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内容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ong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歌鉴赏在高考卷中已经连续出现了10多年,成为一道高考语文必考题。特别是2002年以后,更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第Ⅱ卷中,比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时增加了难度,增大了鉴赏的表达空间。其考查范围广泛,包括唐朝以前的古体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等,又以代表我国古代诗词最高成就的唐宋诗词为主。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古诗词鉴赏都比较茫然,感到无从下手。通过对学生错答、误答的情况分析,学生做不出题、答不对题的根本原因是误解了古诗词的意思,甚至根本不明白诗歌说了什么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学生不知道诗歌说什么。当学生把握了诗歌的内容之后,原来回答不了的问题,多数学生都能作出不同程度的回答,有的甚至已十分接近参考答案。所以,让学生读懂古诗词内容是古诗词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弄懂古诗词内容是古诗词鉴赏的“敲门砖”。那么,如何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的内容呢?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来看,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要求决定了古诗词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也就意味着尽管每道试题的内容不同,答案千差万别,但答题时主要还是从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出发来进行思考。古人写诗作词,相当严谨,又讲究传承,使得我国古代诗词在内容、形式上都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我们如果能把这些特点利用好,无疑会给我们鉴赏古诗词带来极大的便利。
  
  一、抓住“诗眼”就找到了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关键
  
  能够明显地透露出古诗词情感、内容的“诗眼”,是古诗词鉴赏中非常值得关注的地方。诗歌限制性多,语言简约,要写好诗,往往需要“炼字”,这就让很多诗歌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诗眼”。读者抓住了“诗眼”,理解了“诗眼”,全诗的含义、意趣就能一目了然。如杜甫《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表现出作者对春雨滋润万物的极度褒扬,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使全诗充满了生机和喜悦。有时,“诗眼”也可以是一两个句子。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如果没有抓住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二句去深入理解,就不会明白前两联写景的含义,当我们正确理解颈联所包含的诗人想入朝为官却无人引荐的含义后,就会知道前两联蕴涵着作者心中的向往与迷茫。
  
  二、理解意象就能明了古诗词内容的意趣
  
  古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象,即作者在诗作中的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些景、物因渗入了作者主观的情志而成为意象。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松、梅、竹、菊号称“四君子”,象征了君子四种美好的品格;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秋天往往与哀愁有关等等。如鉴赏唐朝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设计的问题是:简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本诗表面看来比较明白,但不少学生却无法回答到位,很多学生都只答到菊花在战场边开放这个表层意思。如果能够关注到作品中的意象,即使忽略了标题“九日”指农历九月九重阳节这个重要信息,也应该注意到“登高”、“送酒”、“菊”这几个意象所蕴涵的信息。再从“怜”字出发,联系到诗中提及的“故园”、“战场”,可知这两句诗还包含着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的意味。除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外,有时诗人还会根据需要,自主创造出一些意象,这类意象其实并不难理解。如马致远在《天净沙
其他文献
李白的诗《蜀道难》中有这样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苏教版必修四课下注释是这样的:黄鹤即黄鹄,善飞的大鸟。我对此注释不敢苟同。我认为此处的“黄鹤”是作者有意选择的一个物象,黄鹤就是传说中仙人驾鹤上天中的黄鹤,李白不仅借此来表明蜀道的高峻,还有另外的用意。下面就从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李白的诗中有涉及“黄鹄”一词的诗句:“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临近中考,不少同学对语文复习感到有些迷茫:有的心浮气躁,兴趣不高;有的苦苦寻觅,不得要领;有的孜孜以求,收效甚微;还有的自以为是,放松要求……那么,如何在考前科学备考,提高复习效率呢?    一、依托课标,吃透考纲,把握方向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材的版本也呈现多样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变化,它都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平时教学中,还是后期的复习
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大形势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得到空前的体现。然而在令人欣喜的同时,很多教师心存困惑:是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变成探究性的?一节课没有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不行?不用电脑制作课件就难以上好课吗?鉴于此,我认为贯彻新课改理念,关键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用心去体验语文,灵活运用语文,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使语文教学成为全人教育与和谐教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作为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倍受广大教师的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则以其自身的优势,愈来愈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和运用。然而仔细观察目前的课堂教学,笔者发现教师在采用这种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的时候普遍存在一种“有形无实”的现象。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倾向:  倾向一:追赶时髦  凡向别人展示的课(如观摩课、比武课等)就必安排这么一个环节,似乎少了这一环节这堂课就缺了什么,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创作是否成功,主要在于人物塑造的成败。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给小说增添了许多的姿色,怎样使小说中的人物活生生跃然读者眼前,关键在于塑造人物的方法。今天,笔者主要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来谈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形象丰满的人物,有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二十八年,性格刚毅,充满自信的鲁滨孙;有在芦花荡里靠水上本领和鬼子斗争,过于自信和自负的老英雄;有经历了
一、“讲学稿”实验的背景  由于招生政策变化等原因,我校近年初中生源质量每况愈下,教学成绩大不如从前。尤其是英语,退步更为厉害。早在小学阶段,英语两极分化的情况就很严重。而升到我校就读的这些孩子,大部分对英语不感兴趣,内容越学越深,分数越考越低,学生找不到成就感,上课越听越无聊。学生的情况直接影响了整个学校的英语教学成绩,这引起了全体初中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思考。作为英语学科的带头人,我迫切地期盼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不仅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多教师的推崇。课堂教学模式也大多转变为以“对话、互动、合作”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模式。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对于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有自己的思考。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有下面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促
情感教学思想的出现源于20 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以马斯洛(A. H. Maslow)、罗杰斯(C. R. 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 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 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 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景。他们认为学习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位咨询师, 教学的实质和根本任务在
爱看武侠小说的小磊央求爸爸给他买一本武侠小说,爸爸慢悠悠地点头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他要出一道题目考考小磊,小磊欣然答应了。既然小磊爱看武侠小说,爸爸就出了一道和武侠相关的题目。  五岳剑派比武大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进入决赛的有五人,分别来自泰山派、恒山派、嵩山派、衡山派和华山派。决赛采用两人对战的擂台赛形式。关于参赛选手甲、乙、丙、丁、戊的信息如下:  ①甲仅与2名选手比赛过;  ②丁仅与1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创新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在以往,教师及社会更多的在意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在今天,更多的是在意学生的综合能力,即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所以,如何让教学模式满足这些要求,符合教育发展理念,这便成为众多教师所要积极讨论的课题。在这些新生的教学模式中,任务驱动法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