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容忽视。它对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带有根本意义的一环。对学生来说得益终身,对人才培养来说,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点面武”阅读法,“学案式”阅读法,“题干信息式”阅读法,“地图式”阅读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阅读习惯;不容忽视;培养有方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
基于此,我曾经对学生进行过多角度的阅读质量检测。比如,限定时间内阅读某一章节,随后进行口头测试,结果发现:有的学生能速读,但只是浮光掠影,蜻蜒点水,不能对重点知识进行圈点勾画,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学生漫无目的,漫不经心,读了上句忘下句,只能只言片语的肢解知识;有的学生面对阅读内容了无兴趣,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本不能卒读,更不用说知识的掌握如何了。
综上所述,我觉得学生阅读不是语文课堂的专利,他们的阅读品质决定着他们的学习质量。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去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地理,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重视指导学生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的方法,帮助他们逐渐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阅读习惯,培养有方
1、课前阅读习惯的培养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常讲的预习。虽然教师非常重视,但由于学生没有这个习惯而难以落实。所以我试验了一下,提出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问题,第二天抽查,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有的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在阅读教材后把每一道题目认真研读,并认真作答,有疑问的地方就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看到他们自信的神情,我喜在心上。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有很多同学养成了课前阅读的习惯,并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2、课堂阅读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教师讲课是以课本为依据的,上课不能放弃课本,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课堂讲的课本上有的概念等,教师没有必要全部抄在黑板上,应当让学生翻开课本,阅读有关内容,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关键性的字词要标注记忆和理解。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明确其异同点和联系。如在讲解过程中要用到的数据,即使教师记得,也要带领学生查阅课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高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3、课后阅读习惯的培养
课后阅读,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归纳总结、应用知识的重要途径。我曾经尝试指导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阅读课本。首先是粗读,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掌握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是精读,在课本上勾画出重点,要逐字逐句理解其中含义、条件及使用范围,不要自行用其他语言代替其中的概念,否则易形成含义不清甚至错误。第三是消化知识重点,并整理简要的阅读笔记,这样就把知识由自己消化、探索,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时会因为教学进度等问题,教师多为了节省时间,而把重点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留声机,所以我认为与其传授知识,不如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要坚持经常训练,注意根据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根据地理教材特点,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总结了地理学科阅读的几种方法。
1、“点面式”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用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地理课文,“点面式”主要适合于课本篇幅较长,但知识点不多,层次比较清楚的章节或段落,如高中地理下册的一些章节。使用这种方法学习时,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读,先找出知识点,排一排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知识要领可做句子成份分析,找出关键词,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教师在学生学习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
2、“学案式”阅读法
对理论性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可采用“学案式”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看书学习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
采用“学案式”阅读法学习,先让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摆出各自的见解,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归纳意见,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3、“题干信息式”阅读法
所谓“题干信息式”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学习,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点、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选编习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体现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
4、“地图式”阅读法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对此有特别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和绘图的能力。掌握了“地图式”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由此看来,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掌握阅读方法,不容忽视。对地理教学来说,它既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带有根本意义的一环。对学生来说得益终身,对人才培养来说,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让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的活水,与他们分享畅游于知识海洋的快乐。
[关键词]地理教学;阅读习惯;不容忽视;培养有方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
基于此,我曾经对学生进行过多角度的阅读质量检测。比如,限定时间内阅读某一章节,随后进行口头测试,结果发现:有的学生能速读,但只是浮光掠影,蜻蜒点水,不能对重点知识进行圈点勾画,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学生漫无目的,漫不经心,读了上句忘下句,只能只言片语的肢解知识;有的学生面对阅读内容了无兴趣,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本不能卒读,更不用说知识的掌握如何了。
综上所述,我觉得学生阅读不是语文课堂的专利,他们的阅读品质决定着他们的学习质量。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去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地理,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重视指导学生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的方法,帮助他们逐渐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阅读习惯,培养有方
1、课前阅读习惯的培养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常讲的预习。虽然教师非常重视,但由于学生没有这个习惯而难以落实。所以我试验了一下,提出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问题,第二天抽查,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有的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在阅读教材后把每一道题目认真研读,并认真作答,有疑问的地方就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看到他们自信的神情,我喜在心上。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有很多同学养成了课前阅读的习惯,并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2、课堂阅读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教师讲课是以课本为依据的,上课不能放弃课本,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课堂讲的课本上有的概念等,教师没有必要全部抄在黑板上,应当让学生翻开课本,阅读有关内容,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关键性的字词要标注记忆和理解。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明确其异同点和联系。如在讲解过程中要用到的数据,即使教师记得,也要带领学生查阅课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高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3、课后阅读习惯的培养
课后阅读,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归纳总结、应用知识的重要途径。我曾经尝试指导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阅读课本。首先是粗读,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掌握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是精读,在课本上勾画出重点,要逐字逐句理解其中含义、条件及使用范围,不要自行用其他语言代替其中的概念,否则易形成含义不清甚至错误。第三是消化知识重点,并整理简要的阅读笔记,这样就把知识由自己消化、探索,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时会因为教学进度等问题,教师多为了节省时间,而把重点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留声机,所以我认为与其传授知识,不如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要坚持经常训练,注意根据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根据地理教材特点,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总结了地理学科阅读的几种方法。
1、“点面式”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用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地理课文,“点面式”主要适合于课本篇幅较长,但知识点不多,层次比较清楚的章节或段落,如高中地理下册的一些章节。使用这种方法学习时,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读,先找出知识点,排一排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知识要领可做句子成份分析,找出关键词,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教师在学生学习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
2、“学案式”阅读法
对理论性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可采用“学案式”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看书学习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
采用“学案式”阅读法学习,先让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摆出各自的见解,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归纳意见,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3、“题干信息式”阅读法
所谓“题干信息式”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学习,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点、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选编习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体现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
4、“地图式”阅读法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对此有特别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和绘图的能力。掌握了“地图式”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由此看来,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掌握阅读方法,不容忽视。对地理教学来说,它既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带有根本意义的一环。对学生来说得益终身,对人才培养来说,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让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的活水,与他们分享畅游于知识海洋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