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古镇·古道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a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镇的四周的山上是上帝洒落的干瘪种子——那些缺乏营养的村子。山路像一条条枯瘦的干蛇把山村无力的绕上几绕,从山的这边爬到那边,吸干了村人的汗水终究没变得丰润一些,山在人们眼里呈现着不规则的形状。人就在这种不规则中,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命舞蹈。
  小河在冬日里是无水的,围着村子苍白的蚯蚓一样地躺着。村子是贫瘠中的孩子,但男人的肌体却如山岩一般,呈生铁的颜色,即使是女人,那手臂粗壮得也足以把山扭上几扭,但干涩的山在冬日里似乎扭不出太多的水分。一切都陷入焦渴之中。太阳出来了,居然不改夏日的热情,万物好像都成了风中的鱼干。走在河道里,你似乎能听到石头炸裂的声音。沿着河道下来的小毛驴,铃铛声声,把一河道石头昏昏欲睡中的残梦给摇醒了。赶集的山民把一驮一驮的山货驮出来,又把日常百货从镇上驮回去,缺乏诗意的岁月就在这种辗转中流淌。小毛驴对这样的岁月似乎更有了感触,夏天蹄子泡在混浊的河水里,照不出自己的影子,冬日里满河道的石头硌得蹄子生疼,抬起头来它像那些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寻觅,但始终找不到一点湿润的气息。
  赶路的山民一锅接一锅的旱烟把日头渐渐地熏淡了,不觉间残阳就斜挂在了西山顶上。把山梁烧得火一般的红。巡山狗在羊群后面欢快的叫着,那些啃够了枯草的羊群摇着肚子,在这块缺水的土地上也许只有这些羊群才是一些饱食者。山村又迎来了幽远岁月里的又一个夜晚。
  昔日马帮的铃声像一组交响曲,从山村里滑落到古镇,由激昂而缓慢低回以至消失。马蹄的印痕踏得古镇的道路至今创伤依在。那些马帮似乎从梦中来,又从古镇人的梦中归去,悠悠岁月千年的风霜给颇具风韵的古镇又添上了一道亮边。出了家门古镇的人们似乎就能触摸到了历史。斜阳里的衰草在丝绸古道边的瓦房上静坐,也许只有草的祖先们才清楚这条古道有多厚重?后来者总是浅薄的。
  当现代文明的气息吹进古镇时,稍有点现代意识的古镇人把冷寞和凄凉还给了历史。许多的高楼动工了,老屋——那些见证了沧桑的老屋在呻吟中轰然倒地。镌刻着历史印痕的马蹄石被推土机残忍地翻出来,晾晒在现代人漠然的眼中。不久它们就被扔在了无人的角落里。土洋结合的建筑把古镇装扮得斑驳陆离,历史的潮水总在所谓的现代文明到来时悄然落下。
  一个阳光很不明朗的日子我来到了古道上,这时的天被火烧云烧得变了颜色,也许只有这时你才能感觉苍凉压在头顶。此时的古道是无须刻意雕琢的国画。我尽量避开那些高楼和大厦,那些无法理解古道深沉含义的楼群建筑有的只是矗立地冷漠。我感觉很不协调地穿行在“古”与“今”之中。
  幽幽古道延伸着,一个爱情故事像线一般一直扯到了现在,那个有心的缅甸客商把一种花带进了古镇,而且他把那些不同品种的花种在了一户人家里,据说房东有一个美丽清纯的女儿,有心的客商带来的香气扑鼻的缅桂花吸引了这美丽的少女,一颗心也拴在了花上,几棵花就这样连缀了一段美好姻缘,古镇人自那以后家家皆有养花之习,院中、阳台上甚至田边地角都开满了四季不败的鲜花。古镇缺水,但人们不会亏待花,古镇人的花把每一个季节点缀得如诗般美丽,花未开,古镇人就在花苗下埋下了愿望。花开时节,古镇的人们盖房婚嫁,杀猪宰羊,闹腾得古镇像翻开的一锅沸水。
  古镇的姑娘个个貌美似那缅桂花,通体都有着缅桂一样的清香,所有来到古镇的年轻小伙子都会沉醉其中,找不到归途,好多优秀的小伙子落脚古镇,因为花或许更因为人。时下古镇的花卉产业开展得轰轰烈烈。熏风里有花香,更有迷人的体香,不迷上这地方是找不出合适的理由的。
  山村、古镇、古道、名花,像巫术的符号在我的思维里已经定格,不断地被我心情复杂地刻录着。然后通过我的拙笔和笨舌又翻印给我那些古镇外的朋友们。
其他文献
我叫杨清峰,这个名字是爷爷取的,小的时候我问爷爷“清峰”的意思,他很耐心地解释,可我还是云里雾里。我不怎么喜欢这个名字,有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叫杨清峰?而不是别的名字?”我的爷爷不但会读还会写汉语的繁体,他说要想真正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就要学习汉语,因为我的名字来自于汉语。现在我很遗憾爷爷在世的时候没有跟他好好学习汉语。随着一天天长大,我想知道爷爷取名的用意,想了解汉语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在越
期刊
题记:如果说喜洲是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那么,镜庐则是喜洲聪明的三儿子。在喜洲,我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被大理的风吹着,托着,飘荡着,满怀的阳光,使我的心里溢满了一种温暖。在喜洲弯弯曲曲的巷道里,我的想象如同一片辽阔的森林,被大理的微风吹着,仿佛那洱海里鱼鳞一样的波涛,层出不穷。喜洲的巷道,在它的曲折里,把我送到了镜庐的门前,惊喜,书页一样翻开了,那泛黄的纸张,敞开了一个院落的魂。    1、水缸里的大
期刊
和熙的阳光中,小镇开始躁动不安了。  孩子们的书声从校园的上空升起,  来自桥头村方向早发的客车的鸣号声  传入每一扇刚刚开启的窗棂,  卖菜,卖早点,卖烧酒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这是沉寂了一夜的小镇,  在晨光中,伴着人们的苏醒复又沸腾起来。  农人们扛着犁耙,赶着健壮的耕牛,  穿过街道,走向田野,他们  腰间的酒壶散发着阵阵醉人的香味。   小贩们似乎又忙碌了起来,他们  没有忘记这是乡下
期刊
大理国时期,文学创作较之南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保存下来的资料更加丰富。大理国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大理致书宋朝廷,要求通好。大理国多次向宋索求经籍,并于边市大量购买汉文书籍,用汉字抄写了大批佛经,均说明大理国人运用汉字相当熟练。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侬智高兵败逃入大理国,其部属大多投靠大理,其中就有广州进士黄玮,以擅长文学而得到了大理国的重用。宋崇宁二年(公元1
期刊
曾读过辛弃疾“点火樱桃”之美句,常神往那种意境。岁末来到大理,突然有了那份体验。  樱花开了,冬天的樱花。  腊月的大理点着了火,像雪山下的一个火盆,热力四射。古城引来了避寒的天边客。  谁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这樱花开始开得这么惹眼,也许是那古老的青石板铺下第一块的时候,先祖们就下了种。也许苍山洱海混沌初开时,花仙子便撒了籽 。也许第一道石墙砌下时,樱花树便亭亭玉立在墙边,和古城相生相伴。  翻遍名
期刊
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上记载着一条洪荒年代就有的黑水河。在黑水河上段泾流过的区间,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的弹丸小镇,她就是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的剑川县沙溪古镇。沙溪盆地四周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色的青砖、灰瓦、白墙营造的白族村舍,又众星捧月似地拱卫着跨越了两千多年时间的古道上的寺登街。寺登街这个跨越二千多年时间、连结西藏和东南亚近万里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下的古集市,因了四千年白族文化历史的见证,于2
期刊
每次走进喜洲,除了领略到大理天地人的精气之外,还会油然产生一种宁静的感觉。这种宁静似乎是经历过历史长河的呼啸,岁月风雨的洗礼,显得异常自然、沉稳。  喜洲是大理的一座古镇,离大理古城不远,只有半小时多车程。被称做“街子”的那条南北向老街古香古色,逼仄而幽长,有些深邃。虽然老街的现代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开店老板们的口音也换成了来自不同省份的南腔北调,但毕竟只是一条街,喜洲的总体依然是静谧的。  在背街
期刊
在我梦中,有一条美丽的江萦绕了多年。  还是读大学时,我后排是一个腼腆的男生,他有一个女性化的名字:“柳碧江”,他告诉我们,他生长在一个美丽的江边,江水碧绿碧绿、晶莹透亮,江边有木棉树、橄榄树、芭蕉树……  夏天的时候,一群小伙伴就在江边游泳,捉鱼,江边还有很多人淘沙炼金......  从此,那条神秘、美丽的江就开始在我心里流淌,让我梦魂牵绕。  今年,柳碧江打来电话要我们同学春节一定去他们家玩一
期刊
古人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今看来,应该说是:山不在高,有鸟兽才显神秘;水不在深,有鱼虾才有灵性。试想,山再高大,若无鸟兽栖居出没,便寂寞如死山荒岭一座;水再深阔,若无鱼虾游动自如、鸥鹭翩飞其间,便冷漠如死水一潭。  在我童年的印象和先辈们的叙旧中,大理苍山上是有不少野兽出没的,不说狮子、老虎,豹子、豺狼、野猪之类则为数并不少,时常于傍晚或深夜下山来袭扰人畜、糟蹋庄稼。据说
期刊
在学校里,有人叫他二号,更多的人则称呼他二号教授,缘由是本校内有人与他同名同姓,而那个人年纪和个子都比他大,人们把那个人称为大号,把他称为二号。二号教授今年六十出头,海拔虽然不高,但是长得皮肤红润、银发飘飘,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很有点儒雅风度。他有个习惯,每天晚饭后无论是晴雨,必定到校内的足球场上散步十圈,以此来锻炼身体。可是最近以来,人们发现足球场上没有了他的身影,仿佛缺失了一道风景似的。尽管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