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不仅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多教师的推崇。课堂教学模式也大多转变为以“对话、互动、合作”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模式。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对于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有自己的思考。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有下面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与是指师生地位平等,并都以主体的身份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体验,不仅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能影响每个学生,也获得了充分认识自己的机会,为下面的教学方式提供必要的依据。
初中语文所学知识寓于日常生活中。生活就意味着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接受语文知识,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都能学习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观念,坚决抵制课堂接受式学习方法,抛弃部分教师以知识权威的形象掌控学生一举一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学习可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赋予学生平等地位,让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同学、文本展开对话,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应该作为课堂倡导和必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参与是一切教育愿景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这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理念必须做到的。
二、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分享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取对方的经验和智慧,使双方从狭隘的个人世界走向宽广的公共世界的过程。它既有师生双方通过对话获得新知、共同提高的文化分享,也有师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为教学成败负责的责任分享,更有师生相互传递、理解和感受同一种精神体验的精神分享。
教师亲身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他所理解的意义,将不同的意义汇集到一起,形成意义库,师生都可以分享一个共同的意义库,那些“真知灼见甚至真理就有可能从中脱颖而出”,也许这就是常态课堂不能得到的答案。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对话、互动、合作”的权利,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和分享性。通过对话,学生彼此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鼓励,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分享一个共同的意义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性地使用。
当然,这样开放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展开。教师准备好所要学习的材料,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案,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案时,需要教师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有话可说,容易产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不能好高骛远或者问题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
三、与学生共同进步,体验新的教学方式带来的益处
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同一个问题所理解的意思通常是不一致的,这需要教师尊重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缺乏理解字词句章的能力,有些只是简单地从字面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与强化。在分析文章时,有些学生以此为基础而产生新的理解,这时候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同时对于新奇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与学生共同进步。学生对自己的新创意需要认真斟酌,辨别是非,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与观点,并逐渐得到其他同学的共同认可,进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双方可以摆脱旧的眼界的束缚,眼光变得更开阔,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入。这种意义上的共享正是初中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进步。这样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不仅提优,更可以补差,提高班级整体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习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不仅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为目标,更需要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参与、分享、进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性。
(责任编辑 陈剑平)
一、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与是指师生地位平等,并都以主体的身份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体验,不仅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能影响每个学生,也获得了充分认识自己的机会,为下面的教学方式提供必要的依据。
初中语文所学知识寓于日常生活中。生活就意味着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接受语文知识,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都能学习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观念,坚决抵制课堂接受式学习方法,抛弃部分教师以知识权威的形象掌控学生一举一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学习可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赋予学生平等地位,让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同学、文本展开对话,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应该作为课堂倡导和必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参与是一切教育愿景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这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理念必须做到的。
二、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分享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取对方的经验和智慧,使双方从狭隘的个人世界走向宽广的公共世界的过程。它既有师生双方通过对话获得新知、共同提高的文化分享,也有师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为教学成败负责的责任分享,更有师生相互传递、理解和感受同一种精神体验的精神分享。
教师亲身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他所理解的意义,将不同的意义汇集到一起,形成意义库,师生都可以分享一个共同的意义库,那些“真知灼见甚至真理就有可能从中脱颖而出”,也许这就是常态课堂不能得到的答案。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对话、互动、合作”的权利,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和分享性。通过对话,学生彼此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鼓励,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分享一个共同的意义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性地使用。
当然,这样开放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展开。教师准备好所要学习的材料,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案,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案时,需要教师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有话可说,容易产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不能好高骛远或者问题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
三、与学生共同进步,体验新的教学方式带来的益处
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同一个问题所理解的意思通常是不一致的,这需要教师尊重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缺乏理解字词句章的能力,有些只是简单地从字面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与强化。在分析文章时,有些学生以此为基础而产生新的理解,这时候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同时对于新奇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与学生共同进步。学生对自己的新创意需要认真斟酌,辨别是非,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与观点,并逐渐得到其他同学的共同认可,进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双方可以摆脱旧的眼界的束缚,眼光变得更开阔,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入。这种意义上的共享正是初中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进步。这样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不仅提优,更可以补差,提高班级整体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习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不仅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为目标,更需要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参与、分享、进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性。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