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在课堂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hx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对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许多知识,学生当时觉得理解了、掌握了,认为只要花功夫把它们记下来就行了,但往往检测的结果是:学生只记得一些零散的、琐碎的甚至与生命活动失去联系的知识,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上述问题之所以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普遍缺乏主动观察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生物,缺乏思考这些常见生物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意识,缺乏主动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观察目标之间建立联系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学生也就很难将所学的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内化与组织、重新建构自己的新知识。
  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在具体的学科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的设计等方面都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心智思维活动、独立思考来建构知识。
  基于以上思考,能不能在课堂中加入一点新鲜的元素,让学生能为之兴奋一把,愉快地完成学习内容并对其将来的学习也有所帮助呢?笔者在执教高三第二轮复习时做了如下的尝试:在经过第一轮的复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系统的有关生物体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能不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而使自己的知识更加全面而深刻呢?于是突发灵感,如果将身边的一盆植物展现到课堂上并提前预设相关问题(内容主要限于必修课本前三章的章节知识),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探讨,那么学生将会生成哪些问题,涉及到哪些知识,效果又会如何呢?上课了,我从办公室选取一盆君子兰,将它置于讲桌上,便开始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课堂上教师端来一盆植物,学生们感到很新奇,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浓厚。于是对话开始了:
  教师:“同学们,这株君子兰有生命的吗?为什么?”
  学生:“有,因为它具有新陈代谢。”
  教师:“你发现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这株君子兰正在进行哪些生命活动呢?”
  学生:“浇水后根尖成熟区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植物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还进行了呼吸作用。它属于自养需养型生物……”(其中学生详细描述了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这株君子兰正在进行光合作用,那么光合作用的2个阶段发生的场所分别在哪里?”
  学生:“叶绿体的基粒和基质中。”
  教师:“光合作用的色素分布在基粒上还是基质中?”
  学生:“基粒上。”
  教师:“光合作用的色素是一些化合物,他们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化学元素。”
  教师:“组成这株植物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学生:“大量元素有……”
  教师:“这株君子兰正在进行细胞呼吸,你能描述出细胞呼吸的全过程及其发生的场所吗?”
  学生:“有氧呼吸有三个阶段,具体是……”
  教师:“这株植物具有根、茎、叶等器官,组成这些器官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及功能方面都相同吗?”
  学生:“不同。”
  教师:“为什么不同?请你具体分析一下产生不同细胞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细胞的分化”。
  教师:“那产生不同细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教师:“这株君子兰的周围还有其他生物吗?”
  学生:“有。”
  教师:“他们相互之间有关系吗?若有,请举例说明。”
  学生:“某些细菌与君子兰之间是寄生的关系……”(学生通过这盆植物生长的土壤联想到了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人与植物的关系,最后拓展到了生态系统中的各营养级别等。)
  课后,笔者经过统计发现,这节课师生们围绕一盆花,实际上共同进行了一场所学生物学知识的“大搜捕”,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章节及其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这节课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贯穿起来,觉得这些知识不再琐碎、抽象了,变得很现实可用、有系统。整个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广泛,回答问题踊跃,并不断有新的问题生成。这节课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从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可随时应用到周围的生物中、生活中,还让他们体会到只有将所学知识灵活自如地应用,才有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生物学的知识就比较容易掌握。
  这节课是教师利用身边的资源作为教学资源,要求学生针对课堂中预设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思考,发散回答,从而使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相辅相成,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过程。
  通过问题引入,本节课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与培养,此外,通过教师在课堂中针对学生不同个体的适时评价、强调生活情趣、强调生态保护意识等,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上的知识因为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而变得鲜活又有亲和力,不再抽象而陌生,不再空洞而苍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课堂中不断绽放。学生由此而产生“今天在学校的学习就是在增强现实生活的本领”的切身感受和坚定信念,打破了课程与生活隔离的藩篱,由此必将迎来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创造性的新时代。
其他文献
地球上瑰丽的生命画卷,在常人眼中,也就是芸芸众生,千姿百态。事实上,它们却是富有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系统一个体一种群一群落一各种生态系统一生物圈。从细胞到生物圈,生命系统层层相依,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体,而各层次内部和之间功能协调性的实现依赖于物质和能量代谢,也依赖于信息传递。借助信息传递,生命系统各层次的稳态才得以维持。在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中,笔者把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有关生命系统信
摘要:地名是一个地方代号,体现着该地独有的文化积淀与情感认同。作为历史文化名都的大同,由于其靠近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当地不少地名都体现了军事文化。在前人对地名志编修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文献,总结出与军事相关的地名,通过对大同各区县地名的分析,探讨军事文化对大同地名的影响。  关键词:军事 大同 地名 影响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犹记去年此时,面对首届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大部分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很大把握。而今,去年的试卷早已“掀起盖头”,它犹如“黑暗中的灯塔”,为今年的复习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对江苏省首届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卷的命题导向作分析,并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对“2008”生物备考的启示。  试卷特点:    1 突出主干,覆盖面广      表 2007年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题知识点及分值分布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里程碑式的转折点,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以江西省进顺村为例,探索该村脱贫发展的脉络和内在机理,从改善外在和激发内生两部分提炼出具有推广性的启示与经验,为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改革开放 脱贫发展 江西省进顺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要 通过创建評价网站,研究将网络与发展性評价相结合的評价方式。结果表明实施基于网络的发展性評价,可以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发展性評价 初中生物学习 教学評价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传统的生物教学評价与当前的课程改革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样的評价体系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初中生物学新课标要求
(2006年广东省高考)试题如下:表1是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设计及结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文件编号:1003—7586(2010)07—0007—03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如何在教学中减负增效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在生物课堂强化主体参与,实施有效教学,推行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理念的引领、方法的引领,千万不能教条式地运用。该模式的基本过程是:自主学习——课前检测——/1、组合作——师生交流——总结提升——当堂检测——布置作业。以下就这几
“激素调节”一节的教学是课改交流汇报课教学,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5 min;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不得多于10 min;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5 min。笔者反思本节课堂教学,有以下成功和不足之处。  1成功之处  1.1 联系生活,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引入,笔者联系学生生活,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创设情
摘要:三阶层式“高校—律所”共建民商事实践课程体系是探索法学专业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通路的尝试。以开设律师实务课堂课程为平台,将三阶层式课程设计运用其中,包括知识管理、技能训练、实战演练三个阶层,三阶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课程体系设计成效已经初显。三阶层课程设计方案的优势体现为定位准确、目标清晰,环环相扣、互补互利,有效反映法学核心课程教学效果;但各阶层依然存在问题,仍待深度探讨与细化。  关键
摘要  阐述了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并根据情境创设的目标和依托点的不同,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论述了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并对如何创设更有内涵的教学情境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 教学情境 模型构建 假说演绎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合理教学情景的设置与运用。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