴近生活,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小朋友都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过程中了解周围世界的,他们很
期刊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都知道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爱是一种情感交流,爱是一种行动体验,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  幼儿教育的对象都是3-7岁的孩子,他们幼小,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这时就需要教师用似春雨般的爱去滋润,似春阳般的爱去熏陶,这对正处于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
期刊
告状,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文与幼儿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相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中发生次数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教师应该有效正确的来处理幼儿的告状。  一、问题提出  幼儿
期刊
〔摘 要〕阅读是伴随着一个人一生的一项活动,阅读能力与人的成就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对—个人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俗话说的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把阅读纳入语言教育目标:“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绘本是最适合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