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歌鉴赏在高考卷中已经连续出现了10多年,成为一道高考语文必考题。特别是2002年以后,更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第Ⅱ卷中,比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时增加了难度,增大了鉴赏的表达空间。其考查范围广泛,包括唐朝以前的古体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等,又以代表我国古代诗词最高成就的唐宋诗词为主。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古诗词鉴赏都比较茫然,感到无从下手。通过对学生错答、误答的情况分析,学生做不出题、答不对题的根本原因是误解了古诗词的意思,甚至根本不明白诗歌说了什么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学生不知道诗歌说什么。当学生把握了诗歌的内容之后,原来回答不了的问题,多数学生都能作出不同程度的回答,有的甚至已十分接近参考答案。所以,让学生读懂古诗词内容是古诗词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弄懂古诗词内容是古诗词鉴赏的“敲门砖”。那么,如何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的内容呢?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来看,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要求决定了古诗词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也就意味着尽管每道试题的内容不同,答案千差万别,但答题时主要还是从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出发来进行思考。古人写诗作词,相当严谨,又讲究传承,使得我国古代诗词在内容、形式上都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我们如果能把这些特点利用好,无疑会给我们鉴赏古诗词带来极大的便利。
一、抓住“诗眼”就找到了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关键
能够明显地透露出古诗词情感、内容的“诗眼”,是古诗词鉴赏中非常值得关注的地方。诗歌限制性多,语言简约,要写好诗,往往需要“炼字”,这就让很多诗歌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诗眼”。读者抓住了“诗眼”,理解了“诗眼”,全诗的含义、意趣就能一目了然。如杜甫《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表现出作者对春雨滋润万物的极度褒扬,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使全诗充满了生机和喜悦。有时,“诗眼”也可以是一两个句子。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如果没有抓住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二句去深入理解,就不会明白前两联写景的含义,当我们正确理解颈联所包含的诗人想入朝为官却无人引荐的含义后,就会知道前两联蕴涵着作者心中的向往与迷茫。
二、理解意象就能明了古诗词内容的意趣
古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象,即作者在诗作中的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些景、物因渗入了作者主观的情志而成为意象。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松、梅、竹、菊号称“四君子”,象征了君子四种美好的品格;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秋天往往与哀愁有关等等。如鉴赏唐朝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设计的问题是:简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本诗表面看来比较明白,但不少学生却无法回答到位,很多学生都只答到菊花在战场边开放这个表层意思。如果能够关注到作品中的意象,即使忽略了标题“九日”指农历九月九重阳节这个重要信息,也应该注意到“登高”、“送酒”、“菊”这几个意象所蕴涵的信息。再从“怜”字出发,联系到诗中提及的“故园”、“战场”,可知这两句诗还包含着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的意味。除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外,有时诗人还会根据需要,自主创造出一些意象,这类意象其实并不难理解。如马致远在《天净沙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古诗词鉴赏都比较茫然,感到无从下手。通过对学生错答、误答的情况分析,学生做不出题、答不对题的根本原因是误解了古诗词的意思,甚至根本不明白诗歌说了什么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学生不知道诗歌说什么。当学生把握了诗歌的内容之后,原来回答不了的问题,多数学生都能作出不同程度的回答,有的甚至已十分接近参考答案。所以,让学生读懂古诗词内容是古诗词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弄懂古诗词内容是古诗词鉴赏的“敲门砖”。那么,如何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的内容呢?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来看,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要求决定了古诗词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也就意味着尽管每道试题的内容不同,答案千差万别,但答题时主要还是从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出发来进行思考。古人写诗作词,相当严谨,又讲究传承,使得我国古代诗词在内容、形式上都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我们如果能把这些特点利用好,无疑会给我们鉴赏古诗词带来极大的便利。
一、抓住“诗眼”就找到了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关键
能够明显地透露出古诗词情感、内容的“诗眼”,是古诗词鉴赏中非常值得关注的地方。诗歌限制性多,语言简约,要写好诗,往往需要“炼字”,这就让很多诗歌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诗眼”。读者抓住了“诗眼”,理解了“诗眼”,全诗的含义、意趣就能一目了然。如杜甫《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表现出作者对春雨滋润万物的极度褒扬,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使全诗充满了生机和喜悦。有时,“诗眼”也可以是一两个句子。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如果没有抓住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二句去深入理解,就不会明白前两联写景的含义,当我们正确理解颈联所包含的诗人想入朝为官却无人引荐的含义后,就会知道前两联蕴涵着作者心中的向往与迷茫。
二、理解意象就能明了古诗词内容的意趣
古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象,即作者在诗作中的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些景、物因渗入了作者主观的情志而成为意象。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松、梅、竹、菊号称“四君子”,象征了君子四种美好的品格;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秋天往往与哀愁有关等等。如鉴赏唐朝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设计的问题是:简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本诗表面看来比较明白,但不少学生却无法回答到位,很多学生都只答到菊花在战场边开放这个表层意思。如果能够关注到作品中的意象,即使忽略了标题“九日”指农历九月九重阳节这个重要信息,也应该注意到“登高”、“送酒”、“菊”这几个意象所蕴涵的信息。再从“怜”字出发,联系到诗中提及的“故园”、“战场”,可知这两句诗还包含着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的意味。除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外,有时诗人还会根据需要,自主创造出一些意象,这类意象其实并不难理解。如马致远在《天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