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观察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感知觉发展基础之上的。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持久的知觉活动,是感知觉的高级形态。敏锐的观察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这是智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可见,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能不引起执教者的重视。下面,本人基于多年的从教经验和读书心得从意义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谈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的意义
按照苏氏的理论,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就像工具在劳动中。所以,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可见,对学龄初期的孩子来说,观察自然和社会不仅是知识的活得,更是对知识的运用、深化和巩固。当我们要求学生一道又一道地算题,一遍又一遍的书写生字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聆听下大师的教诲,以让我们的劳动更加契合教育的规律,更加符合人的发展和孩子的年龄特征。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低年级孩子的观察能力呢?依笔者愚见,特提出以下方法,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二、 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1、 抓住契机,培养兴趣。所谓观察,应该指有目的有意识地调动以视觉为主的各种感觉器官去认识,摄取和贮存多种多样富有特征的、具有表现力的客观事物与现象的活动。孩子对整个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只要抓住时机,积极引导,他们会对身边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如学过《精彩的马戏》,让学生运用课文中有关词语,写写自己看过的精彩演出,或者影响深刻的动物,先讲后写,若才讲的过程中出现记忆空白或者含混不清之处,回去继续观察,然后再讲再写。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技能加深对所学词汇的理解,还能在模仿中学会观察和表述,可谓一举三得。当然,引起学生兴趣的不一定要什么精彩的演出,深刻的影响,用他们澄澈的眼睛看世界,一草一木,一花一虫,都具有迷人的魅力。机会也不一定是课堂或者课本,只要引导他们留心观察,许多偶发事件,都可以成为他们了解世界,巩固知识的绝好机会。
2、 亲近自然,绽放生命。对钢筋水泥遮蔽视野,多层玻璃阻碍天籁,日益远离自然的孩子孩子们来说,亲近自然显得尤为重要。苏氏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提到这样一件事:在一个寒冷的二月,碰巧遇到一个晴好的天气,他带着孩子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雪的果园里,他让孩子们,寻找春天的讯息,聆听大自然的音乐,让他们“听吧,看吧,想吧”,然后他看到“孩子们仔细观察雪层覆盖的树枝,察看树木的外皮,倾听着各种声音。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们感到欣喜,。没一个人都想找到某种新的东西。”以后,他们每星期都来一次,而每来一次孩子们都有新的发现。那是的孩子应该是与自然比较亲近的,对他们来说走进自然,放开眼光观察具体事物都显得如此重要,那对现在的孩子,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应该更加具有重大的意义。苏氏在文章里说,在这种训练下,孩子们学会了区分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更难得的是“他们能够对词抱积极的态度”。看来,观察意味着发现,而发现不仅是看到新东西,更重要的是促进智慧,有助于知识的深化,更大的方面来说是促进了人的觉醒。当我每次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田野的时候,我没有踏青的悠闲,看着孩子们如出笼的小鸟一样,我看到的是生命的舒张和为人师的踏实。
3、 有效活动,及时总结。课外报刊、读物当中,有许多专为训练观察力而设计的小栏目,如“大树中藏有几只小鸟?”、“两幅画有什么不同?”等。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娱乐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是对教学的有益补充,值得借用。在学校举行的活动或者学生平时的游戏之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动各种感觉去观察参与者的动作、语言、神情,有必要的话最好能把观察到的东西写出来。由于学生还小,要求不必很高,只要他们能完整的写出一句话,漂亮的用对一个词,都应该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有些同行觉得孩子们在玩得很开心的时候去让他们写东西,总有种扫兴的感觉。其实不然,写作可以使孩子们加深游戏或者活动中那种愉快的感觉,在还能活得良好的自我感觉,提高自信;也能激发他们对词汇的积极态度,对世界的认识也有所总结和加深。
当然,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只有他们充分认识到观察活动的重要性,才会去仔细聆听教师指导,才能促进自己观察力的提高。但教师的有效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我还是用苏霍姆林斯基在《教给学生观察》一文中的话来结束全篇:“请你交给学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地、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的 强有力的飞跃继续精力。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这是智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的意义
按照苏氏的理论,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就像工具在劳动中。所以,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可见,对学龄初期的孩子来说,观察自然和社会不仅是知识的活得,更是对知识的运用、深化和巩固。当我们要求学生一道又一道地算题,一遍又一遍的书写生字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聆听下大师的教诲,以让我们的劳动更加契合教育的规律,更加符合人的发展和孩子的年龄特征。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低年级孩子的观察能力呢?依笔者愚见,特提出以下方法,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二、 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1、 抓住契机,培养兴趣。所谓观察,应该指有目的有意识地调动以视觉为主的各种感觉器官去认识,摄取和贮存多种多样富有特征的、具有表现力的客观事物与现象的活动。孩子对整个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只要抓住时机,积极引导,他们会对身边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如学过《精彩的马戏》,让学生运用课文中有关词语,写写自己看过的精彩演出,或者影响深刻的动物,先讲后写,若才讲的过程中出现记忆空白或者含混不清之处,回去继续观察,然后再讲再写。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技能加深对所学词汇的理解,还能在模仿中学会观察和表述,可谓一举三得。当然,引起学生兴趣的不一定要什么精彩的演出,深刻的影响,用他们澄澈的眼睛看世界,一草一木,一花一虫,都具有迷人的魅力。机会也不一定是课堂或者课本,只要引导他们留心观察,许多偶发事件,都可以成为他们了解世界,巩固知识的绝好机会。
2、 亲近自然,绽放生命。对钢筋水泥遮蔽视野,多层玻璃阻碍天籁,日益远离自然的孩子孩子们来说,亲近自然显得尤为重要。苏氏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提到这样一件事:在一个寒冷的二月,碰巧遇到一个晴好的天气,他带着孩子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雪的果园里,他让孩子们,寻找春天的讯息,聆听大自然的音乐,让他们“听吧,看吧,想吧”,然后他看到“孩子们仔细观察雪层覆盖的树枝,察看树木的外皮,倾听着各种声音。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们感到欣喜,。没一个人都想找到某种新的东西。”以后,他们每星期都来一次,而每来一次孩子们都有新的发现。那是的孩子应该是与自然比较亲近的,对他们来说走进自然,放开眼光观察具体事物都显得如此重要,那对现在的孩子,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应该更加具有重大的意义。苏氏在文章里说,在这种训练下,孩子们学会了区分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更难得的是“他们能够对词抱积极的态度”。看来,观察意味着发现,而发现不仅是看到新东西,更重要的是促进智慧,有助于知识的深化,更大的方面来说是促进了人的觉醒。当我每次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田野的时候,我没有踏青的悠闲,看着孩子们如出笼的小鸟一样,我看到的是生命的舒张和为人师的踏实。
3、 有效活动,及时总结。课外报刊、读物当中,有许多专为训练观察力而设计的小栏目,如“大树中藏有几只小鸟?”、“两幅画有什么不同?”等。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娱乐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是对教学的有益补充,值得借用。在学校举行的活动或者学生平时的游戏之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动各种感觉去观察参与者的动作、语言、神情,有必要的话最好能把观察到的东西写出来。由于学生还小,要求不必很高,只要他们能完整的写出一句话,漂亮的用对一个词,都应该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有些同行觉得孩子们在玩得很开心的时候去让他们写东西,总有种扫兴的感觉。其实不然,写作可以使孩子们加深游戏或者活动中那种愉快的感觉,在还能活得良好的自我感觉,提高自信;也能激发他们对词汇的积极态度,对世界的认识也有所总结和加深。
当然,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只有他们充分认识到观察活动的重要性,才会去仔细聆听教师指导,才能促进自己观察力的提高。但教师的有效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我还是用苏霍姆林斯基在《教给学生观察》一文中的话来结束全篇:“请你交给学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地、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的 强有力的飞跃继续精力。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这是智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