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庐笔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如果说喜洲是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那么,镜庐则是喜洲聪明的三儿子。在喜洲,我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被大理的风吹着,托着,飘荡着,满怀的阳光,使我的心里溢满了一种温暖。在喜洲弯弯曲曲的巷道里,我的想象如同一片辽阔的森林,被大理的微风吹着,仿佛那洱海里鱼鳞一样的波涛,层出不穷。喜洲的巷道,在它的曲折里,把我送到了镜庐的门前,惊喜,书页一样翻开了,那泛黄的纸张,敞开了一个院落的魂。
  
  1、水缸里的大理
  
   都说镜庐只是喜洲古镇上一个小小的院落。是的,当我走进去的时候,风声和阳光都隐去了,而我却看到了几只水缸,那里面的温度,我无从知晓。我不敢把我沾满了俗世尘埃的手探进去,生怕那平静的水面上兴起了一丝波纹,我无法用一种恰当的表情去回应。院子里走动着众多的外乡人,陌生的方言,把我隔开了,我脱身出来,站在那只巨大的水缸旁边,凝视。
  水缸有着差不多和我一样的高度,使我可以用平视的目光,清楚地看到那呈现出翡翠一样的淡绿色的水面。清净的水,因为它在水缸里的高度,使我不能用俯视的目光,看清它的底部。大理,其实也是这样的。我们可以一抬脚就走进去,行走在大理的每一片土地上。那里的人们,也可以向你展示南诏古都的种种典雅,比如扎染,比如石器,比如风中杨柳,比如庭前鲜花。但是,就像我无法看到这水缸的底部一样,你也同样无法度量出大理的胸襟和城府。一千多年前,一场战争在箭簇与狼烟里如火如荼地展开,等到血流尽了,呼吸停止了,旌旗倒下了,马蹄声沿着山间古道,向着遥远的天朝狼狈地退了回去。今天的人们,读着大理著名的《南诏德化碑》里“我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今节度背好贪功,欲致无上无君之讨,敢昭告于皇天后土。”的词句,又有几个人,知道那“我上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的含义,是这片土地上的谦逊的王朝,以战胜者的身份,埋葬了战败者的尸体,表明了自己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水缸在我的眼里,始终是那样的平静。大理作为南来北往的异乡人在滇西的逆旅要冲,年复一年地迎来如潮的面孔,年复一年地送走匆忙的背影。而大理就像镜庐的水缸,不动声色地接受那些风尘仆仆的脚步,给他们呈现热气腾腾的茶水,宠辱不惊。离开的时候,大理还是以同样的微笑,静静地挥别。倒是那离开的人,因为那大理的迷恋,在那暮色晨光里的陌路上,一步三回头。水缸斑驳的壁沿,干净而湿润,我久久地站在它的旁边,头脑里是一片痴迷之后的空白。就是这缸水,漂出了一个幽远的大理——水缸边上那些木架上,垂下来的布匹,也许不久以前还被浸在这缸水里,在一个民族的智慧里濡染,那青色的背景,洁白的图案,仿佛是一段人生宣言,昭示着一种向往。而这种向往,其实只是一种境界,只要能够坚持,并非是高不可攀不可期及的。只有世间的尘埃,才会让人受到伤害,或者伤害别人。
   大理举世闻名的础石,多是灰白色的,它们被人装点在厅堂上,显示着居住者的品位。而产于民间的洁白的布料,以扎染的方式,在这水缸里浸染之后,呈现出来的青与白,在乡野之人的身上,同样也昭示了一种更坚决而柔韧的操守。础石的坚硬,扎染布的柔软,来自于自然,与阳光、空气、水分一样,谁都会身临目睹。但是,只有在大理,才会独独钟情于这种青白--眼前这个染缸,身外尘世也是一个大染缸,多少人在天地之间的大染缸里,赤身洁白地进来,离去时回首来时路,心里全是锈迹斑斑。谁能想到大理的这个大染缸,洁白的布料放进去了,从大染缸里出来的,还是一片片朴素淡雅的青与白。
   水缸旁边人影晃动,渐近,又渐远。我站在那里,隐隐地感觉到,身后有人不断地走过去,不小心碰到了我的衣襟。而我,始终如同一个参禅的老僧,久久不动。是的,在尘世里,我已经很少有片刻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的时光,也很少能够让自己被某种事物感动。人生匆匆,太多的事物,让我们一晃而过,熟视无睹,我们甚至无法在内心里告诉自己:曾经情深意切爱过谁,又曾经刻骨铭心地恨过谁?当我们谈笑风生,当我们踌躇满志,当我们流落江湖,谁又能够始终保持内心里的清白?只有眼前这缸水,在大理的这座叫做喜洲的小镇里,在喜洲这个叫做镜庐的院落里,用它水的清洁,布的青白,让我久久不肯离去。它让我看到了一个隐藏在风花雪月背后的大理,因此而发现了大理的另一种气质。
  水缸啊,如果你肯,我愿意把你当成我内心里的晨钟暮鼓,提醒我如何去爱,如何去坚持。
  
  2、井,或者天井里的幽井
  
   即使不是因为茶香,我也会看到那口井。
  镜庐的天井,是一曲幽远的古歌,谁见了都会动容。天空是指头大的一块深蓝色,抬起头来,目光就窜到上面去了。一个小小的空间,被茶香弥漫着,在看不见的空气里,升上去,升上去,再升上去。置身于茶香之中,独自用目光品尝头顶上吝啬的深蓝色的天空,仿佛是在人群之外,通过一条小径,抵达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幽境。这时候,我早已忘记了身边沉实的木质的桌子,虽然它可以让我恬静地坐下来,小啜一杯香茗,把记忆里长长短短的词章翻出来,细细回味一遍。但是,我还是愿意让头顶上那小块的深蓝色,从我的目光里,泉水一样流进来,在心里保存上一小碟,带回远处的家里去,面对那被我扛在肩膀上的生活。
  因为这天井里的幽深,有一种莫名的忧伤,淡淡地从心里生长出来,渐渐地长出了暗绿色的苔藓。就是在这时候,我发现了这狭窄的天井里,还有一口古井。
   我始终坚信,井是有生命的。镜庐的天井里的这口井,上方是遮掩了墙壁的藤萝,旁边是一只早已被用旧了的铁桶,井沿边上,还有被谁滴洒过的水迹。也许是受了井水的滋润,那些藤萝长得随心所欲,叶片里涌流着醉人的绿意,并且,它们轻意地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承载了太多的游人留给它们的赞叹。而这口幽静的井,以它不太深的井水,年年岁岁地从地底流出来,被井沿边的那只铁桶取走。那只桶已经陈旧不堪了,而井里始终有取不完的水,源源不竭。
   都说母亲的乳房是挚爱的象征,而被抚育的人长大了,离开了故乡,那曾经饱满的乳房也就渐渐地萎缩了,如同风里摇晃着的老丝瓜,面临着风烛残年。而眼前这口井,只要有桶在取水,却永远都会有水从井底流出来,并且保持了它原初一样的清澈,洁净。井就这样一直存在着,没有因为桶的垂降而欣喜若狂,没有因为人的离去而悲恸忧伤。多年以后,青丝变成了白发,母亲带着她失去了哺育意义的乳房逝去了,而井还在,井水还在,井沿上的印痕,见证着的却不仅仅是一段漫长的时光。
  只要有村庄,就会有炊烟,只要有炊烟,就会有井。村庄铺开了生活的各种场景,炊烟支撑了人们的饱暖,而井却滋润了炊烟笼罩着的人们在生活里的从容。镜庐在喜洲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向往,它为人们提供了粮食、蔬菜、水果之外的茶香。而这个天井,注定了要成为一个让人静坐思考的地方。我的思考,在这座天井里,始终没有离开这古老的幽井,仿佛是注视着一位前世的老友,我在它的面前蹲下来,轻轻地触摸那微凉的井壁,那井壁上已经变成了深黑的煞费苦心的陈苔,还有那只有通过心灵才可以感觉到了的潮湿。有人从小门里进来,看了我一眼,又出去了,又有几个人,进来,又看了我一眼,还是出去了,他们的行走,带来了风,我看见井边的藤萝,一片叶子在轻微地晃动。
  叶子的晃动,搅乱了天井里的寂静,我站起来身来,跨出了门槛,迎面而来的是一片音乐的喧闹。天井在背后沉寂下来,仿佛是一段被遗忘的记忆。
  
  3、旧:残墙上的窗棂
  
   镜庐的最深处,竟然是一片空地。听说,这里原来是一片齐腰的荒草,镜庐的主人王波带着一些会写诗的朋友,坐在喜洲的天空下,如同晋朝的逸士,隐没在草丛里。那时候,有月亮,喜洲在月光的照耀下,宁静而辽远。荒芜的镜庐,枯枝和衰草在微风里发出不易觉察到的轻响。偶尔有松鼠跑过去,搅乱了水平如镜的月光。木质的小桌上,杯盘横陈,酒香弥漫,烟蒂散乱。人们信马由缰地谈论着往事,生活里的,典籍里的,不一而足。达到了极致的荒凉,在这些文人的心里,却轻而易举地想到了聊斋里的狐仙。那美丽的魅惑,使镜庐里上空的夜色,呈现出了一种诡秘。
  我到镜庐的时候,空地上已经除去了荒草,铺了地砖,空地中间,摆放了一只破旧的渔船,桅杆上悬挂着红通通的灯笼,使得整块空地看上去就像微缩了的洱海,水波不兴。
  到处是时间层叠过的痕迹。我轻轻地依着船舷,看到了空地周围全都是旧墙,高高地站立着,烟迹侵染过,尘埃覆盖过,雨水冲洗过,墙体失去了原初的颜色,凸显出来的石头,也许只要再下一场雨,淋湿了墙的表面疏松的泥土,它们就会从墙上跌下来,落在地上,结束最初不离不散的诺言。看着墙上悬空欲坠的石头,我在心里想,它们与老墙就像是风烛残年的老夫妻,随着肌体的衰老,落到地上,分离了,也就象征着石头进入了另外的一个世界,只剩下老墙,独自独守着接踵而来的时光。
   更加孤独的还有那老墙上的窗子。窗子的后面,曾经有过多少身影在晃动。隔着窗棂,生活在镜庐外面花布一样展开了,喜洲的日子,在窗棂上是温暖的阳光,在窗棂后面,是沉静的容颜,怀想着远去的马帮,惦记着飘在他乡异土上的歌谣。而在镜庐,老宅里的灯火,照着屋主人坐在厅堂里,断断续续地吸着水烟,谋划着一场商战,在滇西的大地上,以银子、茶叶、丝绸、乳扇、铜饰的方式,团聚越来越多的财富。正是因为有了镜庐这样的深宅大院,喜洲才会成为云南马帮经济最核心的策源地。它的每一个谋略,都会给大理带来一发千钧的变化。当镜庐成为荒宅,让人们在月光下来幻想着狐仙的时候,这窗棂还是在默默无闻地注视着,如同它在往常注视镜庐的兴衰轮回一样。
  那窗子是紧闭着,仿佛是谁的眼睛,不动声色地看着镜庐在岁月里的种种变化。这扇面对着镜庐深宅大院的窗子,应该是目睹了镜庐的繁华。而如今,窗子面对着的是满眼的陈迹,我虽然还可以依稀看到雕梁画栋,看到迂回的长廊,看到百年老树,看到古朴的壁画,但是,我只能想象它曾经的繁华。是的,连这扇窗子都已经破旧了,那窗棂,被喜洲的阳光晒了许多年,已经变成了黑色,墙上的衰草,草丛里高高地站在墙头上的仙人掌,遮住了窗子,黯淡的玻璃,再一次隔开了目光的穿透,窗子就失去观望的意义了。
  镜庐又热闹起来了,四面八方的人们,潮水一样不断地涌到镜庐来,裙裾拂过镜庐的门槛,镜头频频转换着角度对准了镜庐的壁画,太阳镜后面的眼睛在精致的雕刻上久久不去。而这老墙外的窗棂,同样以它沉默的神情,注视着。川流不息的人来了,它不动声色,留连忘返的人走了,它还是不动声色。谁也不能惊扰一场永不醒来的梦。
其他文献
“80后”如今是各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上的一个新名词,同时也是热门的关键词,在网络上,社会各层人士对它众说纷纭,沸沸扬扬,当然也会褒贬不一。  何谓“80后”呢,公认的解释为80年代以后出生的这群人。而这群人集中分布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我自然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80后”人群的成长背景与上一代人明显不同。国内,正处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国际,趋向经济全球化。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而成长,我们“
期刊
普者黑在彝语里的意思是鱼虾多的地方。我们在五月里来到了这片山水之中。  汽车从丘北县城驶出,不一会儿,就看到不远处有些小山包,此起彼伏,仿佛毫不相干,又顾盼有姿。山是石头山,小巧玲珑,形态各异,山体大多被灌木所覆盖,绿得浓郁,与周围绿油油的田野相互映衬,仿佛有绿色的风拂面而来。  正看得出神,汽车驶入了一条狭窄的公路,两旁是碧绿的荷塘,团团的荷叶挨挨挤挤,在盛夏的阳光下,焕发着勃勃生机。荷塘一直延
期刊
发源于横断山纵谷区兰坪县金顶盐路山的沘江,在深山峡谷里横冲直撞,硬是闯出自己的一条出路。最后,她终于在一个叫功果的地方猛然一跳,汇入了向南奔流的澜沧江。就在沘江疲惫喘息的丛山褶皱间,她留下一些深谷中的小冲积湾。这些小河坝就成了山国云龙相对富庶的集镇。沘江流经石门,在这里打了一个十分别致的回头湾,河道弯出了一个圆满天成太极八卦图。云龙县城石门古镇,就居于沘江天然太极图之下,坐拥着一方奇异的风水宝地。
期刊
曾经听人说过:灵堂前哭得最悲痛的才是最不孝的,爱他就要生前对他好。  我就是那个天底下最不孝的人。  爷爷走了,在一个凄清的四月。我清楚地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可是,爷爷走了,走得毫无预兆,令人毫无防备,我甚至没能见上爷爷最后一面。  无数次地幻想奇迹,幻想爷爷从睡梦中醒来,可是,我失望了,彻底地绝望了:我面前的爷爷,安静地躺在棺木里,。头发全白了,脸上没有一丝血丝,越发显得苍老无力。爷爷已经很老了,
期刊
王毅然的小说,大多是纪实性的,以写人记事为主。或追忆亲人朋友,或俯拾旧日往事。无论内容怎样的不同,都统摄在从容、博大的气度之下,以平缓、自然、客观的笔调来追念至亲至爱之人,叙写大喜大悲之事,可谓“恬淡自然”。其作品不事雕琢,随意自然,不刻意追求主题的精深、语言的精巧或感情的波澜,又可谓是大巧不工。    一、精巧的结构,完美的构思    见多识广、儒雅潇洒的马如云,省级某边境贸易口岸“绿云”休闲山
期刊
一    村子脚的磨房,始终在记忆中时隐时现。  村子通电之前,磨面靠的就是水磨。故乡山高箐深,水资源异常丰富,差不多每个寨子都有一到二座磨房,甚至有些冒尖儿的人家自己就拥有一座磨房。这些磨房在河谷里零散地藏着。十冬腊月粮食晒干了,磨房就忙了起来。整个河谷滚着闷雷似的声音,那是村里的人在轮流着磨刚晒干的玉麦、小麦、豆子。  我们社里就只有一座磨房。这座磨房大约有百十年的历史了。爹说,连爷爷都不知道
期刊
七十六年的风雨兼程    “洱水西源第一流,川名沃野稻先秋”。洱源,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风淳厚、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的地方。30万各族人民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十个乡镇星星点点散落在这阡陌交通、汊港交错、河流如织、湖泊众多的洱海源头。洱源美丽迷人,像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滇西北高原,以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古朴神奇而极富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素有“神话王国”、“白族文化宝库”、“仙女撒歌的地方
期刊
三    世纪初某个多雨的秋季,我站在这个高楼林立的城市,用含义复杂的目光,回望千里彝山深处,五十年前古寨暮色苍茫的那个夏日黄昏,我看到灾难的阴影像一只硕大无朋的乌鸦,正缓缓向古寨上空逼近。  苍老的毕摩纳洛嘎苦拄着拐杖,矗立在落日黄昏里,像一只衰老的山羊,用阴沉的目光凝视着暮色苍茫中的古寨,他的目光心事重重,充满了忧虑,他还听到灾难破空的萧萧嘶鸣声从远方断断续续传来。但老毕摩纳洛嘎苦无法判定灾难
期刊
我曾经并不喜欢玫瑰,觉得玫瑰媚俗,还多少有些矫情。在每年的某些特别的日子里,也会收到一些玫瑰,寓满关爱和祝福。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真情与玫瑰无关。  刚从外国语学院到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时,常常听到教留学生的老师们抱怨他们的学生如何不遵守纪律,如何难以进行教学。早上八点上课,每天都是老师一个人在教室里等学生,到八点半左右才陆续有人来,并且毫无愧意,似乎他们从来不知道学校是一个有规则的地方。由于语言的障
期刊
我叫杨清峰,这个名字是爷爷取的,小的时候我问爷爷“清峰”的意思,他很耐心地解释,可我还是云里雾里。我不怎么喜欢这个名字,有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叫杨清峰?而不是别的名字?”我的爷爷不但会读还会写汉语的繁体,他说要想真正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就要学习汉语,因为我的名字来自于汉语。现在我很遗憾爷爷在世的时候没有跟他好好学习汉语。随着一天天长大,我想知道爷爷取名的用意,想了解汉语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在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