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的体育难题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转型为服务型经济,互联网界产生了大量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说,擅长学习的美国孩子逐渐丢掉了“书呆子”的帽子,其他人嘲笑他们以前,都得掂量掂量他们会不会是下一个乔布斯。虽然高中生里最受欢迎的男生还是橄榄球队长,但光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员,一到大学就会褪去光环,反而要求助于其他同学帮忙完成作业。同时,粘着互联网、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日渐增多,也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担忧。
  有意思的是,美国大学生热衷锻炼也是不争的现实。许多美国综合性大学拥有高标准的校园体育设施,如大型橄榄球馆、奥林匹克规格的游泳馆以及田径场地、全天开放的健身馆等。这些学校引以为傲的设施,可不是摆设,锻炼身体到汗流浃背的美国大学生随处可见。甚至在一些大学招揽新生的材料里,体育场所也成了大学的“加分项”。这些现象从表面上来看,说明美国大学积极回应美国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普遍需求,然而从更广泛和深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来分析,美国大学与学生重视体育其实不是单纯的从健康角度出发的,而是有更复杂的经济动机。
  美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进化”
  要分析美国大学的体育风气,得从青少年和大学两方面进行分析。看过美国年1970代以前的电影的人可能都能注意到,美国人曾经身形消瘦,肥胖远远没有今天如此普遍。1950年代~1980年代正是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恶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其父母还延续着节俭的传统,虽然美国家庭收入越来越高,人们还不至于暴饮暴食。到了1980年代以后,美国成了当仁不让的世界霸主,美国人的身高和平均寿命都有了提高,可体重也像气球一样一路膨胀。我刚到美国时在连锁餐厅吃的第一顿午饭,就惊叹那份量足够两个人吃,相比美国人的平均工资也实在划算。后来,我居然也习惯了。所有的聚会,食物都有过量供应,试想美国人都这么吃,哪有不胖的道理。进入21世纪后,美国逐渐变成平均体重最重的发达国家,超过一半的美国人加入了“超重”的大军,肥胖成了威胁美国人健康的严重问题。
  特别是孩子,在吃垃圾食品的环境里长大,年纪轻轻就会患上肥胖引起的各种慢性病,最可怕的是养成了饮食习惯,成年后更难纠正。为了挽救下一代,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发起了“一起动起来”(Let’s Move)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多运动,而且要把学校的午餐食谱改造成健康食品为主打,用水果、蔬菜、全麦食品、低脂牛奶等取代汽水、炸薯条等,并且减少食品包装的分量,清晰标注食品的卡路里含量。可惜,米歇尔的计划因为动了许多人的“奶酪”,遭到了各大食品公司、农民团体的强烈反对,阻力重重。
  有肥胖,就有了减肥产业的繁荣,各种锻炼电视节目开始大行其道,每年都有人发明新的锻炼办法和减肥药。杂志上苗条的俊男靓女和电视上涌现的减肥真人秀时时提醒着人们:肥胖=丑陋。甚至电影明星上杂志,都要用电脑修瘦。著名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的模特儿标榜“完美身躯”,有些却瘦到肋骨都清晰可见。
  在这种大环境下,美国青少年对运动的看法也呈两极分化。美国大学里有“新生重15磅”一说:刚刚离家独立生活的大学新生,吃学校餐厅高热量的快餐,学习压力大(美国大学是宽进严出),睡眠不足,开始喝酒,紧张忙碌之余没有时间锻炼,加上美国大学把学生看作能够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并没有强制性的体育锻炼要求,美国新生容易体重暴涨。另一个极端则是孩子进入大学后惧怕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惧怕肥胖而失去青春魅力,加上年轻人竞争心理强烈,进而疯狂锻炼。我曾亲见一位同学罹患“锻炼强迫症”这一心理疾病,锻炼到自己眩晕甚至呕吐才能停止。锻炼没有让她健康,反而让她总是病恹恹的,和厌食症一样都极其有害。一些时髦的锻炼办法如Crossfit,也发生了锻炼者严重受伤的事故。
  当然多数美国学生不走极端,聪明地认识到强健的体魄能保证学习的效率和智力,有助于减轻压力,换来好心情,所以能坚持锻炼,毕竟宅男、宅女因为身材臃肿、邋遢,往往被瞧不起。美国人有个说法,就是人的出身不能选择,可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体重的都控制不了,还能指望他做什么呢?再说事业有成以后,当然更想延年益寿,多享受几年生活,而不是在病榻上渡过余生,锻炼就成了必然。
  美国大学的体育“淘金”热
  近几十年来,美国学校不仅用高于校长的年薪聘请球队教练,而且积极用高奖学金争抢优秀运动员。美国橄榄球联盟规定了运动员必须要接受高等教育(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规定,运动员都直接在高中毕业后去打收入更高的职业赛了,大学根本抢不到运动员),以期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难题。不少出身贫寒的运动员也在大学的高昂学费和高门槛前望而却步,如果学校不提供便利,这些人上不了大学,也就不能进一步打职业赛。这一切,形成了职业体育联盟、大学、运动员三方获利的经济生态圈。
  2014年10月中旬,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系统的旗舰分校教堂山分校(NC State University at Chapel Hill)就爆出了一个极端的学业为竞技比赛让路的例子,也是他们建校以来的最大丑闻。一位由校长亲自任命的独立调查人公布了一份报告,称在过去18年间,因为几位教职人员的刻意安排,这所大学里有超过3100名学生运动员通过上一门要求极其松懈的课程,得到高分,因此能维持总成绩合格,继续他们的大学体育生涯。虽然校方处罚了这几位员工,可是法不责众,这群数目惊人的学生已经蒙混过关、无从追究了。揭发这件事情的员工说,有些运动员来上学的时候,连小学的阅读能力都不具备。
  这件事其实不算新闻了,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美国大学对学生运动员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虽然表面上要求他们在学业上过关以保证自身文凭的含金量,可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在如今竞争极其激烈的体育界,运动员根本没有时间学习,于是就不免在学业上放水。另一方面,学校也深怕运动员转校,甚至不敢制造学业压力,因为每年运动员为学校带来数以百万美元的收入。特别是一些位于大学城的州立大学,投巨资兴建大型体育场馆,如纳布斯加州立大学林肯分校的足球场能容纳9.2万观众,比该州第三大城市贝尔唯尤的人口还要多。这些投资,都是为了迎合球迷的需要,除了门票,周边产品和服务业都靠着球队大挣,如果球队表现不佳,学校又如何收回投资呢?   追溯100年前,美国人崇尚的是“普林斯顿汉子”,这些天之骄子不仅学业优秀,而且体格健硕,体育场上也能驰骋。今天,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精细,这样的全才日渐稀少,学校的专业也越分越细。诚然,优秀运动员也需要很高的智力才能在竞技场上突围而出,但这些知识往往和大学的非体育类专业知识缺乏重合。体育教练又是需要积累的长期工作,更新换代并不频繁,总不能让运动员退役后都到中小学教体育,转行在所难免。上述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一位卷入丑闻的运动员就起诉大学,大学这样的举动,无异于饮鸠止渴,追求短期利益,实际上是剥夺了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毁了运动员的一生。
  大学对优秀运动员的态度如此明确,造成了全民崇拜体育明星的社会大背景,直接推动了美国青少年的体育发展。美国近几十年来出现了所谓的soccer moms(足球妈妈),特指那些热衷于带着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并不限于足球)的全职妈妈们。精明的美国父母从长计议,让孩子锻炼身体、增强社交能力和竞争意识是一方面,另一个更长远的考虑则是为了他们的大学入学加分。美国大学学费年年高涨已经人所共知,不少家长想赌一把看孩子有没有运动天赋、争取拿体育尖子的奖学金。而且越好的学校,越要求学生多方面发展,光靠考试高分胜算不高,体育就成了许多父母专注培养的技能。再说,锻炼需要恒心与毅力,也需要听从教练指挥,对于学业有成也大有好处,越早开始越容易形成习惯,于是许多家长都积极带着孩子到处赶场,参加各项体育锻炼。甚至一些小学的体育联赛也十分激烈,各方的体育星探已经连青春期未到的孩子们也不放过了。如此也推动了美国每次都在奥运会上奖牌领跑。
  不过这样的强推也可能产生极端的后果,这些孩子一旦失去竞技压力,或会因为早年被逼迫的太厉害而完全放弃锻炼。我的一位朋友高中时曾经是跆拳道黑带,紧张集训中拉伤,加上学业繁重、事业繁忙,就完全放弃了锻炼,如今40多岁的人要减掉啤酒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皆因日常锻炼停了20年。
  然而,在体育方面,美国亚裔深知没有先天的身体优势,要上好大学,亚裔父母还是宁愿花大功夫在传统学业上。在课外活动的选择上,亚裔父母多选习练乐器或者加强数理化训练,而不特别鼓励体育方面的发展,因此美国大学里的亚裔运动员还是凤毛麟角。
  竞技体育就像古罗马的角斗士场一样,展示了激情和对抗,满足了人们追求刺激的心理,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捧场,正所谓几百万需要锻炼的人看着十几名体育健将在赛场上驰骋。加上科技发达,现代人生活中缺乏锻炼的动力,身体素质贵在个人的坚持,日积月累才能提高,并非一蹴而就。从事体育锻炼和其他任何一项活动一样,都需要大环境与内在需求的同时推动。
  (作者系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这年头,无论是普通青年,文艺青年,第三种青年,高校里随口一问,你的梦想是什么?  常常不是环游世界就是拥有一家自己的咖啡厅。  哪个年轻人没做过开咖啡厅的梦呢?有书吧的功能,有特色的风格,用自己的藏品做装饰,配上或清新或温暖的灯具,想来便觉得舒适又放松。正应了这个需求,中国的高校周边总藏着一圈儿小奶茶店儿、小咖啡馆们。学生就是喜欢这文艺范儿。  谁想过,宿舍里就能有一个这样类似咖啡厅的休闲小栈呢!
“你有什么坚信不疑的想法吗?这个想法很重要,但大多数人都会反对。”  在求职时,如果面试官提出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这可是一道真实的求职面试题。回到支付宝还没诞生,  Paypal还在招人的年代,你有幸过关斩将,  获得跟Paypal创始人皮特?泰尔(Peter Thiel)面谈的机会,他一定会用这道题来决定你的去留。  情景一,你脱口而出:“上帝并不存在!”或者“教育系统糟糕透了!”  还没等
战争背景:我是北京某211高校的本科生,新闻专业,大学三年不舍昼夜苦读,换取了不错的成绩单:平均分93,GPA4.3,三年总成绩年级第一,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当选过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曾到台湾交换学习半年,学生社团、课外活动、志愿服务、实习经历、科研成果、托福GRE成绩都还算不错,毕业之际面对保送清华or申请美国TOP5大学两条路。  从今年9月保研后,面对着国内读研还是出国读研
人工智能听起来很“科幻”,研发者不仅要懂计算机,还得有心理学、医学、哲学等多方面知识。作为热门的科技,世界各国大学都争先恐后地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美国人工智能水平高,在百余所开展此方面教学的大学中,独立的人工智能专业学位并不多,该专业往往隶属于计算机科学院或者认知科学院。美国计算机科学学位中心官方网站邀请相关专家,从高校的科研力量、实验室设备、师资力量、学校资源等方面,对全美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进
那是今年北京的初雪时节。雪过之后,天灰蒙蒙的,很低很阴沉,仿佛蒙上了一层阴霾。我收到快递短信顶着寒风淌着雪水一步一滑地挪向龙马路,一路上都格外得静。往日熙熙攘攘的路边已不复喧嚣,只见两三辆快递车孤零零地伫立在暮色之中,送件的少,取件的也是寥寥。  冷风无孔不入, 刮得人瑟瑟发抖,不想在这严寒中多呆一秒。好在快递件早已被有心的快递员按照手机尾号整齐排好,加之人少,找件容易许多,我抱着快递迫不及待地奔
陈民镇,男,烟台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史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在校期间,陈民镇秉承“守信 求实 好学 力行”之校训,勤勉治学,在学术研究领域多有创获,并追求全面发展。  陈民镇严于律己,诚以待人。关心时政,心忧国事,心系中华文化之伟大复兴。曾获国家奖学金、“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绍兴文理学院优秀毕业生”、“卓越奖学金”以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等荣誉。2012年底,荣获第一批研究生国家奖学
前段时间日推上有个段子特别火。说是早稻田大学有个新社团,叫做“把所泽校区推向高田马场”(所泽、高田马场均为地名),活动内容无厘头得简直让人无语凝噎:徒手把早稻田大学的所泽校区的100号馆向高田马场的方向推近,缩短两者的物理距离。最好笑的是,这条推特还煞有介事地配了一张宣传单的图片,上面写着: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动了3厘米,距离目标还有33280米!这条推特越传越火,甚至还有人说:我真的看到有人在推了!
在以“小而美”文明的日本,有一所大学的学生宿舍竟然被称作“亚洲最破的学生宿舍”。这里,房屋老旧、楼道昏暗杂乱无章,庭院里养着牲畜,墙上贴着打倒校长的标语,烟火警报随时可能因为有人做饭而响起,而随处可见的猫则脾气大过天,要是扰了它的午睡可会给人好看。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脏乱差”的学生宿舍,竟然安然无恙地存在了百来年,成为有名的左派学生的聚集地,还走出了许多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剧作家。这就是日本著名
雷声与击剑结缘,似乎是“命中注定”。17岁那年,他入选广东省击剑队并迅速在国内外重要比赛中崭露头角。2003年保加利亚世青赛斩获团体冠军;2006年葡萄牙世界杯首夺个人冠军;2007年三获世界杯分站赛冠军,并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世锦赛上夺得铜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个人赛第八名;2009年再获两站世界杯大奖赛团体冠军;2010年,雷声在世锦赛、世界杯多项赛事上获得个人和团体冠军。  2012年夏季的
一半德国血统、一半美国血统,从小在英国长大;学习了七门语言,选择中文作为大学专业——牛津男孩Louis坚信自己的未来在中国。他说:“不扎根中国,就对不起我学的中文专业。”  他是Louis von Guionneau,中文名“小鹿”,年龄不大、信念不小。看完“西方”看“东方”,促进文化沟通成了他的使命,也促成了这个21岁大男孩的第一个创业项目,一个叫做“看东西”的网站。  喜欢中文的原因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