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色猜想证明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y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色猜想诞生的100多年来,困惑了许多想解开此疑题的人们.本文以明确四色猜想的数理涵义和数理概念为切入点,明确出100多年来没有谁明确出的四色猜想的数理涵义和数理概念,从而准确地找到了论证四色猜想的论题、论点、论据,开拓了论证此论题的捷径.从而轻而易举地用平面几何原理求证出四色猜想的初级定理,并创新性地确立了化不规则N边形为变形三角形——即不规则三边形的变形几何原理,使之与四色猜想的初级定理相结合,导引出广义四色定理(又称四色定理),使四色定理能够直接应用于描绘复杂的地图.使论题成立.
  【关键词】四色猜想;变形三角形;变形几何;四色定理
  1.四色猜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格斯里(FrancisGuthrie)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每幅地图都可以只用四种颜色着色.这个现象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他正在读大学的弟弟决心试一试,但是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研究工作却是没有任何进展.1852年10月23日,他的弟弟就这个问题的证明请教了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德·摩尔根,摩尔根也没有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于是写信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数学家哈密顿爵士请教,但直到1865年哈密顿逝世为止,问题也没有能够解决.1872年,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凯利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纷纷参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
  1878~1880年两年间,著名的律师兼数学家肯普(Alfred Kempe)和泰勒(Peter Guthrie Tait)两人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论文,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大家都认为四色猜想从此也就解决了,但其实肯普并没有证明四色问题.11年后,即1890年,在牛津大学就读的年仅29岁的赫伍德以自己的精确计算指出了肯普在证明上的漏洞.他指出肯普说没有极小五色地图能有一国具有五个邻国的理由有破绽.不久泰勒的证明也被人们否定了.人们发现他们实际上证明了一个较弱的命题——五色定理.就是说对地图着色,用五种颜色就够了.希伍德没有彻底否定肯普论文的价值,运用肯普发明的方法,证明了较弱的五色定理.下图为错误的四色地图,图中有黄、蓝、红、绿、白五种颜色:
  2.四色猜想的通俗表述
  四色问题又称四色猜想、四色定理,是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一.通俗的说法是:每个平面地图都可以只用四种颜色来染色,而且没有两个邻接的区域颜色相同.1976年借助电子计算机证明了四色问题,问题也终于成为定理,这是第一个借助计算机证明的定理.——以上这段文字是通过百度搜索找到的四色猜想与四色定理的通俗表述.
  所谓“通俗表述”即缺失明确的数理概念和定义.数理概念的缺失,直接导致论题关联的论点、论据、目标、方向不明确,难以想象100多年来竞相角逐此论题的数学家们,如何理解四色猜想的论点、论据、目标和方向?而在缺失明确的论点、论据、目标和方向的前提下论证此题,就像偏离目标的车辆,车速越快离目标方向越远.因而,求证四色猜想首先必须明确四色猜想的数理涵义,才能找准论题的论点、目标、论据,实施有效的求证.以下即根据四色猜想的通俗表述,明确四色猜想的数理概念和数理涵义.
  3.四色猜想的数理涵义与概念
  根据四色猜想的通俗表述,可明确出四色猜想的数理涵义为:
  (1)因为通常使用的地图均为有限平面,因而四色猜想通俗表述的“每个平面地图”,即指有限平面.但如果局限于有限平面求证四色猜想,则此论题不具广义性、规律性的数理价值.因而,论证四色猜想必须把有限的地图平面扩展为无限平面——即扩展为任一无限平面.
  (2)如果四种不同颜色在同一平面上,均只表示为颜色不同的线段,彼此相互衔接时即重叠为一条直线,只能把一个无限平面分割成2个平面.因而,要使四色猜想成立,4种颜色不能只表示为直线,必须表示为界限清晰的界限性平面.
  (3)四色猜想通俗表述的“区域”即平面——指用四种颜色在同一无限平面上涂染而成的边界清晰的界限性平面.根据几何原理3点成面,最少边线的界限平面即为三角形平面.因而,4种颜色在P平面上涂染成的界限平面的最少边数为3,但任一种颜色涂染成的界限平面均没有边数限制,可迎合论题需要涂染为任意边数、(面积)任意大小的N边形.
  (4)四色猜想通俗表述的“使没有两个邻接的区域颜色相同”的含义为:1.用四种颜色涂抹成的界限平面可以为无限多个; 2.无限多个界限平面无间隙地相互衔接、却互不相交;3.两个邻接的界限平面不能出现颜色重复;4.四种颜色涂染成的无限多个界限平面与同一无限平面的交角均为0——均重叠于无限平面上,构成无限平面的一部分,即以4种颜色不同的界限平面,无穷分割同一无限平面.
  综合以上分析出的四色猜想的数理涵义,即可明确四色猜想的数理目标与论题的数理概念:
  数理目标:四色猜想为平面几何题,目标指向平面分割;
  四色猜想论题的数理概念为:求证用4种颜色构成界限平面(无形状、大小限制,可为≥3的N边形),分割任一无限平面,使衔接相连的界限平面颜色均不相同.
  4.四色猜想证明
  4.1.论题:求证用4种颜色构成界限平面(无形状、大小限制,可为≥3的N边形),分割任一无限平面,使衔接相连的界限平面颜色均不相同.
  4.2.证明:
  4.2.1.设P为任一无色的无限平面,4种颜色为黄、蓝、红、绿4色.
  4.2.2.用黄、蓝、红、绿4色中的任一种颜色,在P平面上涂染,均可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3、4、5……N边形、圆形等任意形状和任意大小的色块平面,而当色块平面  4.2.3.用A表示黄色在P平面上涂染的界限平面集合,A包括A1,A2,A3……An;用B表示蓝色在P平面上涂染的界限平面集合,B包括B1,B2,B2……Bn;用C表示红色在P平面上涂染的界限平面集合,C包括C1,C2,C3……Cn,用D表示绿色在P平面上涂染的界限平面集合,D包括D1,D2,D3……Dn.   同理,仅有一条边线的圆形圆周上的任意3点,均可视为三角形1个顶角和2个底角的3个顶点,则这个圆形即可视为由3条弧形边线构成的变形三角形——也称弧边三边形:
  因而,在同一平面上,任一不规则的多边形或圆形,均可视为变形三角形——即不规则三边形;任一不规则的多边形或圆形,均可以3条不规则的边线(或弧线)与外界衔接——这即是使不规则多边形和圆形化为变形三角形的原理,变形三角形也称不规则三边形.同理,把不规则的多边形或圆形变为变形三角形的原理,即为变形几何的原理.变形几何原理的基本内涵为:所谓“变形几何”,即实相几何图形不变,而是以变化的数理逻辑思维,在实相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导引出不同概念的几何图形.
  掌握了任一不规则多边形和圆形均可变为不规则三边形的原理,初级四色定理即可与变形几何原理相结合,从而推导出广义四色定理:
  用4种颜色构成的界限平面分割任一无限平面,当4种颜色构成的界限平面均为三角形时,即使衔接相连的界限平面颜色均不相同.应用变形几何原理,任一不规则的多边形和圆形均可视为变形三角形(可变为不规则三边形),均可只以3条不规则的边线为公共接壤线;因而,使4种颜色构成的界限平面可无形状限制,但必须任一界限平面均只以3条边线为公共衔接线,即可无穷分割任一无限平面,并使衔接相连的界限平面颜色均不相同——这即是广义四色定理,简称四色定理.
  广义四色定理可以直接应用于地图描绘.
  6.应用四色定理描绘地图
  应用四色定理描绘地图,即仅用4种颜色描绘任一地区、国家、世界的地图,并使相邻两个区域的颜色均不相同.
  统概而论,地图是地球表面地貌物象的缩略图.地表由陆地(包括平原、沟壑)、海洋(包括河流、湖泊)、山脉、林木(包括草原、森林)四大类物形构成,四大类物形在地表无间隙衔接.地图描绘,即把这四大类物形描绘在纸质、布质或其他材质制成的同一有限平面上.而适合于无限P平面的四色定理,同样适合于有限P平面.
  设用于描绘地图的有限平面为P平面,应用四色定理描绘地图时,四大类地貌中任一复杂地貌均可视为不规则的N边形或圆形,并均为地图描绘时不可改变的实相几何图形.但应用变形几何原理,可把任一不规则的N边形或圆形变为不规则三边形.因而,无论四大类地貌的几何形状如何复杂和不规则,均可只以3条边界线与周边的自然景物衔接.用四种颜色描绘地图的方法有两种:1.四种颜色均无特指;2.四种颜色均为指定颜色,以下分别说明.
  1.因为地表自然物象统概为4大类,故任一区域庇邻的自然物象均只能≤3(本身为一类).因而,当四种颜色无特指时,则可应用四色定理,在不改变任一区域地貌的几何图形的前提下,使任一区域地貌固有的几何图形变化为不规则三边形,并依据(4、2、8)所解的方法,顺次选择A、B、C、D四种颜色中的一种,涂染每个地区或国家,即可使两个相邻衔接的区域的颜色不相同.但这样描绘出的地图四大类地貌颜色混杂,即不同地区、国家的陆地、海洋、山脉、森林的颜色不统一,同一种自然物象会被描绘成黄、蓝、红、绿4种颜色,不易于自然物象的区别.因而,地图描绘惯常使用指定颜色,即使某种颜色特指某种自然物象,比如蓝色特指海洋、黄色特指陆地……以下即用指定颜色的方法,使四种颜色依据四色定理描绘地图.
  2.设用于描绘地图的有限平面为P平面,用黄色表示陆地(包括平原、沟壑),并用字母A表示;用蓝色表示海洋(包括河流、湖泊),并用字母B表示;用褐色表示山脉,并用字母C表示、用绿色表示林木(包括草原、森林);则地表的一切物象均可以用衔接而互不相交的A、B、C、D四种色块界限平面描绘在P平面上.
  又因为,地表的一切物象统概为4大类,因而,P平面上任一核心或非核心物象的边线衔接的自然物象均只能≤3种,即:陆地只能衔接海洋、山脉、林木;海洋只能衔接陆地、山脉、林木;山脉只能衔接衔接陆地、海洋、林木;林木只能衔接陆地、海洋、山脉.因而,无论任一地区或国家的边境接壤多少个地区或国家,其边境线衔接的自然物象均只能≤3种.因而,使用指定颜色的方法,不但有利于自然景物的识别,也利于应用四色定理描绘地图.
  据上所设,任一地区或国家的陆地在P平面上均表示为A色块界限平面.因而,当任一地区或国家的边境线只衔接海洋、河流、湖泊、山脉、草原、森林时,则A色块界限平面只与B、C、D这3种色块界限平面衔接,并且A、B、C、D均为无间隙衔接,因而应用变形三角形原理即可视A为不规则三边形,以3条不规则的边线分别与B、C、D三类不相同的自然物象衔接,则四色定理成立.
  而当2个、3个……N个地区或国家的边境线为公共沙漠时,任一与沙漠接壤的地区或国家,内陆与沙漠间均存在着过渡地带,过渡地带上或存在林木、草原、山脉、海洋、河流等自然物象,即在两个A色块界限平面之间或出现B、C、D色块界限平面的轮替,对于沙漠公共区域,四色定理同样成立.
  只有一种现象例外,如果2、3……N个地区、国家的边境以陆地接壤,即相互衔接的边境线上没有海洋、湖泊、山脉、河流、林木、草原等自然物象为分界线,即为2、3……n个A色块界限平面直接连接.但世界上陆地直接相连并边界线上无植披、无山脉、无河流、海洋等自然物象分界的地区或国家极少存在,即使偶尔会出现2个、3个……n个地区或国家的陆地直接接壤现象,也可以通过添加界限物象以达成色块界限平面的轮替.最简单的方法即为添加蓝色或裼色的边界线、界碑,或种植绿色的林带,即可达成色块界限平面的轮替.这样,四色定理同样成立.
  因而,运用四色定理,用四种颜色描绘地图,可使相邻的区域不出现颜色的重复.论题成立.
  7.综述
  论证四色猜想这道困惑了人类100多年的疑题,我只用了6大步骤,自始至终没有使用任一计算式,最本位地让平面几何回归平面几何的范畴加以论证.我之所以能找到这道疑题简洁的论证方法,是因为我以明确四色猜想的数理概念为切入点,这看似简单的文字概括,100多年来却从没有谁像我一样专注和深入地思考过,并准确地用文字表达,这归蒂于我的理解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数理涵义与概念不明确的四色猜想,并不具广义性、规律性的数理应用价值,只有明确出四色猜想的 数理涵义和概念,四色猜想才具有广义性、规律性的数理应用价值.并据此找准了论题、论点,论据,从而打开了论证此题的捷径之门.
  此文中所述的变形几何的概念和原理、化不规则N边形为变形三角形的原理,均为独创,有待专家学者们鉴评.而我运用变形几何原理论证四色猜想,又一次冲破了人类数理固有的樊篱,开拓出论证此论题的捷径.想说:数学并非越繁复、越高深即越接近真理,返璞归真才与真理同道;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均源于创造与承继,没有创造即没有承继,没有承继即没有发展.而当简单的问题被过度地复杂化,并成为人类社会固定的程式,庸人自扰即成为人类世界的通病.
  第6节——应用四色定理描绘地图,因为电脑绘图困难等原因,我无法例具更多的示图,也没有详尽地举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地貌实例丰富论证内容.但当四色猜想的数理涵义和概念明确后,四色猜想的应用范畴已超越了地图描绘,而成为具有广义性、规律性的数理定理.而我对四色猜想概念明确、逻辑严谨的简洁论证,足以沥清100多年来所有与四色猜想相关的疑问,真知者即有共识.
  我用简洁的方法论证四色猜想,或将成为电脑永远也无法战胜人类大脑最好的例证.但我不知道,习惯于奖励高深艰涩学术成果的人们,是否会给予简洁同等的认同,让我收获同等的荣誉与奖励.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学法、自主探究学法、合作交流学法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  学习能力,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使《数学课程标  准》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关键词】动手实践学法;自主探究学法;合作交流学法;课堂教学  《数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收获学习数学的体验,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当学生能够从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时,才能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在开展数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并从中积累经验.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会让学习数学的过程变得更加容易.  一、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进行解题教学时,总是有意无意的将学生朝着该题的最优化解法去引导,生怕学生走弯路.这样的引导是一种“伪引导”,它不能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只会机械的记忆与模仿,长此下去,学生的思维会僵化.  我们数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得到尊重和展示,而学生之间的思维是分散的.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情是
【摘要】针对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广西财经学院开展数学建模竞賽活动取得的成绩为例,介绍了如何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同时总结了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1.2015年广西自治区级重点教改课题:财经类院校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索与研究(2015JGZl592015A03);2.广西财经学院2016年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研究专项课题:“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地位上升,老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加强.本文主要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以期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情景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关注的核心,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探究式教
【摘要】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虽然不能像语文、政治那样直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善于引导,就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只要教师心中挂着学生,处处想着德育为先,我们的课堂将会变得更有情,更有爱.  【关键词】德育渗透;数学教学 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
【摘要】数感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建立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数感的要求,计算是培养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是简单重复的“题海战术”.要想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的价值,我们应该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学习,体会计算思维的美妙,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一、什么是数感  歌手唱歌要有
[摘要]对后进生的转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古人云:“人皆可以成尧舜”。教师应正视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并结合中职生的学情,积极探索对后进生的转化策略,做到有教无类,才能实现共同提高。  [关键词]中职数学;后进生;转化策略  提到“后进生”一词,大部分教师都会有所感慨,这一类学生给原本的教学进度带来了诸多困难。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大多数的学生都曾经是教师眼中的“坏蛋”,“后进生”一词
【摘要】用数学解析法求解九宫方阵,探究其中奥妙.  【关键词】九宫方阵;数学解析;求解  在九宫格(如图1)中输入九个数字,使每一行每一列以及对角线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一个固定值s.这就是人人皆知的九宫方阵.  这个问题答案已经家喻戶晓,但如何求解却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传统解法  (1)破解口诀  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情节,瑛姑为了这个九宫格苦思不得其解,便拿它来考黄蓉,她给出的答
【摘要】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和认知结构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人格魅力也有所不同,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感兴趣的内容不同,感兴趣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本文以城乡结合部的一所高中的文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他们对数学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数学兴趣;文科生;调查分析  南充市第十二中学是一所包含初中部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