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文性理论是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它大大突破了可操作性批评术语和理论研究的范围。它的提出在英译研究中提供了新的视角,即探求互文性理论与英译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互文性;英译;互文性理论;翻译
互文性理论于近些年兴起的文本理论,它为翻译研究工作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互文性理论和翻译之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译者正确理解原文中的互文现象有利于翻译中对原文的理解;二是,翻译活动也是互文活动,译文和原文本身就有互文性关联。
一、互文性理论概述
在进行文本翻译时,一般都都注重类似语类特征和类似文本特征,它反映了一种辩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正如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家们所说的:“文本之间或者类似的语类之间都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就是文本的互文性。
互文性最早是法国文艺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提出,它强调文本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在英译中,互文性传递仍然是一个难点。把这一理论应用于翻译工作,要做到译文忠实于原文,这就要求译文尽可能的传递出与原文最佳的关联性。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很大,在英译中如何处理互文性,使得译文尽可能的与原文的相符是广大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互文性的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一个文本与它引用、吸收、扩展或改写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互文性侧重文学形式层面的研究,这与它脱胎于结构主义是相符合的。它强调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可以相互论证存在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文本。
第二,所有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任何一个文本中,多多少少都可以辨认出在其他文本中的存在,都是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上吸收和转化而成的。互文性强调在写作中要放到一个坐标体系中观察,将一个文本与其他的文本作比较研究,注重原文本对现在创作的影响,从而可以系统的认识文学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联。
用互文性来描述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可以发现写作活动中多元文化和语言互相交织的现象,可以提升写作的深度,了解复杂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二、 互文性对英译的影响
英译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它要求译者既要忠实与原文本的文体特征和内容,又要顺从英语的语言习惯及文本规范。互文性与翻译是紧密相连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掌握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有利于我们的英译工作。译者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查找可以提供借鉴或参考的资料,帮助译者选择新的视角,使译文信息表达到位。
1.共同的文化预设和英译障碍
英译中,互文性会直接影响到译者对于原作的理解。译者如果想要准确的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就必须对原文内容与相关文本的内容等进行理解并深入的挖掘。在英译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有互文性表现之处,力求准确无误的传达出原文的信息。
英译作为一种跨文化和语言的互文性活动,在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上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共同文化预设的缺乏,互文性通常使不同文化的人感到陌生,影响翻译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理解往往是我们进行英译的基础,而文化预设则是我们理解的前提。
2.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和冲突
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条件,都会使不同语言的文字出现不对应或不重合的现象,这就带来了语义错位和空缺。这些语言文字是因为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在英译中往往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来表达。例如,“八卦”是我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如果只是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成“Eight Diagrams”,会使西方人难以理解,这就是因为西方人没有共同的文化预设,难以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再比如中国古代的纪年,像“康熙九年、乾隆十五年”等,仅仅按字面意思翻译,西方人也无法确定为什么年代,所以翻译时应该改译为公元纪年。
3.审美观念和思维习惯带来的行文差异
中国和西方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迥异的审美观念、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在语言文字中就呈现出修辞方式和文章布局等行文习惯的不同。汉语行文讲究辞藻华丽、声律对仗、音韵优美以及情感突出等,常用各种修辞方式来渲染诗情画意的效果,有时候往往会言在此而意在彼,借以增加文章的韵味。英文往往比较注重形式、写实和理性,讲究句式工整,用词简洁自然,表达清晰,描述直观可感,比较注意语言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为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麻烦。进行英文翻译时,译者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形式对文本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使其贴近英语表达的标准。正确理解原文中的互文现象有助于译者准确的表达出原文本的文化底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结:
互文性理论凭借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和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开拓性,在研究和写作中扮演着逐渐重要的角色。它作为一种文本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因素文本化,有关政治的、社会的、心理的或历史的语境都都可以变成互文本。这样文本性取代了文学,互文性打破了传统、自主的文学观念。互文性理论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文学批评中的合理因素都吸收进来,开拓了英译工作的视野,加深了英译中对原作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赵刚,汪幼枫.从互文性角度看汉英词典的翻译[J].国外外语教学,2006(04)
[2]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
[3] 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03)
[4] 刘军平.互文性与诗歌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1)
关键词:互文性;英译;互文性理论;翻译
互文性理论于近些年兴起的文本理论,它为翻译研究工作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互文性理论和翻译之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译者正确理解原文中的互文现象有利于翻译中对原文的理解;二是,翻译活动也是互文活动,译文和原文本身就有互文性关联。
一、互文性理论概述
在进行文本翻译时,一般都都注重类似语类特征和类似文本特征,它反映了一种辩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正如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家们所说的:“文本之间或者类似的语类之间都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就是文本的互文性。
互文性最早是法国文艺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提出,它强调文本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在英译中,互文性传递仍然是一个难点。把这一理论应用于翻译工作,要做到译文忠实于原文,这就要求译文尽可能的传递出与原文最佳的关联性。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很大,在英译中如何处理互文性,使得译文尽可能的与原文的相符是广大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互文性的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一个文本与它引用、吸收、扩展或改写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互文性侧重文学形式层面的研究,这与它脱胎于结构主义是相符合的。它强调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可以相互论证存在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文本。
第二,所有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任何一个文本中,多多少少都可以辨认出在其他文本中的存在,都是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上吸收和转化而成的。互文性强调在写作中要放到一个坐标体系中观察,将一个文本与其他的文本作比较研究,注重原文本对现在创作的影响,从而可以系统的认识文学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联。
用互文性来描述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可以发现写作活动中多元文化和语言互相交织的现象,可以提升写作的深度,了解复杂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二、 互文性对英译的影响
英译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它要求译者既要忠实与原文本的文体特征和内容,又要顺从英语的语言习惯及文本规范。互文性与翻译是紧密相连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掌握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有利于我们的英译工作。译者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查找可以提供借鉴或参考的资料,帮助译者选择新的视角,使译文信息表达到位。
1.共同的文化预设和英译障碍
英译中,互文性会直接影响到译者对于原作的理解。译者如果想要准确的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就必须对原文内容与相关文本的内容等进行理解并深入的挖掘。在英译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有互文性表现之处,力求准确无误的传达出原文的信息。
英译作为一种跨文化和语言的互文性活动,在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上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共同文化预设的缺乏,互文性通常使不同文化的人感到陌生,影响翻译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理解往往是我们进行英译的基础,而文化预设则是我们理解的前提。
2.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和冲突
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条件,都会使不同语言的文字出现不对应或不重合的现象,这就带来了语义错位和空缺。这些语言文字是因为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在英译中往往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来表达。例如,“八卦”是我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如果只是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成“Eight Diagrams”,会使西方人难以理解,这就是因为西方人没有共同的文化预设,难以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再比如中国古代的纪年,像“康熙九年、乾隆十五年”等,仅仅按字面意思翻译,西方人也无法确定为什么年代,所以翻译时应该改译为公元纪年。
3.审美观念和思维习惯带来的行文差异
中国和西方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迥异的审美观念、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在语言文字中就呈现出修辞方式和文章布局等行文习惯的不同。汉语行文讲究辞藻华丽、声律对仗、音韵优美以及情感突出等,常用各种修辞方式来渲染诗情画意的效果,有时候往往会言在此而意在彼,借以增加文章的韵味。英文往往比较注重形式、写实和理性,讲究句式工整,用词简洁自然,表达清晰,描述直观可感,比较注意语言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为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麻烦。进行英文翻译时,译者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形式对文本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使其贴近英语表达的标准。正确理解原文中的互文现象有助于译者准确的表达出原文本的文化底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结:
互文性理论凭借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和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开拓性,在研究和写作中扮演着逐渐重要的角色。它作为一种文本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因素文本化,有关政治的、社会的、心理的或历史的语境都都可以变成互文本。这样文本性取代了文学,互文性打破了传统、自主的文学观念。互文性理论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文学批评中的合理因素都吸收进来,开拓了英译工作的视野,加深了英译中对原作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赵刚,汪幼枫.从互文性角度看汉英词典的翻译[J].国外外语教学,2006(04)
[2]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
[3] 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03)
[4] 刘军平.互文性与诗歌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