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视角下的跨媒体艺术:历史发展与核心特征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530125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媒体艺术可以理解为以跨媒介性、新媒体性、表演性为特征,以引入新兴媒介、打通媒介边界为手段,以审视当下、想象未来为着眼点,并鼓励跨学科、跨议题创想的视觉创意表达形式.新媒体艺术侧重数字媒介技术的应用,而跨媒体艺术则更看重媒介之间动力深化的影响.跨媒体艺术的媒介应用兼具物质性和非物质特点,亦囊括身体与行为的表演与介入.媒介视角下跨媒体艺术的核心特征可以解读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媒介混搭与跨议题创想——媒介间性,新生媒介与未来面向——新媒体性,设施媒介与场域激活——表演性.在以媒体技术引领的多媒介共存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跨媒体艺术为重新审视艺术门类间内在联系的时代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范式观照.
其他文献
中国新闻学经历了并正在经历“新闻学在中国”“中国的新闻学”和“走向世界的中国新闻学”三个阶段.从20世纪初以来,除少数特殊时期外,中国新闻学与世界有明显的地理渊源,不
本文在对中日韩次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山东半岛在这种合作格局中发展邮轮经济的优势、劣势进行详细描述与对比,进而得出山东半岛具有发展邮轮经济的明显优
语言耗损与语言学习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语言耗损的理论研究对促进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言耗损的理论诞生在19世纪,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大学中召开了语言技巧
杨小微,男,1954年7月出生于湖北宜昌。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师资队伍建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并研究生活中的地理。”作为地理老
《青年实话》系统开展了新闻批评,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央苏区特有的舆论环境.意在巩固与维护苏维埃事业大局的言行受到体制与组织的激励;其批评的锋芒主要针对公职人员职业意识不稳固、玩忽职守、贪污财物等症候.在批评的掌控上,该报体现了选题典型、信息公开、意见均衡的特质,为批评营造了坦诚与公平的氛围;《青年实话》的新闻批评机制介于体制内行政监督与一般的媒体监督之间,它以志愿性组织轻骑队的面目出现,轻骑队在业务上又与行政监督机构密切联动.《青年实话》等中央苏区报刊在新闻批评方面的探索价值,体现在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体制内、纠
聚焦于后现象学和技术哲学家唐·伊德的技术具身理论,从拓展与订造行动、重塑全身性知觉、媒介物的“言说”与行动等方面进行解读,阐明媒介技术同样是传播实践的行动者而非客
道德是限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传播主体之间关系的专业原则和规范,也是影响新闻业变迁的精神性因素之一.迄今为止,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布了
新世纪印度电影在国际市场频繁获得高票房、高人气和好口碑,新世纪印度电影的国际传播主要运用了文化策略与商业策略来赢得世界观众的芳心.新世纪印度电影国际传播的文化策略
当代平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复杂的方式重新配置文化内容的生成、发行和货币化,文化生产的平台化转型也成为了令人瞩目的媒介文化现象.“算法转向”是影响平台文化生产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