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文化与魏晋游仙诗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bul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建安风骨、正始之音、魏晋风流这些诗歌流派,魏晋时期的文人对生命和人生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纷繁的战乱也让他们更加富于幻想。他们幻想长生不老这种人生愿望,这些愿望与鬼神之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诗歌题材游仙诗应运而生了。
  关键词:游仙诗;神仙文化
  作者简介:许玲玲(198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文学院2014级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1
  一、神仙文化的产生
  神仙的出现是在中国的古代神话故事开始的。像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故事,这些神话虽然富于幻想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些神话里体现出了原始社会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也为后来魏晋时期出现的游仙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世上本来没有神仙,但流行于魏晋时期的鬼神之说对当时的士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东汉时期盛行形神之辩,虽然对形灭神存的观念进行了批判,并不足以消解后世人关于鬼神的设想,尤其是希望成仙的愿望,而求仙在东汉末年俨然成了一种风气,再加上道教思想的普及和当时的方术之士诱使人们往求仙的道路上走,求仙的风气自然弥漫当时。两汉的神仙文化也与传统的“天人感应”与阴阳五行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天人感应的角度说他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的互相感应和人超尘脱俗之后蜕化成仙且离开人的世界进入仙界。而这些被当时的文人墨客不约而同地表现在诗歌创作里,诗歌成为了思想情感表达的场所,从而诱发了当时的一些人对天人关系的探讨。
  二、神仙文化在诗歌中的表现
  神仙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从两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两汉时期所弥漫着的神仙气氛对当时的文学影响相当深刻,两汉诗歌所重的神仙文化大体有两种形态:一是体现在祭祀活动中,见于汉郊庙诗,趋于理想化。二是体现在游仙幻想中见于游仙诗,趋于世俗化,二者有着不同的表现风格。相对来说,汉祭祀诗即郊庙歌与社会政治、宗教相联系,比游仙诗重自我情感的抒发与意愿的表达显得更为重要。
  汉代祭祀除了呈献祭品之外,还有为祀神而娱神的传统,于是就有了汉代的郊庙歌,东汉的郭茂倩是典型的贵族乐府。汉代的郊庙歌相传有五种:《宗庙乐》、《安世房中歌》、《昭容乐》、《礼容乐》和《郊祀歌》。而今存仅剩《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前者是庙祭之歌,后者则是郊祭之歌。
  表现的神仙文化的另一风格的便是游仙诗。东汉末年的求仙风气很流行,使建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诗坛上,产生了游仙诗人,这以曹操、曹植父子为代表。
  曹操在《气出倡》中虚构了一个神仙的世界,与仙人玉女相会,与仙人赤松子面晤,希望神仙可以赐给他成仙之药,如果这样仙道即成。他很富于幻想,入仙山而见仙人,根本的还是寻求自己的成仙之道,修行和求仙的目的是一致的。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也有相当规模的游仙诗。如他在《仙人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与仙人博弈喝美酒、品佳肴的神奇画面,看到了一片壮观景象,人生的短促和神仙世界的无穷无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陶醉于神仙生活的自由自得境界中。在这里,曹植并不是想远逝而高翔到那人世间所不能知的神仙世界,就是想象自己得到那吃了可以长生、可以成仙的仙药。
  从曹操和曹植的两篇代表性的游仙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描写的神仙世界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时处于三国纷争的时代,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招降者采取的是对于他们之中信奉道教的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曹操对道教徒既防范又利用,另一方面又通过这些道教徒求方术,也受道教徒长生之术的影响。
  三、对神仙文化的思考
  在以上郊廟歌里和游仙诗中,隐藏着一个生命和人生的主题。在郊庙歌里的神的意识是以人的意识为内涵的,是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迷惘状态中的反映。而在世俗的求仙歌中,很少思考社会政治,更多地注重人自我的生命与现实的生活状态,以张扬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它们消解了人与神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把人与神的感应演化为神是人的升华,如果有人愿意按照求仙或成仙之术操作,有一天是可以变成神的。想要成仙的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更是朦胧地感知所谓神的世界及其将会给人带来的理想效果,不可能考察它的现实性,从而排斥非神仙的理想思辨,使诗歌的艺术领地里具有虚拟的人、神生活。其间,生活的现实状态只是铺垫,映衬人们对神仙生活的渴求,无形中让理想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生死都是如此。
  生命运行的规律使不可避免的死亡给了眷恋生命者难以消除的伤痛,人们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在生活中体悟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之盛事的意义。最终以它们为人生价值的最高选择,无形中使它们成为人必然遭遇死亡而延续生命的方式。但“立德、立功、立言”所延续的毕竟是人的精神生命,不是人真实的存在。而求仙者所想的是生命真实的永恒的存在,所以它能够成为生存者的梦想。
  人生话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两汉时期的人们就有了对生命的渴求,希望能够借助神仙来让自己长寿实现人生理想。可这毕竟是虚无缥缈的,这与后来魏晋风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学现象都是有关联的,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它的存在。可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对于理解一些文学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卫绍生著,魏晋文学与中原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2]李清良著,中国文论思辨思维[M].长沙:岳麓书社,2001.
  [3]王魏著,建安文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公共行政管理最为关注的是公平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而公共行政管理在机构不断增设和冗员严重的背景
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符号,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本文试从李贺的一句诗——“云中骑碧驴”入手,概述中古时期驴的形象在文本中的演变,以及形象异化
“群”作为孔子最早提出的文学批评的方法之一,因其蕴含的无限可能性与包容性,在时代的演绎中不断被发掘出新的内涵,它在历史中生成并在历史中展开。从孔子时代到古典时期再
对文学进行探究要将其同既定的因素进行融合,在文学得以被创作的多种因素内,时代及环境造成的影响变成文学特点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对既定时代文学的进步情况、形式、宗旨等都
安全文化建设是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逐步将安全文化管理理念灌输到企业职工的思想中,使职工的
摘 要:唐寅文采风流,自诩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居“吴中四才子”之首。纵酒狂歌,醉眠月下,他用表面的风流潇洒掩盖内心的愁苦无奈,用流连声色的行为掩盖内心深处的多情。这些性格中的矛盾因子,无不表露在他的诗歌中。本文着重通过分析他的诗歌来解读他的矛盾性格。  关键词:唐寅;矛盾性格;诗歌  作者简介:姜菲菲(1991-),女,内蒙古兴安盟人,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香菱作为《红楼梦》中一位独特的女子,虽然屡遭困厄、命运悲惨,却能以一位姨娘的身份醉心于学诗写诗,其诗性的灵魂让无数人心生怜爱,我们从中亦可看出作者曹雪芹在塑造人物上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潮流的冲击,以前的运输公司现都已改称物流公司,但物流公司的管理并不像原来的货运部,就几辆车、几个人、一部电话、一张办公桌,管理好这些简陋的设施就
自西汉以来,经学得到了繁荣发展,西汉刘歆校书争立古文经学,由此揭开了一场延续至东汉末年的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序幕。这是一场儒家内部的斗争,今文经学专讲微言大义,而古文经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以病理案例的语义网络表示为基础,对病理案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病理语义网络案例在范例库中的匹配进行详细研究。 不确定性的表示和处理一直是专家系统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