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文性理论及其对英译的影响和作用

来源 :校园英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s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文性理论是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它大大突破了可操作性批评术语和理论研究的范围。它的提出在英译研究中提供了新的视角,即探求互文性理论与英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互文性;英译;互文性理论;翻译
  互文性理论于近些年兴起的文本理论,它为翻译研究工作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互文性理论和翻译之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译者正确理解原文中的互文现象有利于翻译中对原文的理解;二是,翻译活动也是互文活动,译文和原文本身就有互文性关联。
  一、互文性理论概述
  在进行文本翻译时,一般都都注重类似语类特征和类似文本特征,它反映了一种辩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正如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家们所说的:“文本之间或者类似的语类之间都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就是文本的互文性。
  互文性最早是法国文艺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提出,它强调文本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在英译中,互文性传递仍然是一个难点。把这一理论应用于翻译工作,要做到译文忠实于原文,这就要求译文尽可能的传递出与原文最佳的关联性。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很大,在英译中如何处理互文性,使得译文尽可能的与原文的相符是广大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互文性的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一个文本与它引用、吸收、扩展或改写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互文性侧重文学形式层面的研究,这与它脱胎于结构主义是相符合的。它强调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可以相互论证存在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文本。
  第二,所有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任何一个文本中,多多少少都可以辨认出在其他文本中的存在,都是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上吸收和转化而成的。互文性强调在写作中要放到一个坐标体系中观察,将一个文本与其他的文本作比较研究,注重原文本对现在创作的影响,从而可以系统的认识文学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联。
  用互文性来描述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可以发现写作活动中多元文化和语言互相交织的现象,可以提升写作的深度,了解复杂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二、 互文性对英译的影响
  英译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它要求译者既要忠实与原文本的文体特征和内容,又要顺从英语的语言习惯及文本规范。互文性与翻译是紧密相连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掌握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有利于我们的英译工作。译者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查找可以提供借鉴或参考的资料,帮助译者选择新的视角,使译文信息表达到位。
  1.共同的文化预设和英译障碍
  英译中,互文性会直接影响到译者对于原作的理解。译者如果想要准确的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就必须对原文内容与相关文本的内容等进行理解并深入的挖掘。在英译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有互文性表现之处,力求准确无误的传达出原文的信息。
  英译作为一种跨文化和语言的互文性活动,在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上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共同文化预设的缺乏,互文性通常使不同文化的人感到陌生,影响翻译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理解往往是我们进行英译的基础,而文化预设则是我们理解的前提。
  2.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和冲突
  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条件,都会使不同语言的文字出现不对应或不重合的现象,这就带来了语义错位和空缺。这些语言文字是因为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在英译中往往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来表达。例如,“八卦”是我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如果只是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成“Eight Diagrams”,会使西方人难以理解,这就是因为西方人没有共同的文化预设,难以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再比如中国古代的纪年,像“康熙九年、乾隆十五年”等,仅仅按字面意思翻译,西方人也无法确定为什么年代,所以翻译时应该改译为公元纪年。
  3.审美观念和思维习惯带来的行文差异
  中国和西方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迥异的审美观念、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在语言文字中就呈现出修辞方式和文章布局等行文习惯的不同。汉语行文讲究辞藻华丽、声律对仗、音韵优美以及情感突出等,常用各种修辞方式来渲染诗情画意的效果,有时候往往会言在此而意在彼,借以增加文章的韵味。英文往往比较注重形式、写实和理性,讲究句式工整,用词简洁自然,表达清晰,描述直观可感,比较注意语言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为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麻烦。进行英文翻译时,译者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形式对文本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使其贴近英语表达的标准。正确理解原文中的互文现象有助于译者准确的表达出原文本的文化底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结:
  互文性理论凭借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和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开拓性,在研究和写作中扮演着逐渐重要的角色。它作为一种文本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因素文本化,有关政治的、社会的、心理的或历史的语境都都可以变成互文本。这样文本性取代了文学,互文性打破了传统、自主的文学观念。互文性理论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文学批评中的合理因素都吸收进来,开拓了英译工作的视野,加深了英译中对原作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赵刚,汪幼枫.从互文性角度看汉英词典的翻译[J].国外外语教学,2006(04)
  [2]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
  [3] 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03)
  [4] 刘军平.互文性与诗歌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1)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在阅读教学方面的情况怎么样呢?笔者带着个问题,设计了两个调查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以进一步了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执行新课程理念方面的情况以及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辅以访谈的形式。在问卷调查的结果出来后,笔者又增加了面谈这一项,随机与参加过问卷调查的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作为对调查的补
摘 要: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多媒体的运用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英语教学中对多媒体的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修正。  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以起灵活性,趣味性,直观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真实性为外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的改革
教学内容:  牛津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3课时。  教学理念: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祈使句的教学。通过教学Open the door, please.及否定句Don’t open the window.两种句式,让学生掌握“请某人干某事”和“请某人不要做某事”的英语表达方法的不同。课堂上老师通过动作、表情和手势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句式,并要求学生 在一定的情景中熟练地运用这些祈使句。  教学目
“马甲”是一个网络词汇,最初为网络用户“替身”的同义词,之后经过赵本山与宋丹丹在小品《钟点工》“小样,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的戏剧性演绎,被延伸为假冒、伪装之意。而“
2016年国际油价仍然笼罩在供大于求的阴影中,但供大于求的程度有所缓解,伦敦和纽约两市原油期货一季度触底,二季度单边上扬,7月份后呈现回调震荡态势。布伦特期货价格在1月份
期刊
摘 要:寓审美教学于英语教学中能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英语学习中,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审美素养、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该文从营造美的环境;展现美的心灵;感知美的韵味;创设美的情景四个方面就在英语教育中融入审美教学的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育;审美教学;情感体验  崇尚美是人的天性。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唤起学生爱美的天
就教学本身而言,课堂教学只是整个教学的一小部分,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必然离不开课后的努力。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如此就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然而,事实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吧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那么,作为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学习。  一、重视情景  从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激情和情境的语言学习环境氛围。这除了激
笔者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他们对微格教学的态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微格教学的主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不知是由于天性中的忧郁、孤独,还是因为成长的受挫、痛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心里时常会冒出许多有关生命的疑惑,就在这时,看到了获奖影片《天上草原》。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内涵和
4月中旬,世界主要产油国就冻结产量举行的多哈谈判宣告破裂。沙特威胁要大量增产,俄罗斯当然不甘示弱,伊朗则决心恢复制裁前的市场份额。全球市场供需失衡、油价持续低迷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