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近几年包括广东在内的各地的高考理综化学题的情况来看,有机合成是学生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有机合成高考命题的特点出发,在分析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和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高中化学教师在有机合成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有机合成;高考命题;教学策略
从最近几年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全国各地高考的情况来看,有机合成是理综化学试题中的重要题型,通过该类题型不但可以全面的考查学生相应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能够通过考题的设置对学生的自学、观察、思维及推理等能力进行全面的考察。因而有必要将有机合成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有机合成命题特点
从有机合成自身的特点来看,其是以化工新产品、新材料的用途或者功能为素材,用框图的方式来展示合成路线或者工艺,并由此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在高考的命题中在有机合成的流程中会提到学生在课本上没有学习过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会在高考的命题中通过信息的方式展示出来。也就是说有机合成试题通常与信息题目结合在一起。
有机合成命题通常以直接提供信息为前提,如2008年(重庆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第28题。该试题主要对学生的模拟迁移能力进行考查。有机合成命题的还可以以提供新物质的合成路线,提供新物质的结构简式作为基础,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对信息的提取能力进行考查。如2007年广东省的化学试卷中的第27题。有机合成命题除了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可以通过将命题背景设置为科技新产品或者科技新材料,通过这种命题方式对学生多具有的化学知识的联想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对化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二、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与解决思路
有机合成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比的方式寻找出原料和目标产物两者所具有的区别,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点便是变化点,在此基础上以原料为基础进行有机合成。除此以外,还可以从目标产物的角度出发,通过从后往前的方式建立原料与产品之间的联系。
从高考命题的特点来看,有机合成的解题思路的关键路径有是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组成、有机物的结构以及性质,包括有机物相互之间存在的衍变关系,同样的还包括重要的官能团的映入与官能团的消去等诸多的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出合理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合成路线。
如何从原料出发去合成有机物呢?一种是通过对比,找出原料与目标产物的区别点,区别点就是变化点,然后从原料出发去合成目标产物。还可以从目标产物入手。分析若得到此产品,最后一步应是什么反应,这步反应的反应与原料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从后往前将原料与产品联系起来。记住合成题的正确解答必须有扎实的有机基础知识作前提。
从包括广东省在内全国各地的历届真题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有机合成的题眼主要包括反应条件确定反应类型与从反应类型判断官能团种类两类。在具体的解题中要关注这两个方面。对于有机合成来说,常见的合成方式包括顺向合成法、逆向合成法与类比分析法三类。
除以上提到的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和解题思路外,在处理有机合成题目时还需要注意明确每一步的反应都要符合反应规律或者信息提示;明确反应中官能团与彼此互相位置的变化;明确反应的先后顺序且关注能否发生其它反应;反应条件的正确决定;题中所提供的信息通常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而在解题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信息和反应物、生成物、中间产物的关系,并从分析中得到解题启示。
三、有机合成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从上文对有机合成的高考命题及解题思路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从联系实践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根本上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有机合成的教学前应该明确的告诉学生有机合成可以实现对现有化合物进行新的路线合成的同时,有机合成还能过创造新的物质。而不仅仅的单纯应付考试的角度进行题海战术或者应试战术,应从生产实践的角度出发,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学习有机合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通过有机合成从实践层面出发的教学方式,在关注有机合成系统性的基础上选择高中生感兴趣的药物或者中间体作为目标分子进行必要的讨论,如局部麻醉药盐酸普鲁卡因多条合成路线的对比与选择等等,在讨论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培养学生自学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此来不断的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从实践的层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机合成所导致的诸多学习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上,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也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应付高考。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机合成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一些和有机合成联系密切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等等不断的产生,作为教师应不断的关注这些情况,并将必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不断的培养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的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在有机合成的教学中应不断的从科研实践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化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机械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传授给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的途径。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的有机合成反应,凡涉及到实验室合成的,都详细讲解实验室是如何操作的,凡是涉及到工业化的,都详细介绍工业生产情况,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接纳。
综上所述,有机合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所涉及知识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因而教师有必要在有机合成的教学中不断的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在有机合成方面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忠营. 有机合成命题的新走向[J]. 高中数理化, 2009, (05) .
[2]张瑞杰. 有机合成解题必备[J]. 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 2010, (04) .
[3]李现云. 如何突破有机推断与有机合成[J].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2008, (03) .
[4]乔月东. 高考有机化学考查新热点——官能团的保护[J]. 化学教育, 2009, (01) .
【关键词】有机合成;高考命题;教学策略
从最近几年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全国各地高考的情况来看,有机合成是理综化学试题中的重要题型,通过该类题型不但可以全面的考查学生相应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能够通过考题的设置对学生的自学、观察、思维及推理等能力进行全面的考察。因而有必要将有机合成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有机合成命题特点
从有机合成自身的特点来看,其是以化工新产品、新材料的用途或者功能为素材,用框图的方式来展示合成路线或者工艺,并由此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在高考的命题中在有机合成的流程中会提到学生在课本上没有学习过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会在高考的命题中通过信息的方式展示出来。也就是说有机合成试题通常与信息题目结合在一起。
有机合成命题通常以直接提供信息为前提,如2008年(重庆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第28题。该试题主要对学生的模拟迁移能力进行考查。有机合成命题的还可以以提供新物质的合成路线,提供新物质的结构简式作为基础,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对信息的提取能力进行考查。如2007年广东省的化学试卷中的第27题。有机合成命题除了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可以通过将命题背景设置为科技新产品或者科技新材料,通过这种命题方式对学生多具有的化学知识的联想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对化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二、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与解决思路
有机合成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比的方式寻找出原料和目标产物两者所具有的区别,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点便是变化点,在此基础上以原料为基础进行有机合成。除此以外,还可以从目标产物的角度出发,通过从后往前的方式建立原料与产品之间的联系。
从高考命题的特点来看,有机合成的解题思路的关键路径有是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组成、有机物的结构以及性质,包括有机物相互之间存在的衍变关系,同样的还包括重要的官能团的映入与官能团的消去等诸多的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出合理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合成路线。
如何从原料出发去合成有机物呢?一种是通过对比,找出原料与目标产物的区别点,区别点就是变化点,然后从原料出发去合成目标产物。还可以从目标产物入手。分析若得到此产品,最后一步应是什么反应,这步反应的反应与原料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从后往前将原料与产品联系起来。记住合成题的正确解答必须有扎实的有机基础知识作前提。
从包括广东省在内全国各地的历届真题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有机合成的题眼主要包括反应条件确定反应类型与从反应类型判断官能团种类两类。在具体的解题中要关注这两个方面。对于有机合成来说,常见的合成方式包括顺向合成法、逆向合成法与类比分析法三类。
除以上提到的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和解题思路外,在处理有机合成题目时还需要注意明确每一步的反应都要符合反应规律或者信息提示;明确反应中官能团与彼此互相位置的变化;明确反应的先后顺序且关注能否发生其它反应;反应条件的正确决定;题中所提供的信息通常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而在解题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信息和反应物、生成物、中间产物的关系,并从分析中得到解题启示。
三、有机合成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从上文对有机合成的高考命题及解题思路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从联系实践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根本上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有机合成的教学前应该明确的告诉学生有机合成可以实现对现有化合物进行新的路线合成的同时,有机合成还能过创造新的物质。而不仅仅的单纯应付考试的角度进行题海战术或者应试战术,应从生产实践的角度出发,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学习有机合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通过有机合成从实践层面出发的教学方式,在关注有机合成系统性的基础上选择高中生感兴趣的药物或者中间体作为目标分子进行必要的讨论,如局部麻醉药盐酸普鲁卡因多条合成路线的对比与选择等等,在讨论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培养学生自学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此来不断的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从实践的层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机合成所导致的诸多学习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上,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也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应付高考。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机合成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一些和有机合成联系密切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等等不断的产生,作为教师应不断的关注这些情况,并将必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不断的培养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的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在有机合成的教学中应不断的从科研实践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化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机械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传授给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的途径。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的有机合成反应,凡涉及到实验室合成的,都详细讲解实验室是如何操作的,凡是涉及到工业化的,都详细介绍工业生产情况,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接纳。
综上所述,有机合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所涉及知识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因而教师有必要在有机合成的教学中不断的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在有机合成方面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忠营. 有机合成命题的新走向[J]. 高中数理化, 2009, (05) .
[2]张瑞杰. 有机合成解题必备[J]. 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 2010, (04) .
[3]李现云. 如何突破有机推断与有机合成[J].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2008, (03) .
[4]乔月东. 高考有机化学考查新热点——官能团的保护[J]. 化学教育, 2009,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