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探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du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只有对所任学科教学不断创新,并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才能使学生从小就学会求知,学会探索,学会创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就此谈谈一点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具有情感性,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既有认知性的也有情感性的;既有认知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要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创新的氛围中,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创造出新知识、新思想。学生就会能学、会学、愿学、爱学,并在参与中不断尝试到成功和快乐,使学习活动充满乐趣。即使学习中遇到困难,也能锐意进趣,意志坚强,去拼搏、去创造,获取成功。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灵性,催生鲜活的思想
  
  情境教学非常重要,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求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诱发学生心灵的感受、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的实践性。没有情境的教学的枯燥的、生硬的、苍白的,学生不能从中参与什么,更不能获得什么。所以语文教学要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能享受学习情趣的、能激活灵性的情境,让学生切身实际地体验、感受。比如在口语交际方面,就可采用情境引入法。一般来说,口语交际是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形式,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就要特别讲求情境性。尤其是初中生,因为让他们置身于一定情境中,不仅有益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唤起积极的情感,激发灵性,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交际环境中,而不是一个生硬、呆板的课堂教学程序。此外,在教学时,可以尝试设置一种大范围的“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一种背景音乐,教学中如能充分借助音乐的流动美去感染、熏陶学生,相信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三、要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创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师必须知识广博、思想超前、情感丰富、心灵开放、教学民
  主,即做一位高素质的老师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老师更多的创新空间,但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在培养、挖掘学生灵性这方面,老师更要做好。一个不具备影响、感染、示范力的老师是挖掘不出学生内心的美、潜在的灵性的。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会从生活阅历中积累成熟,从社会经验中学得练达,从文化知识中汲取修养,从人生追求中获得情感。在教学中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当好向导,给予学生心
  灵的自由,捕获灵性的闪光。
  
  四、激发潜能,引发创新
  
  语文教学要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红线。要在打好基础、强根固本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创新的天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对语文教师而言,一是学会尊重和宽容学生。这不仅仅是教学艺术,而且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二是珍惜学生的独特和创新,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甚至力排众议,标新立异,独创中往往蕴含着创新;三是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学生学习母语,不是从零开始。他们既掌握了大量的口头语言,又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可以通过语言实践自主感悟、自我体验。教师则引导、点拨,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在这里,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思想的转变,主要是教学重心的转移,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从以教定学转变到以学定教;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中激发兴趣,唤起形象,引发情感,体验情境,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感悟语言,在揣摩、探究中学语言、用语言、积累语言和发展语言。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取决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而后者涉及到教学目标的复合性(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评价的激励性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思维的惯性,这种转变是很艰难的,且容易反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五、巧设疑问,鼓励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之门的金钥匙。有了疑,才能启动创新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巧设疑问,引起学生质疑问难。如让学生谈谈感受、想法, 对重点词句是如何理解的等,发挥学生思维的潜力,只要说得有道理就算对了,教师应及时表扬。例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而是首先点拨学生联想“安史之乱”与“暴风雨侵袭茅舍”, 这两幅惨景。经过“社会背景”与“自然背景”的点拨,既把学生引入到深沉的历史回忆之中,接近了时间的距离,又在学生面前展现了自然灾害的侵袭的昏暗之景,接近了空间距离。通过创设特定的背景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学生说得对就行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通过归纳说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教学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质疑的能力,从而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六、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奇异思维
  
  以思维定势解决问题固然方便,但往往流于一般化,既无深刻性,也无创新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根据问题的特点、要求、重点等采用灵活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比较,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内驱办,把高度的注意力投入到一系列认识活动中,从中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鼓励学生寻求最佳方法,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只有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注入创新教育的活力,把创新教育融于语文教学中,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课堂教学也就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的中考听力题,主要以语篇(对话或独白)为测试载体,考查学生在语言使用的场景中语音、语法、词汇知识的能力,测试学生对所听信息的正确理解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学生掌握以下几点测试要素:(A)理解听力内容的主旨和大意; (B)获取材料的具体信息;(C)能简单地推断出谈话背景,人物关系;(D)理解谈话人的意图,阐述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有时说话者的观点被明确说出,有时则隐含在语篇的
摘 要: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而审题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本文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从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审题能力 培养    在每次学生做的书面检测卷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
摘 要: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反拨作用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国内,与此相关的研究在测试学中还是个相对较新的领域,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即使有相关研究,也大多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反拨作用为研究对象,而对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反拨作用及其相关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研究和实证研究,目前在国内却并不多见。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反拨作用研究的成果,特别是研究方法和模式,结合我国教学实践,以英语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教学目标:  1. 概括这类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  2. 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3. 了解此类诗歌常见的考点。  教学过程:  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1. 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创新教育以其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为使命,以其独特的魅力蕴涵在各门学科中。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结合课堂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成为新常态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注重以人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的话。在我看来,当前,在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尽快把握新教材,搞好课堂内外,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