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近邻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ue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今看来,应该说是:山不在高,有鸟兽才显神秘;水不在深,有鱼虾才有灵性。试想,山再高大,若无鸟兽栖居出没,便寂寞如死山荒岭一座;水再深阔,若无鱼虾游动自如、鸥鹭翩飞其间,便冷漠如死水一潭。
  在我童年的印象和先辈们的叙旧中,大理苍山上是有不少野兽出没的,不说狮子、老虎,豹子、豺狼、野猪之类则为数并不少,时常于傍晚或深夜下山来袭扰人畜、糟蹋庄稼。据说豹子的双眼在夜色中像手电光一样贼亮,能跳进厩舍,咬住小牲畜的咽喉,把整头的猪或小牛小马拖到野外……也时常可听到在山间或坝子里人与豺狼周旋较量的事例。看过电影《五朵金花》的人都应该记得几位金花在苍山遭遇狗熊,幸好阿鹏赶到见义勇为奋力相救的镜头。传说中还有很多所谓“人熊”与上苍山砍柴伐木的人周旋、搏斗的事。我外公在世时,常给我们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年轻时上苍山打础石(大理石),有一次下山在一个荒坡上与一只下山觅食的独狼不期而遇,在相距几百米之间互相对峙、追逐,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地默默较量了整整一个上午,最终双方均精疲力尽各走各的路各回各的家……外公还讲过有一种叫不来学名的小型动物,会悄悄混入放牛的牧场,趁人不备之时躲在牛尾处,抓挠牛的臀部,慢慢从肛门将牛的直肠拉扯出来,并越拉越长、越拉越远,最终能把一头牛折腾致死。
  在人烟稀少的过去,相对地野兽显得较多,且袭扰人畜带来祸害,因此人们传说中的“兽行”以恶劣居多。据有关资料记载,苍山上曾有红腹角鸡、白腹锦鸡、兀鹫、黑麂、林麝、草麂、鬣羚、金钱豹、金猫、豹猫、果子狸、穿山甲、黑熊等珍禽异兽,洱海上有过在云南首次记录的灰雁、第二次记录的罗纹鸭,以及自青藏高原南来洱海的斑头雁等罕见的珍奇水禽。而如今上苍山,除了能偶尔见到一些野鸡、野兔的踪影外,很难再看见这些珍禽异兽的形迹和身影,甚至于连狐狸、黄鼠狼等这些过去与人为邻的动物也难觅踪迹,使得原本应有更多禽音兽鸣而显幽深神秘的苍山少了些神秘感。
  这种状况的造成,原因有多方面:过去相当一段时期,人们在苍山上开山炸石、砍伐森林等行为,使苍山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进而使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近乎毁灭性的破坏。此外整个生态系统的改变,使它们原来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态链被切断和破坏,而今山下人丁兴旺、人口密度大增,加之车马喧嚣人声鼎沸,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迫使它们惟恐对人躲闪不及,只好退避三舍另觅它径迁徙他乡,遁入那些对于人们来说是更深更远的遥远的深山密林中苟延残喘、苟且安生……而岂敢还像以前那样,下山到坝子里像去赶街一样招摇过市,能与人们作短暂的对峙、周旋和较量,乃至进入庄稼地和村落里与人分一勺羹,甚至还时常要冒犯、袭击或伤害一下人类。
  这似乎是一件事上的两个极端。一方面是过去豺狗豹子等野生动物较多,甚至于到坝子里呈能显威风(实际上也是它们的食物链即将中断、食物短缺的信号);另一方面是而今这样偌大一座山上难觅禽兽的啼鸣、少见野生动物的行踪,禽音兽鸣离人们越来越遥远。总而言之,两方面都是生态系统和生存环境恶化所造成。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忧患和担心也日益加剧,因而加强了对苍山植被的绿化与保护,苍山的森林植被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这势必吸引和留住一些珍禽异兽,使苍山峰峦间能够不时“野禽喧曙色,山树动秋声”,使我们能再度于苍山洱海间“听春鸟于春潮,闻秋虫于秋夜”。
  (人与自然主持杨泽文)
其他文献
三    世纪初某个多雨的秋季,我站在这个高楼林立的城市,用含义复杂的目光,回望千里彝山深处,五十年前古寨暮色苍茫的那个夏日黄昏,我看到灾难的阴影像一只硕大无朋的乌鸦,正缓缓向古寨上空逼近。  苍老的毕摩纳洛嘎苦拄着拐杖,矗立在落日黄昏里,像一只衰老的山羊,用阴沉的目光凝视着暮色苍茫中的古寨,他的目光心事重重,充满了忧虑,他还听到灾难破空的萧萧嘶鸣声从远方断断续续传来。但老毕摩纳洛嘎苦无法判定灾难
期刊
我曾经并不喜欢玫瑰,觉得玫瑰媚俗,还多少有些矫情。在每年的某些特别的日子里,也会收到一些玫瑰,寓满关爱和祝福。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真情与玫瑰无关。  刚从外国语学院到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时,常常听到教留学生的老师们抱怨他们的学生如何不遵守纪律,如何难以进行教学。早上八点上课,每天都是老师一个人在教室里等学生,到八点半左右才陆续有人来,并且毫无愧意,似乎他们从来不知道学校是一个有规则的地方。由于语言的障
期刊
我叫杨清峰,这个名字是爷爷取的,小的时候我问爷爷“清峰”的意思,他很耐心地解释,可我还是云里雾里。我不怎么喜欢这个名字,有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叫杨清峰?而不是别的名字?”我的爷爷不但会读还会写汉语的繁体,他说要想真正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就要学习汉语,因为我的名字来自于汉语。现在我很遗憾爷爷在世的时候没有跟他好好学习汉语。随着一天天长大,我想知道爷爷取名的用意,想了解汉语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在越
期刊
题记:如果说喜洲是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那么,镜庐则是喜洲聪明的三儿子。在喜洲,我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被大理的风吹着,托着,飘荡着,满怀的阳光,使我的心里溢满了一种温暖。在喜洲弯弯曲曲的巷道里,我的想象如同一片辽阔的森林,被大理的微风吹着,仿佛那洱海里鱼鳞一样的波涛,层出不穷。喜洲的巷道,在它的曲折里,把我送到了镜庐的门前,惊喜,书页一样翻开了,那泛黄的纸张,敞开了一个院落的魂。    1、水缸里的大
期刊
和熙的阳光中,小镇开始躁动不安了。  孩子们的书声从校园的上空升起,  来自桥头村方向早发的客车的鸣号声  传入每一扇刚刚开启的窗棂,  卖菜,卖早点,卖烧酒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这是沉寂了一夜的小镇,  在晨光中,伴着人们的苏醒复又沸腾起来。  农人们扛着犁耙,赶着健壮的耕牛,  穿过街道,走向田野,他们  腰间的酒壶散发着阵阵醉人的香味。   小贩们似乎又忙碌了起来,他们  没有忘记这是乡下
期刊
大理国时期,文学创作较之南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保存下来的资料更加丰富。大理国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大理致书宋朝廷,要求通好。大理国多次向宋索求经籍,并于边市大量购买汉文书籍,用汉字抄写了大批佛经,均说明大理国人运用汉字相当熟练。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侬智高兵败逃入大理国,其部属大多投靠大理,其中就有广州进士黄玮,以擅长文学而得到了大理国的重用。宋崇宁二年(公元1
期刊
曾读过辛弃疾“点火樱桃”之美句,常神往那种意境。岁末来到大理,突然有了那份体验。  樱花开了,冬天的樱花。  腊月的大理点着了火,像雪山下的一个火盆,热力四射。古城引来了避寒的天边客。  谁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这樱花开始开得这么惹眼,也许是那古老的青石板铺下第一块的时候,先祖们就下了种。也许苍山洱海混沌初开时,花仙子便撒了籽 。也许第一道石墙砌下时,樱花树便亭亭玉立在墙边,和古城相生相伴。  翻遍名
期刊
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上记载着一条洪荒年代就有的黑水河。在黑水河上段泾流过的区间,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的弹丸小镇,她就是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的剑川县沙溪古镇。沙溪盆地四周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色的青砖、灰瓦、白墙营造的白族村舍,又众星捧月似地拱卫着跨越了两千多年时间的古道上的寺登街。寺登街这个跨越二千多年时间、连结西藏和东南亚近万里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下的古集市,因了四千年白族文化历史的见证,于2
期刊
每次走进喜洲,除了领略到大理天地人的精气之外,还会油然产生一种宁静的感觉。这种宁静似乎是经历过历史长河的呼啸,岁月风雨的洗礼,显得异常自然、沉稳。  喜洲是大理的一座古镇,离大理古城不远,只有半小时多车程。被称做“街子”的那条南北向老街古香古色,逼仄而幽长,有些深邃。虽然老街的现代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开店老板们的口音也换成了来自不同省份的南腔北调,但毕竟只是一条街,喜洲的总体依然是静谧的。  在背街
期刊
在我梦中,有一条美丽的江萦绕了多年。  还是读大学时,我后排是一个腼腆的男生,他有一个女性化的名字:“柳碧江”,他告诉我们,他生长在一个美丽的江边,江水碧绿碧绿、晶莹透亮,江边有木棉树、橄榄树、芭蕉树……  夏天的时候,一群小伙伴就在江边游泳,捉鱼,江边还有很多人淘沙炼金......  从此,那条神秘、美丽的江就开始在我心里流淌,让我梦魂牵绕。  今年,柳碧江打来电话要我们同学春节一定去他们家玩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