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架法:一种适用于指导中国学生段落及文章写作的交际语言教学法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lee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方学生在段落或文章写作中拥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写作方法。2006年,美国加州对外英语教学协会(CATESOL)上,一篇题为《为什么我写的英文文章那么中国化》(Why Does My English Writing Sound so Chinese)的演讲引起与会者的关注,这是一篇值得所有中国学生的英文写作教师阅读的文章,它通过对比的方法,深刻剖析了中西方写作方法的区别。
  在文章所论述的诸多不同点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西方文章结构的差异——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西方作家倾向于用一个包含清晰论点或主旨的导论作为文章的开头,中国作家则通常在文章开头略微提及主旨;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西式文章通常由几个直接支持文章主旨的段落组成,中式文章则对首段进行适当扩展;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西式文章通常对文章主旨进行再次陈述,并以此作结,中式文章则通常对文章进行宽泛的陈述,为读者留白,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主旨进行适当升华。由此,英语教师在写作课上需注意中西方文章结构的差异,并将其传达给中国学生,帮助他们熟悉并掌握一种全新的文章结构,这让不少教师十分抵触写作教学。下文将展示一个通过交际语言教学法教授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的教学范例。出于简便的考虑,我将这一教学方法命名为“骨架法”。
  该教学范例旨在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并使用西式文章结构进行写作,让学生掌握更好的欣赏英语演讲及阅读英文文章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由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其将重点放在文章结构、连贯性、完整性上,而非过分纠结学生的用词是否准确及词汇量是否丰富。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需制定严格的课程规则以确保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学生通过与教师或其他学生的讨论来决定选择合适的词汇,而不是通过查阅字典;教师负责在教室内巡视指导以确保学生在讨论作文时使用英文而非中文。鉴于语法和词汇量以及用词的准确程度对文章质量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以在日后安排课程,让学生对照教师准备好的检查表对各自的文章进行相应的编辑和修正。
  一、课程预热
  课程开始,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人体骨架的照片引出主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是什么?”“这是用来做什么的?”“照片中的骨架怎样才能实现你猜测的用途?”等问题(见图1)。小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在班内对讨论结果进行论述,该论述结果需包含与骨架及其对身体的支撑作用相关的内容。如果学生没能得出类似结论,教师则需继续引导学生按照此方向进行讨论。随后,教师可以抛出“骨架与写作有什么联系?”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领会到骨架和文章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后,进行下一项内容;如果学生没能领会,那么教师需继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考,使其能在课程结束前总结出这一联系,并在课程结束时再次提问。
  二、概念
  教师在课件或黑板上向学生展示骨架的图片,并向学生提问(见图2)。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单词?”。该题答案中只要包含单词是若干字母的组合以及单词有且仅有唯一的含义这两点要素均可被视为正确答案。接下来,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几组包含相同字母,但拼写顺序不同的单词,并要求学生分辨这些单词的意思是否相同。下面这两组例子可以作为参考:“god”和“dog”以及“cat”和“act”。如果学生能理解其中的区别,则可进行下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没能领会,教师则继续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区别;若学生在短时间内仍不能领会,教师则需要在提出下一问题前向学生解释清楚第一道题。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句子?”。该题答案只要包含句子是由若干单词组成的以及句子有唯一的含义这两点要素,均可被视为正确答案。接下来,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下若干包含多义词的句子,并要求学生辨别句子的含义。例如,“the boy bit the dog”和“the dog bit the boy”。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两个句子的区别,则教师可以继续下一教学内容;若不能,可再次重复问题及答案,并通过重读部分单词引导学生发现句意的区别;如果学生仍旧不能领会,教师可向学生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如果学生能指出某个单词或句子可能有多种含义,则应在称赞学生的同时,告诉学生在现阶段只需对其简单了解以备日后进一步学习就可以,而后可向学生提出下一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段落是什么?”。该题答案只要包含段落是由多个句子组成并有且仅有唯一的含义这两个要素,均可被视为正确答案。在学生未能正确回答的情况下,教师可在重复上两道题及其答案的同时用强调的语气重读第三个问题,此时学生通常能给予积极的反馈并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练习并完成段落写作
  接下来的课堂任务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中心句与描写细节的句子组合起来,形成连贯且完整的段落。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分发12~15张纸条,每张纸条上写有3个主题句及9~12个描写细节的句子,并要求学生展开合作,将主题句和描寫细节的句子整合成3个连贯且完整的段落(见图3)。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观察学生是否组合出正确的段落。
  练习结束后,请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写作开始前,教师可以给每桌学生编号,并在课件或黑板上展示一张照片。接下来,发给第一组学生一张段落写作表(见图4)。表格上部设有3个用于填写编号的空格。接下来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表格中央写出4~6个详述课件或者黑板上的照片的句子。这些句子必须是完整的。完成后,第一组应在表格上方对应的位置填写本组编号,然后将表格传给第二组继续完成。
  第二组的任务是用一个中心句对文章进行总结。这个中心句必须包含所有第一组已经完成的句子内容,并将其填在表格中间部分最上方的空白处内。教师应在各组巡视,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时间到,第二组成员将本组编号填写在表格上方指定位置,并将表格交给第三组。
  第三组同学基于前两组同学所写的句子,针对这些句子对表达文章主旨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评估,并在表格底部用1~2句话进行简单总结。在表格上方填写本组编号,然后将表格交还给第二组。第二组用几分钟时间对第三组的反馈进行组内阅读和讨论后,全班同学可以一起对第三组的反馈进行探讨。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加入讨论。   若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练习。例如,向学生展示一些连贯及完整程度各不相同的段落,并让学生分组对其进行评估。另外,可以让学生自选命题,独立完成一段文章的写作作为家庭作业。
  四、写作拓展
  如果全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是写作,那么教师可以在下一课时继续进行写作训练。首先,回顾上节课程内容并对本次课程进行预热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骨架图片,并提出四个问题(见图5)。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前三个问题,待其回答后再提问第四个问题“什么是文章?”。所有包含文章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且文章有且仅有唯一的含义这两点要素的答案,均可被视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未能正确回答,教师可尝试重复提问并解释前三个问题及答案,再通过重读第四个问题暗示学生正确答案。
  接下来,教师向学生讲解中英文文章结构之间的区别(见图6),并帮助学生理解。与传统的将文章主旨放于末段的中式文章不同,西式文章的主旨句通常出现在文章开头段的末句;在文章的主体部分,教师应该进一步强调,在西式文章中,主体部分所有的段落都必须明确支撑文章的中心论点,不能像一般中式文章一样,在叙述一个观点后转变讨论方向;在结论部分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西式文章的结尾部分只会简单重述文章主旨,对其进行再次阐释,使读者回想起对文章主旨有着支撑作用的文章主体部分,而中式文章的末段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向学生说明中西式文章的区别后,教师可以尝试变换说法,再次向学生解释文章各个部分的作用。
  这部分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完成相应练习。教师将来自3篇文章的段落分别写在不同的小纸条上,打乱顺序,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3篇文章按正确顺序整理好。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可在各组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练习完成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完成前三个写作任务。教师给每组发一张仅写有三个主体段落及结论部分的作文纸,要求学生在上方空白处完成文章开头的写作。写好的作文纸交给其他小组按照作文纸背面的检查表评价开头中心句或是首段的最后一句是否贴合全文,并且能够为主体段落及结论进行铺垫。评价完成后,可以组织各组学生互相说明为什么会如此评价。
  接下来,教师给每组发一张只写有另一段开头和结尾的练习纸,要求学生配合已经给出的开头和结尾,写出三段与其贴合的文章主体段落(见图7)。教师巡视各组。写作完成后,将作文纸交给其他小组按照作文纸背面的检查表(见图8)评价三段文章主体是否有力地支撑了文章首段的最后一句,以及每段的支撑句是否有力地支撑段落的中心句。评价结束后,组织各组学生互相讨论各自给出的评价。
  最后,教师发给学生第三张只写有开头和三段主体段落的练习纸。要求学生为已有的开头和主体段落写一个结尾。教师巡视各组学生的完成情况。写好后对照检查表评价结尾部分是否很好地重述了文章的主旨,并對其进行有力地支撑。评价完成后,各组学生一起讨论评价结果。最后,教师回收所有练习纸,以便课后对其进行检查。
  教师对文章的骨架结构及西式文章各组成部分进行总结回顾后,为学生布置一篇250~300词的自选命题作文作为家庭作业。
  五、成果
  骨架法的重点在于,从学生熟悉的文章结构出发,为其学习正宗的西式段落及文章结构提供更强的原动力。这将帮助学生在两种结构之间建立联系,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的文章结构。
  由于骨架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相较于一般的讲座式课程,学生有着更多的参与机会,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的文章结构。一旦学生有机会使用所学知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将成倍增长,激励他们继续进步,并在评价阶段更好地相互理解。
  在教室中巡视指导既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理解文章结构时遇到的问题,也能让教师在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问时,不打扰其他学生的学习步调。另外,如果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些共性问题,也可以及时告知全体学生,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帮助。另外,这种西式段落及文章结构教学法能够为稍后还要给作文打分的教师减轻工作带来的乏味感,同时也能让所有人都更加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作者介绍:贾斯汀·曼德斯(Justin Mendes)致力于中国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14余年,在东北大学任教的9年多时间里,曼德斯每年教授为期两个学期的英语集训课程。课程旨在通过戏剧、文学作品、电影、公开演讲、辩论等多种手段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提升他们的创造力、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流畅度、发音、公开演讲技巧等。
其他文献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中心网站2016年4月7日报道,从2012年起,亚太地区教师交流计划已在韩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之间发展成公认的双边教师交流项目。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中心和韩国教育部继续合作,制定了2016年亚太地区教师交流计划。该计划主要与印度尼西亚教育与文化部、马来西亚教育部、蒙古教育科学部、菲律宾教育部、泰国教育部及越南教育和培训部合作。  201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笔者一直利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努力地实现这一理念。本文结合典型例题对此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
为了避免丢失文凭及简化程序,法国国家教育与青年部,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推出了一种新的在线文凭证明服务。人们可以通过访问网站Diplome.gouv.fr,找到所需要的经过认证的电子版文凭证明,并且允许第三方检验文凭的真实性。  2019年获得高中文凭的毕业生已经可以在该网站上找到数字化的文凭证书。平台上出具的多种文凭证明,主要依据获取证书的年份和颁发证书的机构进行划分。2019年11月,人们可以
名著是人类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反复洗涤,最终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美国永恒主义教育流派把“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推崇为“普通教育的核心”,由此可见名著的重要性。然而,即便人们已有这样的普遍共识,但很多人尤其是学生对于高中名著阅读的深远意义还停留在模糊泛化的层面。思想意识决定行为动作,只有深入认识名著阅读的意义,名著阅读才能在学生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乃至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一、阅
摘要:对于薄弱校的学生,运用传统的复习模式教学效果不佳。复习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显示运用微专题复习模式,可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微专题复习模式的设计、组织要针对学习基础薄弱学生的学情,合理选择和组织专题复习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周全考虑实施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薄弱学校;高考复习;微专题;复习模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7–0023–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据爱尔兰教育部官网2018年2月7日报道,爱尔兰发布了《2018年教育行动规划》(Action Plan for Education 2018),提出到2026年将爱尔兰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打造成为欧洲最佳教育体系的目标。  规划重申了爱尔兰教育的主要目标、宗旨以及在2018年年底要实现的370多项教育行动。主要战略目标有: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消除教育劣势,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习者提供帮助;促进教育工作
【摘 要】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揭露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本文以“扰”字为切入点,对文本的主旨及深层意蕴作了深入的分析挖掘。  【关键词】繁政扰民 利之所驱 动其根本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作品名为“传”,实则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揭露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接受这一主题(或者说寓意)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
摘要:语文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加强合作精神,这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活动也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其可以使语文教学的形式变得活泼多样。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活动;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0052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2016年9月
含蓄,集中体现了诗词的审美特征。在审美欣赏活动中,审美主体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蕴籍含蓄的诗句,能激发欣赏者的审美参与意识,唤起和调动其丰富的审美想象。《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做的规定中,在“鉴赏评价”能力层级有两个考点: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由于诗歌的含蓄美,给学生解读诗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选修教材
尼爾斯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他生活在瑞典一个叫威明海格的小村庄里。和村子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尼尔斯每年冬天上学读书,夏天去牧鹅。不过,他既不讨老师喜欢,也不被鹅群所接受——因为他实在太淘气了。一个星期天,独自留在家里的尼尔斯突然发现了一个小精灵,从此他遭遇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事情。假设你就是小淘气尼尔斯,来开始一场未知的冒险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