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走向“众叛亲离”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施正荣的记忆中,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南半球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他敲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马丁·格林教授实验室大门时,注定了自己不平凡的开端。格林教授此时已是诺贝尔环境奖得主,被称为“世界太阳能之父”。
  然而,这个曾被英国知名媒体《卫报》评为“拯救地球50人”中的施正荣,被外界寄予了发展中国新能源厚望的“光伏大王”,昔日的“中国首富”,在最近8年里,如坐过山车般,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3月20日,江苏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无锡尚德宣布实施破产重整。后更有消息曝出,施正荣,这个尚德集团创始人已被有关方面采取了暂时性的限制出境措施。
  施博士的“算盘”
  “请叫我施博士。”记者曾在无锡一个半公开场合听施正荣这样说道。后来,他这句话在全国各地响起过若干次,成为他个人魅力的一枚标签。无锡新区的一名官员向记者透露:“相比于大老板,施显然更喜欢自己的科学家身份,但这不是明确示弱——自己缺乏做一个成功企业家的手腕嘛。”
  尚德经营不善,已不是一天两天。截至今年2月底,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71亿元。
  知名财经评论员蔡恩泽分析,在光伏产业概念化炒作之下,有连续多年的巨额投资项目,加上中国光伏第一品牌的名号,就算尚德资产负债率已超过81%,银行方面却浑然不觉,仍一个劲地贷款给尚德,生怕冷落了这棵摇钱树而错过赢利机会。
  “最辉煌的时候,尚德甚至不需要银行贷款,信贷员想去尚德收集资料,经常连门都进不去。”尚德一名财务经理如是说。
  时过境迁,现在大家都急着和尚德撇清关系,施正荣也从人人都想认识和结交的人,变成了各界最不受欢迎的人。
  但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尚德的巨额银行债务,都是以无锡尚德的名义借的,而上市公司尚德电力是无债一身轻。施正荣的如意算盘,是将无锡尚德破产,而丢卒保帅——保全上市公司尚德电力以及其它旗下资产。”
  自去年伊始,施正荣转移资产、掏空尚德的报道纷纷见诸报端。在合作伙伴里,尚德的“关联公司”更是层出不穷。仅仅施正荣及其家族控制的与尚德有生意往来的关联公司,据媒体报道就至少有4家。
  无锡市方面曾同意在施正荣以个人资产抵押的前提下,为尚德输血。但这些都遭到了施正荣的抵触。有分析人士表示:“政府不能白给你钱,施正荣在维护个人利益,而非尚德利益,他手段生硬,引发诸多官员反感。”
  “施正荣一有问题就给‘大领导’发短信,领导被他搞得烦得很。”曾有无锡当地官员在尚德经验陷入困境时对外表示,无锡市政府内部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尚德的态度,是“遵从市场规则让其自生自灭”。
  “贵人”毛小平
  施正荣的创业颇具传奇色彩,拎着一个挎包,抱着一台笔记本,在中国内地的城市挨个转悠,试图去认识和接触每个城市的主管负责人,然后告诉对方:“给我800万美元,我做给你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
  江苏镇江市多名干部曾和记者闲聊时谈到过施正荣其人。施正荣是镇江扬中人,他回国时找过镇江的有关方面,但“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有点疯,谁敢把宝轻易压在一个30多岁的人身上”。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副省长许津荣在2006年担任镇江市长时,曾对全市骨干企业讲过这么几句话:“我听说,施博士当初也曾有过在家乡投资的念头,之所以最终没有留下来,据说是因为当时没有足够的资金与其配套,难以满足其要求。同时,可能谁也不会愿意为仅仅引进30万美元,而去烦多大的神。更重要的是,没有谁能预见到这个产业会发展得这么红火。”
  但同为苏南城市的无锡却吃下了施正荣这只螃蟹,此时担任无锡市主管工业的常务副市长是毛小平。用无锡市多名官员的话来说,当时市里派专人去澳大利亚考察施正荣的人品、能力,并最终决定,由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让尚德迅速起步。
  或许一开始无锡并没有想到,借着光伏产业发展的东风,施正荣带领下的尚德,发展如此乐观,不但让几家投资商赚得合不拢嘴,还成功问鼎了纽交所。施正荣的身家达到了23.13亿美元,成为了2005年的“中国首富”。
  “当时无锡的一位领导同志发了话:谁要是把施博士放走了,市委、市政府将追究其责任。尚德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感到这些国有股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筹资与发展。这时,无锡市政府又下了一步很开明的棋:退股让利。在眼看着入股会赚到更多钱后,他们毅然退出,使企业实行重组,顺利从海外上市,筹集到了更多的资金。无锡市政府的一位领导讲得好:‘进也是扶持,退也是扶持’。”镇江市一名老领导曾如此“鞭策”镇江干部。
  对尚德,地方政府可谓是一路绿灯,要地给地要人给人。为了鼓励尚德继续扩张,无锡新区还专门为施正荣划拨了数百亩土地,让他建一个5万人的工厂,想“再造一个尚德”。
  总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的全球最大光电幕墙是无锡尚德的标志,数万名员工在这个多厂区组成的园区内工作。记者曾亲身感受过无锡市新区人才市场的现场招聘会,无锡尚德收到的简历堆积如小山。
  甚至,在2004年,无锡的城市精神也被确定为“尚德务实、和谐奋进”。虽然“尚德”之于无锡,其典出自孔子赞誉泰伯的“至德名邦”,但仍足够引起人们的联想。尚德集团,无疑是无锡市着力打造的一张最响亮名片。
  与此同时,施正荣的“伯乐”毛小平也是步步高升,从副市长、市长,一直做到了市委书记。不少人认为,正是毛小平在无锡市政府担任要职的8年间,他为这个争议不断的企业(尚德)解决了资金、场地、优惠政策等一系列难题。无锡地处长三角,土地等资源非常有限,毛小平着手大规模梳理和重新布局产业结构。其中,毛就反复提到了施正荣的太阳能。
  “这样的话,我们的财富依然会增加,但是资源消耗可能就不需要了,或者只需很少的资源,这样我们就可以和其他城市竞争。”毛小平曾表示,“希望有一天无锡能够与苏南模式彻底告别,而人们将记住一个新的名词:无锡模式。”   施正荣本人则在概括无锡市政府和尚德之间的早期关系时评价道:“无锡市政府诞生了尚德,又再生了尚德。”
  “随性”的科学家
  “他的思维总是很发散,今天想起做这个,明天又做那个,有的是尚德获益了,有的是尚德埋单了,最后看来埋单的比较多,但他不是故意的。”从一名尚德高管对施正荣的评价中,能切实感受到施正荣的科学家气质和性格。
  但爱面子,是施正荣身上挥之不去的又一枚标签,因为他喜欢在每件事上都要做到“第一”和“完美”。
  从2005年底到2008年短短3年内,尚德产能从100多兆瓦一路攀升至1000兆瓦,2012年又达到2500兆瓦,一跃而成全球第一。而在此期间,施正荣的几次重大投资失误,导致数亿元投资破灭。
  施正荣爱听歌剧,爱喝红酒,持外国护照,生活方式是西化的。他曾将自己1/3以上的时间用于社会活动,他出入于克林顿、戈尔、查尔斯王子的晚宴。同时,也偏爱那些“简历光鲜、有着跨国公司背景、海外生活经验的高管”。
  记者在尚德集团的一些员工中了解到,施正荣曾要求,只要有一个外国人在场,他的管理团队就不能说中文。一群跟随施正荣创业的元老被纷纷排挤,那些被重金请入尚德的外国高管,大部分却最终“树倒猢狲散”,“更可气的是,没派上多大用场”。
  “说穿了,施正荣有点优柔寡断。”这不只是尚德一两个骨干对他的评价。据说,施正荣开始准备实施“开明管理”的模式,但对他提出异议的人迅速增加,甚至吵得一塌糊涂。也许正是这样的局面,让施正荣怀疑民主在企业经营中是否有价值。他开始推崇另一种军队管理文化——凡事他说了算,下属只需要执行就好。但这种模式也没能实行多久。
  此外,尚德一年仅花在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活动上的资金就接近6000万元。即使如此,尚德还是在汶川地震中,遭遇了“诈捐门”,企业和施正荣的公信力大大下降。
  外界称,毛小平在前年的落马,让施正荣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持者。此时,尚德几乎成为无锡市的“包袱”,股价长期跌破1美元,濒临退市的边缘。
  评论人士认为,感受到危机的,不仅仅是施正荣和尚德,整个光伏产业和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在重新反思这轮太阳带给自己的未来。在2010年尚德的年会上,施正荣带上那个只露出半边脸的白色面具,演唱了著名的《歌剧魅影》片段,现在想来,施正荣在尚德的幕后角色,依然恰如其分。
其他文献
国家二字,透露出国家与家庭的关系。一个个家庭是国家的基石,家庭的精神传承亦是国家的精神传承。
水能资源作为一种洁净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可观的价值,近年来已成为投资热点之一,由于新开发项目的日益减少,一些经济思维活跃者,在考虑如何利用一些大型水库电站的消落水深来
眼下。节约成本是各家餐饮企业都在抓的一个环节,所以每个店的厨师都在为此开动脑筋。这里,我也来把自己所在餐厅用一些平常原料烹制佳肴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馈线自动化是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在国内目前这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本文探讨了配电网故障自动查找并隔离的方法。
与其说,是他们在守护曾门的家风,不如说,是这个醇厚家风在守护着他们。
何为新菜?有人说不同寻常的菜即为新菜,也有人说,能区别于老菜便可称之为新莱。而在我们看来,只要是新菜,就应当有“新”的理由——要么是原料新颖。要么是搭配巧妙,要么是烹法另类
醋椒牛板肚原料:卤牛板肚200克 烧椒80克 精盐、醋、味精、红油各适量
因此菜系由满汉全席中的"桂花蜜枣"改良而来,故取名"宫廷蜜枣".原料:大枣36颗腰果36粒银杏24粒糯米粉100克精盐、白糖、白兰地、干淀粉、湿淀粉、糖桂花卤、芝麻油各适量精炼
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计算,7月13日是今年入伏的第一天。三伏炎炎知了叫,清风不见热来潮。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如约而至。  炎热的天气,让武汉市一政府部门调整机关夏季作息时间,公务员工作时间从6个半小时减到6小时。消息一经披露,立即成为最具热度的新闻事件,引来无数人围观与评论。  环球同此凉热。受酷暑所累的,并不止公务员一个群体。那些户外工作者以及普通农民工,在炎炎夏日里挥汗如雨,他们的高温补贴是
最近,埃及卢克索神庙遭中国游客刻“到此一游”,将“中国式不文明”推上风口浪尖,“中国式不文明”饱受诟病,引发争议。在我们身边,随地吐痰、攀爬景区设施拍照、躺在草坪上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