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大众化”“多元化”理想的追求与传承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报纸“大众化”是近代独立报人成舍我的毕生追求,其在报业实践中立足民众,保持无党无派超然姿态,以唤起大众为使命,采取“小报大办”的方针,博采众长,千方百计地满足大众精神需求。其女成露茜秉承父风,以“多元”、“另类”的新报业追求,坚持不媚官、不媚金、不媚俗的独立新闻风格,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的发声与权益,使报纸大众化继续深化。成舍我父女对报业的独特追求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当代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关键词:报纸大众化 小报大办 多元化
  
  独立报人成舍我从事新闻事业前后近77年,一生遭遇挫折无数,但其以坚持独立办报的精神,直接或间接参与创办各种媒体、刊物近32家。成舍我的小女成露茜,从父亲手中接掌台湾《立报》,短短20年间,也书写了自己的报业传奇。父女二人不但创造了中国报业史的一段辉煌,更是形成和传承了独特的报纸“大众化”、“多元化”的独立报人精神。
  
  成舍我报纸“大众化”的追求
  
  成舍我报纸“大众化”思想来源与萌芽。报纸“大众化”即强调报纸服务大众,以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为基本职能。从世界报业史的角度看,报纸“大众化”是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开始走进百姓生活的。19世纪初,直接服务于平民大众的廉价报纸在欧美等国蓬勃发展,报纸的大众化浪潮很快成为报业新兴一景。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报业开始接受世界报纸大众化浪潮的洗礼,许多独立报人认为,要教育、引导民众的新生活,发展、壮大报纸事业,就必须把新闻和平民大众结合起来,真正为平民大众服务。成舍我是报纸“大众化”独立报人中最坚韧的追求者和实践者。
  成舍我报纸“大众化”的思想萌芽始于1924年,当时他用自己的200元大洋创办了第一份报纸《世界晚报》,人员只有他(社长兼经理)、龚德柏(记者)和张恨水(副刊编辑)三人,环境与设备极其简陋,但他仍为晚报立下“言论公正,不畏强暴,不受津贴”的宗旨,以独立的民间立场相标榜,希望“第一是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第二是要说社会大众想说的话”,立求“消息灵确”,贴近大众需求。该报一问世,就敢于批评社会政治与时事,采用西方大众化报纸常用的煽情、夸大等手法来采访和编辑新闻,以吸引大众眼球,扩大读者基础。成舍我重视“独家新闻”,利用龚德柏与各国使馆参赞的密切关系,获得较珍贵的信息,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他还重视办好副刊,在副刊《夜光》上,经常刊载一些市民们喜闻乐见、轻松幽默的作品,如对张恨水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的连载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舍我对报纸的营销也非常重视,他苦心经营,想出了许多点子,努力打开报纸销路。在当时报业的激烈竞争中,《世界晚报》立于不败之地。
  成舍我报纸“大众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927年4月,成舍我在南京创办第一家民营报纸——《民生报》,以下层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更加贴近平民;采取“小报大办”的方针,对大量稿件进行精选、浓缩,内容正规,报道及时,信息量大,版面设计新颖独特、美观生动。这种新型报纸很快得到读者的认可,从日销量3000份,陡增到15000份,最高达30000份,超过南京大报《中央日报》甚多。这为成舍我后来创办新的大众化报纸积累了经验。
  1930年4月至1931年2月,成舍我在英、法、德、美等国游历考察新闻事业,收获极大。回国后,他吸收了欧美报纸“大报小型化”的精华,逐渐认识到报纸“大众化”已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真正的大众化报纸应该是内容严肃、文字简洁、售价低廉且要能够日销百万的小型报纸。这样就能开创一种新风,使全国国民对报纸皆能读、爱读和必读,使他们觉得读报和吃饭一样需要。基于此种愿望,1935年9月20日,成舍我在上海创办新的小型报纸《立报》,正式提出“报纸大众化”口号。他采取了一系列争取大众的措施:在读者主体定位上,不仅包括职员、店员、学生等中下层市民,也包括人力车夫、学徒、小商贩等“苦朋友”;在价格上,除国家币制及社会经济有根本变动外,永远保持“一元钱看三个月”的低廉水平;在宣传上,用“只要少吸一支烟,你准看得起;略识几百字,你准看得懂”,“五分钟可知天下事,一元钱可看三个月”等吸引普通读者;在内容的选择与编辑上,选取与社会大众关系最密切、紧要的,突出以“精、简、全”为原则的“精编主义”;在服务上,除环境与不得已的原因外,无论任何节日,概不许有一天的休刊;在新闻时效上,要求比别家要迅速、准确,信息量要大;在版面设计上,排版印刷追求比别家要精美生动,副刊比别家要多彩有趣;在编辑阵容上,汇集了张友鸾、张恨水、萨空了、谢六逸、恽逸群、严愕声等政治倾向各异的报界才俊……由于上述措施得当,市场定位准确,服务大众细致、贴心、周到,《立报》很快就声名鹊起。
  成舍我并不仅仅要他的报纸通俗而畅销,更要让报纸承担起唤起民众的重大使命,即通过报纸的大众化传播,使国家观念深入到最大多数国民心中,树立起坚固的国家根基。显然,《立报》有别于西方大众化报纸商业利益首位的市场化追求,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在抗日时局下,成舍我给《立报》定下了“对内督促政治民主,严惩贪污;对外争取国家主权独立,驱除敌寇”的宗旨,以达到“立己”、“立人”、“立国”的目的。“立己”就是绝对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时刻保持报纸的独立立场。在此前提下,对政府弊案和黑恶势力进行舆论监督,为劳苦大众说话,唤起大众摆脱蒙昧,了解自己作为国民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渗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从而实现夯实中国作为现代意义民族国家之根基、抵御日寇侵略的“立国”目的。如在创刊号上,《立报》敢于报道上海帮会头子顾竹轩受审的消息,受到威胁后仍持续报道。为尽可能广泛地获取新闻源,报社订阅了所有通讯社的电讯稿,并自设无线电收报机,日夜截听空中电讯,及时、迅捷地报道了诸如“一二·九”运动、七君子事件、西安事变、淞沪会战等国内重大事件,既使民众快速了解事件的真相或时局大势,又起到了正确引导和教育作用。《立报》还设有《言林》、《花果山》、《小茶馆》等三种风格不同的副刊,以适合不同层次和口味的读者,尤其是《小茶馆》,更体现出为大众服务的理念,如它设计了“血与汗”(刊登“苦朋友受苦受难”的事实)、“大众常识”或“街头科学”(普及科学常识)、“点心”(就读者关心的问题发表看法)等多个专栏,关心百姓的遭遇与疾苦,反映大众心声。全方位为大众服务,紧扣时代脉搏,使《立报》深受读者喜爱,到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宣告停刊时,《立报》日发行量高达20万份,居全国报纸之冠。
  成露茜的“多元”、“另类”精神
  1988年7月12日,《台湾立报》被当局批准创刊,91岁高龄且右眼失明的成舍我,以恢复报纸大众化风格为己任,亲自督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龄的办报人。1991年,成舍我辞世,成露茜接下父亲的《立报》,继承和发扬其遗志,坚持不媚官、不媚金、不媚俗的独立新闻风格,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发声与权益。1995年,成露茜创办《破报》(台湾第一份免费报纸)。《立报》和《破报》长期坚持批判、多元、教育等观点,倡导一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另类”精神。2006年,成露茜又创办台湾第一份越文与泰文月刊《四方报》,为在台国际移工与移民提供发声平台。
  接掌《立报》之后,成露茜对当代媒体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市场经济完全主导大众生活的前提下,一方面大众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要求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也造就出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各个群体,日益分化出强势与弱势两大极端,而发出声音的媒体却往往被强势者所垄断,很少能听到弱势者的声音。为此,成露茜认为应该打破人们习惯于对强者认同,对弱者却无所感觉的常规,帮助弱势者争取发言空间。2009年2月21日她在接受大陆《中山日报》采访时说:“我办报关注的是弱势群体,如原住民、劳工、女性主义者、银发族,主要是为老百姓发声,可以说,我的报纸是另类媒体。”
  成露茜强调:“新的新闻工作典范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它只要求新闻从业人做人,而不要求他们做超人。它是协商的,不是威权的;它不是政府制定的、财团和媒体老板决定的,而是社会中stakeholders(持股者,利益相关人)协商而成的。”她撰文指出:“资讯自由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也会有妨碍民主化的趋势。大众传播从政府的控制释放到民营,一般必定会移转为财团所拥有。社会上占优势的族群和阶级,很容易驱使媒体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有钱有权的人,往往成为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可以得到充分的报道。相反,一般民众很难获得媒体的青睐……这些人的意见,如果不是以很耸动或激烈的表达方式,而得到负面的报道,最多只能在‘读者投书’、‘听众回响’等十分局限的版面或时间中出现。”为此她大力支持反映弱势或另类的媒体,并定义另类媒体为“另类媒体认为智慧财产是公共财,反对它的私有化,自己也开放智慧财产权;它提倡DIY(Do It Yourself的缩写,又译为自己动手做),任何人都可以做媒体,说自己的话唱自己的歌;它力主‘去制度化’:读者也是作者,意见同样重要;它是多元的”。最重要的是,“它不要反映社会上已经很大的声音,而是让许许多多还没有发声的人用自己的形式发声”。成露茜就是这样,以自己独特的“多元”、“另类”,实践、发扬、创新着报纸的大众化。
  
  父女独立报人精神的传承
  
  成舍我父女办报,虽是在20世纪开端和末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却有着复杂的对应和联系。成舍我抱着“立己”、“立人”、“立国”的目的,要“使全国国民,对于报纸,皆能读、爱读、必读,使他们觉得读报和吃饭一样需要,和看戏一样有趣”。“我们的大众化,却要准备为大众福利而奋斗,我们要使报馆变成一个不具形式的大众乐园和大众学校。我们始终认定,大众利益,总应超过于任何个人利益之上。”充分表现出成舍我的报纸大众化,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具有理想主义的追求,《立报》的成功也证明了成舍我大众化办报方针的正确性和先进性。这种大众化办报,本身就包含着多元化的信息,他的大众化办报活动也是一种报纸多元化的表现和实践。当代成露茜办报的“多元”、“另类”,实质上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对其父“报纸大众化”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创造与丰富,这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背景下报纸的新发展,体现了人们对不同的群体尤其是弱势者、边缘者等的关怀,其目的是使媒体尽可能、更贴心地服务于全体大众。
  成舍我父女两代人虽都已作古,但其独立报人的精神及其传承堪称业界经典与榜样。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港澳台新闻研究所编:《报海生涯——成舍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张允若、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成露茜:《媒体识读》,正中书局,2004年版。
  5.成露茜:《批判的媒体识读》,正中书局,2005年版。
  6.禹媚、缪晓剑:《办另类媒体为百姓发声》,《中山日报》,2009年2月22日。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编校:赵亮
其他文献
江苏卫视的新派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自播出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狂潮。在《非诚勿扰》火爆荧屏的同时,浙江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安徽卫视等也跟风推出了同类节目,一时间“相亲热”席卷了中国电视荧屏。与相亲节目繁荣相伴而来的还有源源不断的质疑与争论,透过这些纷纷扰扰的话题和争议,我们既应该从中总结和学习相亲节目迅速走红的创新精神和成功经验,同时也应该反思此类节目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成功经
期刊
【摘要】媒体的舆论监督被视为继立法监督、司法监督以及行政监督之外的第四种监督,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媒体的权利,也是每一家有良知的媒体所应具有的基本职业操守。正确地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他三种监督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舆论监督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题中之义,也是公民基本权利,当家作主地位的延伸。然而,近年来,恶意阻挠媒体监督的事件却屡次曝光。这当中既有
期刊
【摘要】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信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也可以通过非语言传递。采访中通过记者仔细观察、正确解读并利用非语言信息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沟通,会大大提高采访效率,并能够顺利获得采访结果。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新闻采访;记者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信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也可以通过非语言传递。在一些特殊、重要的场合及环境中,有时非语言所透
期刊
这是距今31年前的事,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次采访。  1980年5月15日《河南日报》一版通栏发表了一篇本报消息,肩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  主题是:刘少奇同志骨灰迎送仪式在郑州举行  副题是:王首道、刘澜涛、王光美等同志乘专机前来迎接,刘杰、赵文甫同志随机前往护送。  我和刘志章同志参加了这次全程采访。周淑丽同志拍摄了照片。  1980年5月13日上午10点整,一
期刊
摘要:社会危机爆发时滋生的谣言、流言往往导致群体恐慌、抢购或斗殴等集合行为。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波及我国国内民众情绪,由主流媒体传播“碘化钾能够防治核辐射”的报道引发国内抢购碘盐风潮。此事件的产生与手机媒体的高效传播、主流媒体的权威效应、国民心理素质以及抢购人群等密切相关。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研究框架,笔者对手机谣言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指出谣言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规避谣言传播
期刊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多元化导致的价值冲突是转型社会最显著的特点,媒体关注与报道的社会问题日益呈现出更复杂的特征。本文以《南方都市报》2010年5月间发表的评论文章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富士康跳楼”事件引发的一系列评论进行分析,希望为转型社会中的新闻评论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转型 新闻评论策略 南方都市报 富士康    社会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    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腾飞的
期刊
作为最基层的县级电台、电视台如何出精品,笔者认为,立足地方特色、精办日常节目、加强节目策划是县级台节目创优的必由之路。  突出地方特色是精品创优的源泉。县级电台、电视台的基本特点是“小”,它决定了这一级别自办节目必须是当地、当时新闻事件的传播,从而其精品节目一般也是以地方特色取胜。俗话说“上头千根线,下边一根针”,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县、乡、村工作及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
期刊
在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背景下,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开办了专业的对农电视频道。由于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也没有能直接产生作用的扶持政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对农电视频道在实际运营中举步维艰。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的生存困境  实际覆盖与收视人群错位。由于无线覆盖投入太大,大多数对农频道依托有线网络传输,只有城区人口才能接收到频道信号,而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时难以落地,农民
期刊
《雷颖网聊》是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2010年1月1日开播的一档创新节目,也是基于“三网融合”背景下研发、制作的一档节目。该节目是以网络上最新鲜、最具争议的热点事件为选题,以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电信网三网同步直播的方式,以传统电视手段和网民在线实时参与(发帖子、发微博、QQ视频/音频连线)以及电信用户(手机短信、3G电话视频连线)参与为手段的新形态电视节目。它的诞生和生产更新了大众对传统电视传播的理
期刊
由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承办的第七届中国电视戏曲兰花奖颁奖晚会在河南电视台的1500平米演播大厅落下帷幕。这是一次聚会,也是一个节日,更是对于电视戏曲这个伴随新中国电视文艺成长的老牌行业的一场新时代的检阅,如何让这台晚会既满足普通观众的欣赏需求,又能在业内凸显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是我们一直追求和探索的方向。本文将该晚会的一些创作体会做出梳理,以飨读者。  主题鲜明,紧扣颁奖晚会的气质脉络。电视戏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