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 分享 进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iu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不仅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多教师的推崇。课堂教学模式也大多转变为以“对话、互动、合作”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模式。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对于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有自己的思考。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有下面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与是指师生地位平等,并都以主体的身份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体验,不仅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能影响每个学生,也获得了充分认识自己的机会,为下面的教学方式提供必要的依据。
  初中语文所学知识寓于日常生活中。生活就意味着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接受语文知识,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都能学习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观念,坚决抵制课堂接受式学习方法,抛弃部分教师以知识权威的形象掌控学生一举一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学习可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赋予学生平等地位,让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同学、文本展开对话,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应该作为课堂倡导和必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参与是一切教育愿景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这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理念必须做到的。
  二、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分享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取对方的经验和智慧,使双方从狭隘的个人世界走向宽广的公共世界的过程。它既有师生双方通过对话获得新知、共同提高的文化分享,也有师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为教学成败负责的责任分享,更有师生相互传递、理解和感受同一种精神体验的精神分享。
  教师亲身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他所理解的意义,将不同的意义汇集到一起,形成意义库,师生都可以分享一个共同的意义库,那些“真知灼见甚至真理就有可能从中脱颖而出”,也许这就是常态课堂不能得到的答案。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对话、互动、合作”的权利,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和分享性。通过对话,学生彼此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鼓励,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分享一个共同的意义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性地使用。
  当然,这样开放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展开。教师准备好所要学习的材料,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案,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案时,需要教师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有话可说,容易产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不能好高骛远或者问题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
  三、与学生共同进步,体验新的教学方式带来的益处
  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同一个问题所理解的意思通常是不一致的,这需要教师尊重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缺乏理解字词句章的能力,有些只是简单地从字面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与强化。在分析文章时,有些学生以此为基础而产生新的理解,这时候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同时对于新奇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与学生共同进步。学生对自己的新创意需要认真斟酌,辨别是非,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与观点,并逐渐得到其他同学的共同认可,进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双方可以摆脱旧的眼界的束缚,眼光变得更开阔,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入。这种意义上的共享正是初中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进步。这样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不仅提优,更可以补差,提高班级整体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习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不仅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为目标,更需要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参与、分享、进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性。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情境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的主要优点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感悟语文,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遗憾的是,虽然情境教学已经践行了多年,但仍然有部分教师对如何进行情境教学一知半解。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践行情境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境引情,情境交融。具体论述如下。  一、音乐抒情  很多教师都认为语文和音乐是两门截
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一个亮点,可是对经济欠发达的偏僻地区来说,学校和社会所能提供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像我们这样以农村经济为主的偏僻地区也有优势,我们小地方的语文教师同样可以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本地的校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天地中翱翔。  一、活用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空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犯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对课堂教学重视得过了头,而对课外阅读则不够重视。“功夫在诗外”,其实,课外阅读,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且必要的途径。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着重大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一、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生是不是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环境
新课标高考语言运用题更突出与生活贴近的特点,让考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新题型,新亮点不断吸引着广大师生。其中就有公益广告词的拟写。我们知道好的公益广告应力求真,巧,美。可是考生要想在考场的短时间内写出文质兼美的好广告又谈何容易?  有的考生面对试题不知写什么,找不到写作内容;还有的考生有话可说却不知以什么形式传达,不知用什么方式写。要探求解决方法,那就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高考广告题考查中的精彩答
李白的诗《蜀道难》中有这样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苏教版必修四课下注释是这样的:黄鹤即黄鹄,善飞的大鸟。我对此注释不敢苟同。我认为此处的“黄鹤”是作者有意选择的一个物象,黄鹤就是传说中仙人驾鹤上天中的黄鹤,李白不仅借此来表明蜀道的高峻,还有另外的用意。下面就从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李白的诗中有涉及“黄鹄”一词的诗句:“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临近中考,不少同学对语文复习感到有些迷茫:有的心浮气躁,兴趣不高;有的苦苦寻觅,不得要领;有的孜孜以求,收效甚微;还有的自以为是,放松要求……那么,如何在考前科学备考,提高复习效率呢?    一、依托课标,吃透考纲,把握方向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材的版本也呈现多样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变化,它都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平时教学中,还是后期的复习
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大形势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得到空前的体现。然而在令人欣喜的同时,很多教师心存困惑:是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变成探究性的?一节课没有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不行?不用电脑制作课件就难以上好课吗?鉴于此,我认为贯彻新课改理念,关键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用心去体验语文,灵活运用语文,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使语文教学成为全人教育与和谐教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作为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倍受广大教师的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则以其自身的优势,愈来愈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和运用。然而仔细观察目前的课堂教学,笔者发现教师在采用这种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的时候普遍存在一种“有形无实”的现象。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倾向:  倾向一:追赶时髦  凡向别人展示的课(如观摩课、比武课等)就必安排这么一个环节,似乎少了这一环节这堂课就缺了什么,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创作是否成功,主要在于人物塑造的成败。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给小说增添了许多的姿色,怎样使小说中的人物活生生跃然读者眼前,关键在于塑造人物的方法。今天,笔者主要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来谈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形象丰满的人物,有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二十八年,性格刚毅,充满自信的鲁滨孙;有在芦花荡里靠水上本领和鬼子斗争,过于自信和自负的老英雄;有经历了
一、“讲学稿”实验的背景  由于招生政策变化等原因,我校近年初中生源质量每况愈下,教学成绩大不如从前。尤其是英语,退步更为厉害。早在小学阶段,英语两极分化的情况就很严重。而升到我校就读的这些孩子,大部分对英语不感兴趣,内容越学越深,分数越考越低,学生找不到成就感,上课越听越无聊。学生的情况直接影响了整个学校的英语教学成绩,这引起了全体初中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思考。作为英语学科的带头人,我迫切地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