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98:中国金融体制的变迁与金融调控手段的转换

来源 :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20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向市场经济体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商业银行20年的改革可以概括为从体制内机构分设向放权让利转变,从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合一向完全分离转变,从体制内改革向体制外增量改革转变,从注重组织体系创新为主向制度创新为主转变;金融调控实现了从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是非实体论的,其批判"一词反映了这一思想的过程论色彩,当法兰克福学派从事社会批判时,有意忽略了批判对象的实体性,突出其精神形态的性质和逆动"过程,着重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批判;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批判主要包括广义的文化批判———揭示资本主义技术合理性中的虚假意识"、狭义的文化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单向度性,以及哲学批判———批判资本主义思维方式的肯定性;社会批判理论不是以构建社会乌托邦为其理论终点,而是在乌托邦的名义下倡导艺术复兴
本文认为,私营企业主是个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而逐步提高,与社会其他阶层的合作和冲突也日趋明显;私营企业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还处于形成期,即属于鼓励发展"期,还是一个阶层,至少目前还不能成为一个新的阶级;私营企业主同劳动各阶层一样,在政治上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经济上,我们要支持有利可图",限制唯利是图",对丑恶的剥削现象,不但要从道德上加以谴责,而且要诉诸法律;各级政府对私营经济的肯定态度、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加速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以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增
本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取得了全面高速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跨世纪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不断优化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不断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增强效益为中心,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以城镇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政策措施方面,应制定和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经济的新特点、新要求的政策措施,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基本要求(供普通高校本科使用,征求意见稿)教学目标本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基本观点、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学习与掌握邓小平理论关于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基本要求(供普通高校本科使用,征求意见稿)[编者按]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在总结近年来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新调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本、专科课程为: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
本文认为:当代西方新中间阶层理论主要包括以非生产性劳动和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元因素作为划分阶级标准的新小资产阶级"论,以是否具有与传统的工人阶级不同的特有的劳动条件作为分析标准的新工人阶级"论,以人们在生产中是否具有双重职能作为分析标准的新中间阶级"论、专业—管理阶级"论;这些理论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代西方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又反映了西方理论界阶级分析标准的新变化与局限性
19世纪70年代后外国在华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控制(续)○汪敬虞三、流通领域货币主权的变化外国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控制,还得力于一个有力的辅助手段,这就是对中国币制主权的侵犯。在五口通商以前,中国的货币制度,基本上是以铜钱为主的银、铜平行本位制度。这...
本文对90年代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进行述评,认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基本构架包括对人类社会结构的新理解、对日常生活世界三个领域的分析、对日常生活基本图式的勾勒、对日常生活的变革与重建意义的解说、对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公式的描述等内容,它旨在阐明,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使以文化转型为表现形态的人自身的现代化与社会层面的现代化同步展开;学术界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研讨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批判与人文精神的重建、日常与非日常、日常生活批判与知性启蒙、文学与日常生活批判等关系问题上,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初创和奠基的性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形成与完善○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副教授陈述一比较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伴随着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已经开始考虑中国国情这一基本问题,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应看到底子薄和人...
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经济领域的国际协调成为处理当今世界经济主要矛盾和突发性危机的有力工具,对金融危机的干预尤为引人注目;始于1997年7月的东亚金融风暴波及全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带头遏制危机蔓延,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救援行动,起到了稳定局势、恢复信心等积极作用;但它所附加的要求受援国家开放金融市场的条件也给东亚国家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挑战,这是发展中国家适应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东亚受援国家只要处理好同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的国际协调的关系,就能够在本地区积极因素的带动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