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中的故事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ywy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小时候,听长辈们说过,他们亲眼见过有困难的家庭吃过变了色的地瓜干。当时我也半信半疑,几天后,还跑到人家里去问了问,那人说,这样的顿顿有也不孬了。所以当社员们有了自己的承包地以后,都起早贪黑、不顾劳累的干活,就是为了不挨饿,为了增加收入。因此我们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干活,从小就知道不干活就没有饭吃。那些年,我们天天守望着土地,劳累在土地上,同时也享受着土地带给我们的丰收喜悦。
  少年时,每当放了学,我们就直接到地里去干活,特别是切地瓜干的时候,或割秧,或拾地瓜,或切,或晒,哪一样也得干。那个季节,各家各户都是那样,上到八十岁的健康老人,下到四五岁的孩子,一个白天都在地里,老人孩子干轻省活儿,劳力干重活。天很晚了,小孩们困得难受,老是打盹,半睡半醒地摆着地瓜干,明天去看看才发现,有很多地瓜干在那儿一摞摞地放着,不但没摆开晾晒,反而一个个摞起来了,那就是打盹时的“杰作”。
  晾晒庄稼下雨是最恼人的,对庄稼人而言,甚至是痛恨,白天已经累得爬不动,就是三更半夜睡得正酣时,也要起来去抢拾地瓜干。要不然,半干子的地瓜干淋上雨就会烂掉,庄稼人的劳作就会化为乌有。所以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是辛苦的,风调雨顺和朗朗晴空都是他们永远的期盼,就像政通人和是天下人共同的幸福一样。
  随着生活的提高,土地的收入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生活需求,我们就出去打工。因为当时的山村和小县城没有多少厂矿企业,我们只能到发达地区打工。而外出打工也是不容易的,自己干的活儿要自己去抢,不去抢就没活干,不干就没有收入。抢活时,当地的工人和身体强壮的人会抢很多,而身体不足四十公斤的我,常常被挤得灰头土脸,被纷纷呀呀的人挤到边缘处,连一件儿也抢不着,有时候,脚还被踩得生疼。年轻气盛的内心是多么沮丧、酸楚!那时,我深深意识到,生活是多么不容易。
  因为性格,也因为身体的弱小,不管做什么多会受冷眼。有一次,那个高个子当地女人如同“母夜叉”一样站在水管前不让我接水,引起同在那儿打工的临沂一个老工人大姐的愤憤不平,与她争吵起来,她才作罢。可她说的那句话却刺激了我,“滚到你们自己的地方去干活,谁让你们来我们这里,抢我们的饭碗!”平时很少落泪的我,因为这件事就在那个晚上,躲在被窝里哭了很久,却不敢哭出声来,泪水湿了被角、枕头。那种屈辱与无奈交织在一起,在那颗纯朴稚嫩的心里搅拌,心是多么痛。之后,我心里常常产生一种希望:希望自己的家乡也变得富足,不用背井离乡,在自己的地方就能过上好日子。那些希望是多么强烈。
  几年后,我又在一处打工,当我弱小的身体不得不去背那个装满水的沉重的喷雾器时,不但没有背起,反而跌倒,我吃力地挣扎着,起了多次才勉强站起来后,早已泪流满面,那情景那心境是怎样的不堪与无奈?此时那个强烈的愿望又在心中升起。所以,当大多数人外出打工时,我留在了家里,但是终究因为才疏学浅干不了大事,只能做点小买卖维持自身。那些浓浓的情结去结在了心里,就想把它们写出来。
  令我欣慰的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像催人奋进的号角,唤醒沉睡的大地,唤醒在这片大地上的仁人志士,做官的,经商的,务农的都尽己之力,改变着家乡的贫穷面貌:有的建厂,解决当地很多劳动力;有的搞农副产品加工和收购;有的种经济作物,搞蔬菜大棚,发展土特产种植,花椒、柿子、花生,特别是那营养丰富的小米,早已走向全国,滋养着人们的身体。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提高了,也舍得消费,带动着我的小卖部也增加收入,我的生活不那么难了,过着虽不富裕,却是顺心的日子。
  正因为我曾经的经历,所以打心里敬佩那些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地方的均等发展,才会惠及各地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这些有情有义懂感恩的人会记得;这脊梁的山、绵长的水、深情的土地都是见证。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你有湛蓝的天空,你有轻柔的霞光,你像一面镜子把大地照得一片清亮。在阳光下,那长长的影子向我靠近,是你在阳光下向我款款走来吗?七月是热情如火的季节,你那爱的天空更是花開嫣然,暗香怡人。  走进你的天空,蓝色的天空下旖旎着那片幸福的彩云,飘逸着淡淡的花香。美好的憧憬与暖阳,如一首爱的乐曲,幽而醉……我读着你眼里的那一抹柔情,坐在注满你爱的风里,爱的痕迹与心语在我的目光中幻化成一朵玫瑰,灿烂了你的天空。
期刊
有时候禁不住问自己,为什么总是要把那些看起来似乎永远也不会与自己相干的事情当成一份执着来追求,而别人专注的却往往是我淡漠的。  我知道这样多少有点不合适宜,但白开水一样物化的生活会让我觉得窒息,我不愿意为庸常的无休止的简单反复消磨着时光,浪费着生命。当朝阳升起的时候,我不希望新的一天只是昨天简单的克隆。我向往着每一天的我,内在的感觉、知识的更新、生命的体验,都是新的。  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份
期刊
熟人都知道我家有几个孩子。可是,偏偏在一些场合,就有不知情的人会问:你家有几个小孩?每每这时,我就不假思索地给出答案,我家孩子会凑成一个“好”字。可我天生就不会骗人,当意识到这样的回答多少带有欺骗性的时候,我低笑点的优势就立刻显现了出来,用手遮挡着咧开的嘴,眯成一条缝的眼睛早已出卖了偷笑。我会立刻补上一句:“不过,姑娘不是我生的”。看着对方诧异的目光,我却一本正经起来。任你怎么猜,怎么想,我在心里
期刊
路很遠,驿站很近。  寒风铸造的锋利钢刀,反复扫荡挂满青霜的脸颊,双脚踩着零乱的枯枝残叶,在树枝沙哑的呼叫声中,我突然听到:今天是2018最后一站。跨过今日,就是2019年了,美好的昨天画上了圆圆的句号,我们将跨进走向未来的新起点,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忆起朱自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是怎样的岁月呢?在大海上岁月是一叶扁舟,风吹浪打依然向着目标前进;在蓝天上,岁
期刊
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我便从睡梦中醒来。收拾了好一会,发觉没有遗漏,这才略微安心地独自离开。  这将是一场什么样的行程呢?些许期待,些许紧张,些许忐忑。或许是因为没有友人作伴,也不能联系到什么人,除了一个地理名称,其他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要去?可能是一个念头,也或许是一个缘分使然吧。  长途客车里是皆为昏昏欲睡的乘客,车内是安静的,车外却有些热闹。路旁的树木花草随着奔驰的客车迅捷地往后退着,似乎
期刊
翻译史走过百年,一大批当年如日中天的译文家最终湮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中不为人知。倒是傅雷、朱生豪恍若暗夜中的流星,在短暂的生命中,用无与伦比的学识才情划出了一道人生中最美的弧线。他们的作品历经时光的无情淘洗,成为了傲然挺立、绿叶纷披的梧桐。  历史的聚光灯无数次地对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还有托尔斯泰,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那些在灯影里孜孜矻矻、皓首穷经、不辞辛苦劬劳的人,朱生豪默默为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离
期刊
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书对一个人的滋养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举止谈吐,完善对世界的认知,教会人们如何与身外的世界相处,它还可以打造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人们常说的文质彬彬浓浓书卷气,便是经年累月的诗书浸染在人身上悄悄留下的痕迹。这种精神气质,一旦形成,将伴其终生,有如流年牵出的一身素雅,芬芬迷人。  钱理群先生讲,读书最重要的意义是打下一个人终身学习和精神发
期刊
博白,一块让我魂牵梦绕的土地,它永远炽烈着我多彩的人生。  ——题记  我的家乡在广西博白,那里山川秀美,地灵人杰。  博白县,古称白州。位于广西东南部,是广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和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有客家山歌、乡傩歌舞、采茶歌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曾摘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国杂技之乡”等荣誉称号。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我虽然离开博白、外出闯荡多年,但
期刊
仙庾岭位于荷塘区,它如一颗璀璨奇异的明珠,镶嵌在连绵不绝的山峦之间。这里更是“仙气”弥漫,据说“仙庾”的相传为唐玄宗之孙李豫之妻沈珍珠修行成仙之地。故而,这里誉为“仙姑”“仙女娘娘”“仙庾”盛名远播,竞引无数雅士游子神往。  一个久旱突降甘霖的午后,我与一位在当地文化部门供事的友人应约一道,信步偕行仙庾岭。山脚下,荷塘荷花绽放盛开,只见她慈容舒展,玉臂轻摇,香风缓送,雨露悄滴……显得娇媚百态,煞是
期刊
有种声音,纯净而甜美,带着淡淡的清香,犹如盛开的丁香花,给人以春雨过后的清新,初夏午后的爽朗。  有种声音,柔软而缠绵,带着丝丝的忧伤,犹如溶化在口中的巧克力,让人陶醉,让人迷恋。  有种声音,清脆而明亮,带着大自然的芬芳,犹如一股春风,拂过之处,色彩斑斓,生机盎然。  有种声音,雄健而浑厚,带着浓烈酒香,犹如珍藏多年的“茅台”,纯香中带着辛辣,令人乐观旷达,深沉悠远。  声音万种,味道无穷,细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