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运用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在一堂课的直观演示、分析归纳、课堂练习、总结谈话等一系列的活动中,都应该有教师的提问。因此,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上不断地优化提问的方法、内容、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发挥提问的价值效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科学有效的提问应建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例如,教学“认识乘法”一课,把课本的情境图做成动画形式的教学课件——“快乐的游乐园”,以此引导学生实现从加法学习到乘法的过渡。如果教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纷纷发言:“我发现游乐园很美。”“有很多树木。”“还有美丽的花朵和蝴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却都不是教师想要的回答。教师提问不当,有可能导致课堂失控。如果让学生观察图中前面第一辆过山车里游客的人数情况,尽快引入“求几个几”的问题,并依次提出如下问题:(1)过山车坐了几排人?(生:4排)(2)每排坐了多少人?(生:3人)(3)过山车上总人数是多少?(生:12人)(4)你们用什么方法计算?(生:加法)(5)如何加?(生:3+3+3+3=12)(6)几个3相加?(生:4个)(7)像这种求几个几相加,有一种更简便的算法,你们想不想学?(生:想)教师这样环环相扣地提出精炼的问题,只用两分钟时间就能顺利地完成引导学生由加法学习到乘法学习的过渡。可见,提问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基础上。
二、注重捕捉提问时机,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应注重把握提问的时机,主要放在理解教材内容的需要上,务必在下列情况下适时发问:(1)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时;(2)新知识引起学生好奇时;(3)学生认知产生冲突时;(4)学生理解产生疑惑时;(5)认知教材的关键时。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在什么情况下问什么问题。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随着课堂教学进程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提问。例如,在课的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尚未转移到新课学习上来,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激趣式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课始,出示一袋子,教师问:“同学们,老师可能从袋子中拿出什么颜色的乒乓球?谁来猜一猜?”这时,学生们会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因势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为新课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如何有效设计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的语言
数学由于其知识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语言表达的高度精确性和简明扼要。如“一张方桌四个角,去掉一个角,剩几个角”这种问题只能作为“脑筋急转弯”引人一笑,在数学课堂上,绝不能出现类似要求不明确的提问。又如,教学“25÷5”时,教师提问:“25是什么数?”学生的回答有“25是个两位数”“25是个大于20的数”“25是个奇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若教师这么问“25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答出正确的答案。
四、指导学生有效练习的提问
这类提问,教师可以用在布置课堂练习或作业评讲时,目的是使学生自觉、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使练习收效更大。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课本有一道习题要求学生把2~50中2、3、5、7的倍数(本身留下)全部划去,让他们看到留下的数都是质数。此题如不加以指导,让学生照此划去,学生就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更谈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所以,教师需先提问:(1)2、3、5、7是质数,它们的倍数是什么数?为什么?(2)根据这个道理,怎样把一组自然数中的合数筛选去掉?这样学生做这题时目的明确,能自觉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学生完成该题后,教师可再问:“为什么只需划去2、3、5、7的倍数(本身留下),不必划去质数11、13、17等数的倍数,就能筛去合数呢?”这样学生就会去寻找“为什么”的依据,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可以知其所以然了。当然,有些提问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活动发生的情况而临时设计的。
总之,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随时变化,要使课堂提问表现出科学性和灵敏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提问真正成为师生的双边活动。
(责编 杜 华)
一、科学有效的提问应建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例如,教学“认识乘法”一课,把课本的情境图做成动画形式的教学课件——“快乐的游乐园”,以此引导学生实现从加法学习到乘法的过渡。如果教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纷纷发言:“我发现游乐园很美。”“有很多树木。”“还有美丽的花朵和蝴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却都不是教师想要的回答。教师提问不当,有可能导致课堂失控。如果让学生观察图中前面第一辆过山车里游客的人数情况,尽快引入“求几个几”的问题,并依次提出如下问题:(1)过山车坐了几排人?(生:4排)(2)每排坐了多少人?(生:3人)(3)过山车上总人数是多少?(生:12人)(4)你们用什么方法计算?(生:加法)(5)如何加?(生:3+3+3+3=12)(6)几个3相加?(生:4个)(7)像这种求几个几相加,有一种更简便的算法,你们想不想学?(生:想)教师这样环环相扣地提出精炼的问题,只用两分钟时间就能顺利地完成引导学生由加法学习到乘法学习的过渡。可见,提问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基础上。
二、注重捕捉提问时机,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应注重把握提问的时机,主要放在理解教材内容的需要上,务必在下列情况下适时发问:(1)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时;(2)新知识引起学生好奇时;(3)学生认知产生冲突时;(4)学生理解产生疑惑时;(5)认知教材的关键时。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在什么情况下问什么问题。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随着课堂教学进程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提问。例如,在课的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尚未转移到新课学习上来,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激趣式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课始,出示一袋子,教师问:“同学们,老师可能从袋子中拿出什么颜色的乒乓球?谁来猜一猜?”这时,学生们会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因势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为新课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如何有效设计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的语言
数学由于其知识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语言表达的高度精确性和简明扼要。如“一张方桌四个角,去掉一个角,剩几个角”这种问题只能作为“脑筋急转弯”引人一笑,在数学课堂上,绝不能出现类似要求不明确的提问。又如,教学“25÷5”时,教师提问:“25是什么数?”学生的回答有“25是个两位数”“25是个大于20的数”“25是个奇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若教师这么问“25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答出正确的答案。
四、指导学生有效练习的提问
这类提问,教师可以用在布置课堂练习或作业评讲时,目的是使学生自觉、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使练习收效更大。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课本有一道习题要求学生把2~50中2、3、5、7的倍数(本身留下)全部划去,让他们看到留下的数都是质数。此题如不加以指导,让学生照此划去,学生就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更谈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所以,教师需先提问:(1)2、3、5、7是质数,它们的倍数是什么数?为什么?(2)根据这个道理,怎样把一组自然数中的合数筛选去掉?这样学生做这题时目的明确,能自觉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学生完成该题后,教师可再问:“为什么只需划去2、3、5、7的倍数(本身留下),不必划去质数11、13、17等数的倍数,就能筛去合数呢?”这样学生就会去寻找“为什么”的依据,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可以知其所以然了。当然,有些提问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活动发生的情况而临时设计的。
总之,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随时变化,要使课堂提问表现出科学性和灵敏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提问真正成为师生的双边活动。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