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特产,先培养特牛的人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72245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业大学肉牛中心的牛肉,据说卖到几百块、几千块钱一斤,平常还根本买不到。我们被这个传说吓坏了。几经辗转,联系到了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孟庆翔教授,请他跟我们解释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问:我们注意到这个肉牛研究中心前面还有中法两字,请问有什么渊源吗?
  答:这个说起来还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送给中国的礼物里有50头法国的利木赞种牛。我们知道,法国在肉牛生产方面的经验与技术是全世界领先的。当年护送种牛来华的的肉牛专家路易?德?纳维勒先生,也非常希望在中国推广法国的肉牛生产技术。但是因为历史原因,这件事情当年并没能很好开展下去。
  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成立肉牛研究中心后,路易通过北京农学院教授黄宗洲先生找到我说:“我一直想在中国寻找你们这样的机构作为合作伙伴,我们找了30年!我要把一生的经验传授给中国!”我也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契机,我们在做起步研究的时候,如果能够引进法国的肉牛生产技术,提高中国整个肉牛产业的技术水平,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经过一系列的筹划,2005年12月,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在我校成立。从此,我们与法国共同合作研发肉牛技术,目前中心有两个研究生在法国读博,我们基地也引进了法国的优良肉牛品种利木赞牛,以提高肉牛的技术水平和牛肉品质。我们还开发了肉牛生产全程追溯系统,这个系统后来被2008年奥运会指定的牛肉供应商所采用,而我们大兴基地的牛场也为当年奥运村供应了几十吨带有追溯标签的安全牛肉。
  问:肉牛中心有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吗?
  答:有啊!这个是我们动科学院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学院面向本科生开设《养牛学》相关课程,研究生有《肉牛生产经营管理》的课程。真正的现代肉牛生产在我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非常紧缺。我们很多学生毕业出去后都成为相关企业或研究院所的骨干力量。
  2006年我们在北京大兴建立了研究与实践基地,把实验室直接搬到了牛场。至此我们创立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那就是“教授走出校园,学生进牛场,实验室建在基地”。从2007年开始,我们成立“肉牛生产实践小分队”,每年组织本科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肉牛生产现状调研,对全国牛种情况、饲料资源、农民养牛技术、经济效益等作长期实际现场调研。撰写的相关调研报告还送给农业部相关领导作为参考。这种现场调研与课堂教学互动的教学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有知识懂实践的现代牧牛人。
  问:听说肉牛中心卖的牛肉要几百块一斤,为什么这么贵呢?对高端肉牛品种,我们目前好像也就是听说过传说中的“日本神户牛肉”之类的,大家对我们自己生产的牛肉了解得好像还很少。
  答:是的,肉牛品种在整个产业链中很重要。中国目前的肉牛品种大多是兼用型的西门塔尔牛,但发展现代肉牛产业,满足不同市场的牛肉需求,特别是高端牛肉市场,还需要更加专门化的优良肉牛品种。我们主推法系肉牛品种,因为它长得快,耗粮少,产肉量大,养殖效益好,而且牛肉细嫩,风味好。你听说的卖价很高的是法国利木赞牛肉的高档部位,一头650公斤体重的牛也就产40~50公斤,大部分牛肉的价钱并不高。日本和牛虽然声名在外,价格很高,但饲养这种牛很耗费粮食,而且牛肉中脂肪含量太高(甚至高达40%以上),好吃但不一定健康,更不适于中国人的大众消费。
  问:这样看来,大众肉牛文化普及推广很重要呀!请问学校里的老师或同学们能吃到我们饲养的牛肉么?
  答:这正是我们目前就要着手做的事情。我们的学生团队已经完成了“肉牛在线”的网站开发,3月份已经上线,主要面向大众和肉牛企业宣传肉牛优良品种、先进的养殖技术、屠宰分割技术,并传播健康的牛肉消费理念。在校园里,我们还将举行牛肉文化开放日活动,其中主要一项内容就是开展牛肉品鉴活动,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颁发“牛肉品鉴员”证书等办法,发现那些对牛肉研究和产业有兴趣,而且牛肉味觉灵敏的同学进入这个行业。参加这个品鉴活动的同学,吃到好吃的牛肉是很自然的事情。
  问:牛肉评鉴员这个听上去相当有趣啊!这个需要通过相关考试么?
  答:我们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牛肉品质评价技术系统软件,把牛肉品质分成4个指标,有8项评分标准。同学们品尝之前先通过味觉的酸甜苦辣咸等测试,测试过关的同学再接受我们半小时的技术培训,就可以坐在小格间里开始牛肉品鉴,按照一定规则给在控制条件下烹饪的牛肉打分,打分情况会实时录入品质评价系统自动生成。最后,每一牛肉评鉴员的评价结果还要接受符合度检验,即评分结果越接近平均值越好。
  问:目前中心饲养的牛肉可以在学校里买到吗?
  答:因为牛肉是特殊商品,价格比较贵,而且同学们也没有专门的烹饪设备,所以现在生牛肉很少在学校卖。我们计划下一步将优质牛肉加工成一些小食品,一来价格大家可以接受,二来也方便同学们平时饱一下口福。
其他文献
尽管供职于影视艺术的科系,但我不是电影史论的专业出身。尽管不是电影史论的专业出身,手边这本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却是早在十来年前就买到手来读了。当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读传播学的本科,毛峰老师主讲“媒介通论”,重点放在电影上。那时候,电影光碟正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流行。  这种在今天已经近乎消失了的介质,让刚刚离开中学校园的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那不仅是一个光影的世界,也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世界。  
“我今天主要讲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我会讲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后半部分我要介绍一下中国建筑的一些思想。”清华大学建筑系老师王贵祥站在蓝色的印有“中国建筑”的幕布前,双手扶着讲台,和平常一样开始讲课。然而,没有了往日众多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所有听众“隐形”在不同国家。  相似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王贵祥采用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讲授中国建筑史,体验着新的教育浪潮。《中国建筑史(上)》课程20
北大、清华,一路之隔,对对方都是羡慕嫉妒,恨不得能早日策反对方。  在一个雨天,北大派遣“特工队”,从清华西门潜入,打了一场“解放隔壁侦查战”。  来而不往非礼也,清华也有“反攻队”,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骚年们打响了“自卫反击战”。  在你攻我反的“战斗”中,双方使用的唯一武器是——相机。  且看相机中的北大、清华之“战”!  清华侦察记  话说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天,  一支名为“燕遗特工队”(全称
“清华大学的学业评价体系从百分制改为等级制,  是为同学们,尤其是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减负。”  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直博生王侬看来,  针对5字班(2015级)及以后的清华本科和研究生的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意味深长。  根据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成绩以A 、A、A-、B 、B、B-、C 、C、C-、D 、D、F形式记载,  其中,获A和A-的人数不超过该课程修读总人数的
“这是我养的第15只流浪猫,名叫笨笨,从学校小树林里捡回来的,我希望它在这儿有一个家。”北京林业大学狭窄的西门快递店里,“猫爸”一边忙着给小猫喂水,一边对我们说。  “猫爸”今年三十四岁,来北林已经两年了,每天都是8点开始接收包裹,再仔细清点包裹,然后联系物流三轮车运货、送货,接着通知同学来领取快递,再核对单子,忙至晚上7点下班。他每天弯腰、起身的动作重复上千次,腰椎炎极其严重,一到下雨天疼得厉害
2015年6月,我的大学生活就此别过。好像一只陀螺,不停地旋转,还没来得及做更多的事,没来得及交更多的朋友,命运就要匆匆抽走鞭子。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们每天忙着和各种人、事打交道,热心的学长学姐会告诉我们要怎么去打理关系,指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如何与别人融洽相处,如何获得异性的好感,甚至如何与导师相处,都有前车之鉴,都有章可循。  然而,你、我、他,是否知道该如何与自己相处呢?  2014年
王安忆在《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中说:“我非常重视作家的处女作。……它带有非常纯粹的感性,这种感性没有受到污染,处女作具有原始人世界的特征,那种刚看见太阳升起来,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只是觉得特别热,特别光亮,特别热情,特别兴奋的感觉。” 霍桑的第一个创造出来的故事就体现着作者这样一种始发的经验。  这个故事讲的是两个男大学生和一个美丽纯洁的年轻女子之间的故事。主人公之一的范肖从外表和内在气质酷似作家本人
范云鹤,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大四学生,人送外号“专利达人”。从进入大学至今的两年半时间里,他通过自主研发申请专利30项,其中15项获授权,是川大申请专利最多的本科生。说起这些过往成绩,范云鹤笑笑说,“我只是爱挑刺、爱思考、爱行动罢了。”  一次意外带来的小发明  范云鹤第一次发现自己在发明创造方面表现出比同龄人更多的热情和投入,得从一次意外说起。2013年,读大二的范云鹤在乘坐公交车途中,公交车突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缺的是什么?也许是一枚——    我是一说客。  要在小说里面,我就是一小人。为什么?一个得到了别人的信任,知道了对方心底的那些小秘密,却扭头把这些秘密透露出去的人,不是小人是什么?这要在美国大片儿里,我就是一间谍,不,是双料间谍,因为我会在两人中间互传对方的秘密。但是,我的结局,并非遭人唾弃、众叛亲离或者死于非命,相反,我受到了极大的信任与尊重,因为我服务的对象非同寻常——他们是
2010年,从湖南桃源保送至北京大学化学专业,曾灿的高三一年特别惬意。因为,虽然高中前两年他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和竞赛,但是,最后一年他却有空干自己爱干的事。能到北京大学上学,对来自农村的曾灿而言算圆了一个小梦想。  9月,当他到北京大学报到,更大的惊喜等着他——周其凤校长成了他的“领航人”,即生活和学业的导师。自此,曾灿比其他同学多了一份“特别关注”——时不时收到来自周其凤校长的问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