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肖与霍桑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p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忆在《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中说:“我非常重视作家的处女作。……它带有非常纯粹的感性,这种感性没有受到污染,处女作具有原始人世界的特征,那种刚看见太阳升起来,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只是觉得特别热,特别光亮,特别热情,特别兴奋的感觉。” 霍桑的第一个创造出来的故事就体现着作者这样一种始发的经验。
  这个故事讲的是两个男大学生和一个美丽纯洁的年轻女子之间的故事。主人公之一的范肖从外表和内在气质酷似作家本人,他的具有贵族气质的高额头,他那由于长期闭门苦读而形成的苍白脸色,他的昼伏夜出习惯都有着作者的自画像。这部作品的主题很明显:作者对书斋生活的怀疑,对女性影响力以及家庭幸福的渴望,家庭和女性作为联结个人与这个世界的纽带,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充分肯定与重视,幸福的婚姻与家庭生活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也超越了冷冰冰的知识追求。
  小说中间一段和结束语正体现了这个主题:“他(范肖)回顾起往昔的岁月,甚至在他的早年,便把时光消磨在孤独的学习——与死者的对话上,而藐视与活人世界的交往,或为任何世俗的动机所驱使。他自问,这一切毁灭性的苦读目的何在,具备了高深学识的幸福又何在。他才攀登了通往无限的阶梯上的几级:他抛弃了他的生命去发现,但穷尽上千条这样的生命,相对而言,他仍是一无所知。他甚至怀着恐惧期盼着——虽说那年头曾使他倍觉亲切——展现在他面前的学无止境。如今,却视如畏途,既无休息地,又无终点站。一时之间,他宁肯像动物一般无梦地睡去,让人最骄傲的东西随之消失,甚至睡之永恒。”
  范肖憎恨自己的书斋生活,觉得它毫无价值,宁愿死掉,并带着那徒劳的骄傲与无为的知识。范肖在对自己发奋苦读的努力产生怀疑之后,有一种世间的美好吸引了他:“只要我们还呼吸着共同的空气,就有在我们与别人之间的千丝万缕的牵连。”这种“牵连”最终具体化为他对一个人的爱恋——艾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艾伦这个富商的独生女的救命恩人。艾伦出于感激,希望能“成为把你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怎奈范肖积习难改,继续秉烛夜读,通宵达旦,毁灭性的潜心苦读最终耗尽了他的全部精力,“正是这样的习惯把他送进了坟墓”。小说的结尾,在范肖去世四年后,他的情敌爱德华沃尔科特与艾伦结婚,他们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艾伦那种温柔的、虽难以觉察却强有力的影响力,使他的丈夫摆脱了可能会干扰家庭幸福的热情和追求;而他从不懊悔由此被她剥夺的那些世俗的特色。他们长期的共同生活宁静而幸福。除去这些篇幅的记载之外,他们没有在身后留下名声,但那又何妨呢?”
  这最后的一问正点出了小说的主题,功名利禄和学识才华与平凡的家庭幸福相比算得了什么?女性巨大的影响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幸福是人生最真实的存在,也是人值得追求的幸福,身后的名声与生前的抱负都是虚影。
  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是霍桑大学毕业之后隐居家乡塞勒姆镇12年中的日子。这个时候的他单身,与母亲和两个姐妹生活在一起,他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像范肖一样,只与书本和死人的思想打交道的人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品性,但是,与大多数不入世的人不同的是,他并不以自己的孤傲而自豪,并不觉得自己这种书斋生活就高人一等,他人的平凡日子就毫无价值。相反,从这部处女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这种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性始终保持一种审慎的警醒与轻微的自嘲,他相信女性的拯救力量,相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比他自己的个人志趣追求更重要。
  与范肖不同的是,霍桑并没有被毁灭性的潜心苦读毁坏了健康,而且还抓住了范肖渴望不可及的女性的温柔与家庭幸福。1839年,年近四十的霍桑,幸遇索菲亚皮博迪——他未来的妻子,一位在智性、美德、才学上都足以与他匹敌的女性,他从此在这种女性力量的影响和帮助下,一步步攀登上世界文学大师的颠峰。
  这部小说从几个方面都奠定了霍桑小说的基本特色。从主题上看,对知识分子的偏执和孤傲提出警告也是他后来不断探讨的主题;从艺术上看,他对大自然敏锐细腻的观察与描写,他营建故事氛围的功力,他制造悬念牵制读者好奇心的技巧,他那哥特式的风格都是后来的作品所经常出现的模式。但这部作品没有他后期作品那种寓言和象征的晦涩,缺少了那种道德、哲理沉思的凝重,《范肖》比起后来的作品来多了几分明快活泼、风趣幽默的愉悦感。
  令人遗憾的是,这部小说的命运不济,霍桑自费出版这部小说之后社会反响平平,这对矢志不渝追求文学理想的作者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失望沮丧之下,他索回所有已经散发出去或者赠送朋友的这本小说,将它们付之一炬。在焚书的光焰中,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文学梦想家的痛苦绝望有何等深刻……
  那毕竟是一个妇女运动抬头的时代,女人要独立,不再以贤淑贞洁的影响力作为自己存在的价值尺码。那是一个工业化开始的年代,女人在走向工厂,男人在走向西部的金矿。家庭正在解体,物质的成功,世俗的荣耀,无限的机会。没有人有足够的耐心去在乎需要长时间才能凝练而成的文学艺术,没有人有耐心去珍惜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精心呵护以及牺牲奉献才能得到的家庭幸福。霍桑的《范肖》因为触及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忽略了的生活主题而吸引不了读者。那个时代兴盛的小说主题是废奴问题,是印第安人与白人的冲突,是西部拓荒的主题,是淘金冒险的故事,是感伤言情小说。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教授)
  责任编辑:孙云帆
其他文献
“找工作的过程就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聊起求职的话题,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四毕业生王炜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事实上,他的确一直在按这个思路找工作。虽然一路碰壁,他却越挫越明。  适合的工作在哪里?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王炜想报考哲学或是天文专业,身为建筑公司高管的父亲不同意,认为这两个专业都偏冷门,日后就业有难度,男孩子还是子承父业搞土木吧,在家人的建议之下,王炜选择了北京交通大学土
2013年9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思成·筑梦大学生精英团体(以下简称思成)的负责人罗怡婧和团队成员参加了由他们筹款建成的希望小学——陈家寨小学的开学典礼。看着孩子们手拿着崭新的航模,快乐地在宽敞的操场上跑来跑去,这一群90后大学生们发自内心地高兴与骄傲。  2012年3月,思成启动筹集一百万援建陈家寨希望小学项目。2012年3月~6月,思成团队通过淘宝义卖店、网络募捐、高校
北大的哲学系教授王博说:“不经过痛苦的人不会选择哲学,选择学习哲学的人无一不经过他生命中的痛苦。”  是什么给了一个人极大的勇气,促使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学习哲学,而不顾时人趋之若鹜般奉行的生活理念?他一定在过往的生命中经历了重大的人生困惑,他的心灵曾陷入过极大的不自由和深沉的迷顿。这痛苦不是外在的、偶然的灾难或者物质生活的贫乏,而是他对于一个人理想的存在状态的深度渴望无法实现,或者是他对于人生的价
请看Alex和李香香之争。  他们申请同一家奢侈品企业的市场经理职位。当他们走进房间,大多数面试官已有了倾斜——Alex。因为他是精英男,长得仪表堂堂,浑身上下,从手表、西装到鞋子,都是名牌。而李香香是位女士,妆容得体,但谈不上精致。等他们一开口自我介绍,面试官更倾向于Alex了。他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用中、英文做自我介绍。他在英国留学,英文还略带伦敦腔。而李香香的中文带着乡音,尤其是尾音和感叹词
尽管供职于影视艺术的科系,但我不是电影史论的专业出身。尽管不是电影史论的专业出身,手边这本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却是早在十来年前就买到手来读了。当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读传播学的本科,毛峰老师主讲“媒介通论”,重点放在电影上。那时候,电影光碟正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流行。  这种在今天已经近乎消失了的介质,让刚刚离开中学校园的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那不仅是一个光影的世界,也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世界。  
“我今天主要讲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我会讲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后半部分我要介绍一下中国建筑的一些思想。”清华大学建筑系老师王贵祥站在蓝色的印有“中国建筑”的幕布前,双手扶着讲台,和平常一样开始讲课。然而,没有了往日众多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所有听众“隐形”在不同国家。  相似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王贵祥采用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讲授中国建筑史,体验着新的教育浪潮。《中国建筑史(上)》课程20
北大、清华,一路之隔,对对方都是羡慕嫉妒,恨不得能早日策反对方。  在一个雨天,北大派遣“特工队”,从清华西门潜入,打了一场“解放隔壁侦查战”。  来而不往非礼也,清华也有“反攻队”,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骚年们打响了“自卫反击战”。  在你攻我反的“战斗”中,双方使用的唯一武器是——相机。  且看相机中的北大、清华之“战”!  清华侦察记  话说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天,  一支名为“燕遗特工队”(全称
“清华大学的学业评价体系从百分制改为等级制,  是为同学们,尤其是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减负。”  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直博生王侬看来,  针对5字班(2015级)及以后的清华本科和研究生的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意味深长。  根据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成绩以A 、A、A-、B 、B、B-、C 、C、C-、D 、D、F形式记载,  其中,获A和A-的人数不超过该课程修读总人数的
“这是我养的第15只流浪猫,名叫笨笨,从学校小树林里捡回来的,我希望它在这儿有一个家。”北京林业大学狭窄的西门快递店里,“猫爸”一边忙着给小猫喂水,一边对我们说。  “猫爸”今年三十四岁,来北林已经两年了,每天都是8点开始接收包裹,再仔细清点包裹,然后联系物流三轮车运货、送货,接着通知同学来领取快递,再核对单子,忙至晚上7点下班。他每天弯腰、起身的动作重复上千次,腰椎炎极其严重,一到下雨天疼得厉害
2015年6月,我的大学生活就此别过。好像一只陀螺,不停地旋转,还没来得及做更多的事,没来得及交更多的朋友,命运就要匆匆抽走鞭子。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们每天忙着和各种人、事打交道,热心的学长学姐会告诉我们要怎么去打理关系,指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如何与别人融洽相处,如何获得异性的好感,甚至如何与导师相处,都有前车之鉴,都有章可循。  然而,你、我、他,是否知道该如何与自己相处呢?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