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高校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而设置的课程之一,作为过去两课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延伸,它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主渠道之一。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其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对学生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原理课,内容多是些条条框框,容易形成一种外在的学习压力。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很可能沦入一种上课老师念笔记,学生记笔记,考后便忘记的恶性循环,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
作为一名教授马哲学原理多年的教师,笔者借鉴以前若干轮的马哲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和想法。
一、教学主体地位的变革
这种做法体现出教学主导意识的转变,即教学主体的转向——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
教师上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所学,认同所学,并将之自觉地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当然课堂的主导者还是教师,必须承认,现在是大众教育时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深入挖掘的意识相比精英教育时代有所下降,所以还必须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
教师在自觉担负起设计课堂的任务的同时,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注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具体方法很多,可以提问,对上次课的内容,让学生针对内容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可以讨论,讨论一些与我们身边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案例、事件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的关键。当学生发现,课程的进行是在解决着对他们人生至关重要的问题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会注重听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学习模式是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课的开始。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意义感的增强
从已经下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纲的内容中,我们会发现:相比于过去的马哲原理,大纲少了很多抽象的理论,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意识。所以,注重意义问题,言明本课的意义、目的所在。这是笔者认为在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之处。原理课看似枯燥,其实内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与实用精神。原理是教科书中写明的,而其中的人文精神却要靠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如唯物主义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实实在在,和脚踏实地、不耽幻想的人生观。辩证法是说明世界是运动变化和不断发展,人应自强不息,不断树立新的目标,追求崭新的生活。认识论中表明没有永恒的真理,宏观世界是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历史唯物主义则告诉我们这个社会背后的,在浮躁的人生背后的深藏的规律。资本主义经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历程是这个规律的具体化。
2.总体性的教学模式
总体性的方法是卢卡奇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的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1]总体性也即整体性、连续性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是整体性的,而不是分散的;是能够始终如一,而不是断续的。整个的教学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各自为战的。其目的是为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将具体的课堂教学视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结点,每次上课的时候都要注意这个结点同绳子之间的关系。
这项工作应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课前的工夫,复习阶段。由教师或学生简要地总结一下上次课的内容,或是请学生对上次课所涉及到的内容阐发自己的观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克服理论的生涩,及时复习上次的内容,以形成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二是课上的工夫。讲课时要注意总体性的教学,就是时时刻刻不忘记给学生穿线,把本门课的总体概貌告诉给学生,在课程进行之初要有承上启下的工夫,要告诉学生我们本次课要学习什么东西,让学生知其然,知其纲,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明明白白的学习状态下。形成本课与整体之间的联系。
3.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的原则
理论不能只是头脑中的东西,它更重要的一面是走入现实中去,从主观到客观,变成学生自己的思想。所以实践环节的设计相当重要,实践环节的目的就是补充课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这里的实践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生活实践,这是可以联系本课中的前两章内容及阅读相关的书籍,用个人的生活实际及理论获得来确证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发展的本性,以及对真理和实践问题的体认。一是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运动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正在于工人阶级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不断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这方面可以应用比较学的方法,历史学的方法,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及社会主义运动史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东西文化孰优孰劣的比较,中国的现代化方向等等。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方方面面的做法,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课上的积极思考,师生互动,或是主课后素质教育课程的补充,鼓励学生选修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宗教学》《社会学》等等课程,作为基本原理课程的延伸。
三、改革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课时与内容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时有限,但是大纲中要求的内容却相当多,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有限的学时内如果只让学生记笔记,恐怕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谈不上对所学的深刻理解和扎实把握,并且教师又在要教学中加入意义的环节,所以这就需要对课程内容的科学把握,一些理论意味较浓,学生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内容需要在课堂上重点学习。理解难度不大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以作业或读书报告的形式上交。另外教师也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或发给学生讲义或教案要点以代替学生的笔记。用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来充实重点及意义环节。
2.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高
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对教师有较高的的要求。一是过硬的道德素质。道德感的教育本来就是德育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的对道德感的认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学生。二是过硬的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头脑的重要任务。并且列宁也说过,社会主义的理念需要灌输。打铁需要自身硬,这就要求教师本身的政治素养高,有政治敏感度,时事意识,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内国际局势了然于胸,高屋建瓴,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三是过硬的业务素质。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在专业方面有深度,在知识方面有广度,横向博大,纵向精深 。学好哲学是教好马哲的基本的一环,哲学上必须进行全面认知。四是过硬的管理水平。管理也是科学,正确的课堂管理和组织可以使学习富有成效。对学生要求要严,这样才能使学生打起学习的兴趣,不至于荒废时间。同时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这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受教育的对象,在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意识后,等于提高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需要独立思考,或者是团队协作才能完成某项学生任务。学生课后的阅读如果只凭学生的自学性去完成,难免会使学生的读书报告的质量有很大的出入,这方面的解决办法,可以考虑将实践学时计入成绩,用奖惩措施来激励学生完成课外延伸阅读的积极性。
3.实践环节开展的难度大
实践中的课堂实践问题不大,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将生活、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并在理论上解决之,在思想上预演其解决方案。关键是社会实践部分开展较难,具体操作难度大。因为课程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的,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安排合适的实践方式;而且这种实践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付了事。解决办法可以是考虑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作为一个必需项计入分数,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可以考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门课程合起来作一个大实践,由教师带队、加强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方案,深入到具体实践基地,切实调查、解决问题,统一计算分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改革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虽然工作中的难度不可否认的存在着,虽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具体操作的环节尚待完善和充实。但我们相信,有上至中央政府,下到每一位教师、学生的热心参与,一个实际、实在、实用、实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改革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6.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但是,由于其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对学生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原理课,内容多是些条条框框,容易形成一种外在的学习压力。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很可能沦入一种上课老师念笔记,学生记笔记,考后便忘记的恶性循环,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
作为一名教授马哲学原理多年的教师,笔者借鉴以前若干轮的马哲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和想法。
一、教学主体地位的变革
这种做法体现出教学主导意识的转变,即教学主体的转向——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
教师上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所学,认同所学,并将之自觉地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当然课堂的主导者还是教师,必须承认,现在是大众教育时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深入挖掘的意识相比精英教育时代有所下降,所以还必须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
教师在自觉担负起设计课堂的任务的同时,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注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具体方法很多,可以提问,对上次课的内容,让学生针对内容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可以讨论,讨论一些与我们身边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案例、事件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的关键。当学生发现,课程的进行是在解决着对他们人生至关重要的问题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会注重听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学习模式是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课的开始。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意义感的增强
从已经下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纲的内容中,我们会发现:相比于过去的马哲原理,大纲少了很多抽象的理论,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意识。所以,注重意义问题,言明本课的意义、目的所在。这是笔者认为在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之处。原理课看似枯燥,其实内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与实用精神。原理是教科书中写明的,而其中的人文精神却要靠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如唯物主义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实实在在,和脚踏实地、不耽幻想的人生观。辩证法是说明世界是运动变化和不断发展,人应自强不息,不断树立新的目标,追求崭新的生活。认识论中表明没有永恒的真理,宏观世界是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历史唯物主义则告诉我们这个社会背后的,在浮躁的人生背后的深藏的规律。资本主义经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历程是这个规律的具体化。
2.总体性的教学模式
总体性的方法是卢卡奇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的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1]总体性也即整体性、连续性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是整体性的,而不是分散的;是能够始终如一,而不是断续的。整个的教学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各自为战的。其目的是为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将具体的课堂教学视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结点,每次上课的时候都要注意这个结点同绳子之间的关系。
这项工作应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课前的工夫,复习阶段。由教师或学生简要地总结一下上次课的内容,或是请学生对上次课所涉及到的内容阐发自己的观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克服理论的生涩,及时复习上次的内容,以形成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二是课上的工夫。讲课时要注意总体性的教学,就是时时刻刻不忘记给学生穿线,把本门课的总体概貌告诉给学生,在课程进行之初要有承上启下的工夫,要告诉学生我们本次课要学习什么东西,让学生知其然,知其纲,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明明白白的学习状态下。形成本课与整体之间的联系。
3.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的原则
理论不能只是头脑中的东西,它更重要的一面是走入现实中去,从主观到客观,变成学生自己的思想。所以实践环节的设计相当重要,实践环节的目的就是补充课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这里的实践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生活实践,这是可以联系本课中的前两章内容及阅读相关的书籍,用个人的生活实际及理论获得来确证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发展的本性,以及对真理和实践问题的体认。一是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运动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正在于工人阶级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不断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这方面可以应用比较学的方法,历史学的方法,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及社会主义运动史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东西文化孰优孰劣的比较,中国的现代化方向等等。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方方面面的做法,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课上的积极思考,师生互动,或是主课后素质教育课程的补充,鼓励学生选修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宗教学》《社会学》等等课程,作为基本原理课程的延伸。
三、改革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课时与内容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时有限,但是大纲中要求的内容却相当多,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有限的学时内如果只让学生记笔记,恐怕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谈不上对所学的深刻理解和扎实把握,并且教师又在要教学中加入意义的环节,所以这就需要对课程内容的科学把握,一些理论意味较浓,学生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内容需要在课堂上重点学习。理解难度不大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以作业或读书报告的形式上交。另外教师也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或发给学生讲义或教案要点以代替学生的笔记。用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来充实重点及意义环节。
2.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高
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对教师有较高的的要求。一是过硬的道德素质。道德感的教育本来就是德育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的对道德感的认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学生。二是过硬的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头脑的重要任务。并且列宁也说过,社会主义的理念需要灌输。打铁需要自身硬,这就要求教师本身的政治素养高,有政治敏感度,时事意识,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内国际局势了然于胸,高屋建瓴,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三是过硬的业务素质。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在专业方面有深度,在知识方面有广度,横向博大,纵向精深 。学好哲学是教好马哲的基本的一环,哲学上必须进行全面认知。四是过硬的管理水平。管理也是科学,正确的课堂管理和组织可以使学习富有成效。对学生要求要严,这样才能使学生打起学习的兴趣,不至于荒废时间。同时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这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受教育的对象,在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意识后,等于提高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需要独立思考,或者是团队协作才能完成某项学生任务。学生课后的阅读如果只凭学生的自学性去完成,难免会使学生的读书报告的质量有很大的出入,这方面的解决办法,可以考虑将实践学时计入成绩,用奖惩措施来激励学生完成课外延伸阅读的积极性。
3.实践环节开展的难度大
实践中的课堂实践问题不大,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将生活、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并在理论上解决之,在思想上预演其解决方案。关键是社会实践部分开展较难,具体操作难度大。因为课程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的,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安排合适的实践方式;而且这种实践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付了事。解决办法可以是考虑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作为一个必需项计入分数,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可以考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门课程合起来作一个大实践,由教师带队、加强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方案,深入到具体实践基地,切实调查、解决问题,统一计算分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改革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虽然工作中的难度不可否认的存在着,虽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具体操作的环节尚待完善和充实。但我们相信,有上至中央政府,下到每一位教师、学生的热心参与,一个实际、实在、实用、实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改革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6.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