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眉攒万国愁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9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受家庭环境和儒学思想的影响,杜甫7岁学诗,15岁就已扬名,20岁起漫游吴越、齐鲁等地,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35岁时杜甫到长安应试落选,困守长安十年,经过多次奔走献赋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唐王朝临时政府所在地,不幸被叛军俘获,冒险逃脱之后终于得见天子,受任为左拾遗、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成为杜工部,杜甫因言事触怒唐肃宗而被贬,晚年漂泊在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公元770年病死在一只小船上,杜甫一生善为诗歌,与李白齐名,他的性格与李白大不相同,李白像狂放不羁的骏马,杜甫则像忍辱负重的黄牛,杜甫的全部诗作,不仅反映自己一生的遭际,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写照,因此杜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后代推崇为“诗圣”。
  人生:伟大的痛苦
  诗人杜甫拥有伟大的灵魂,他与人民和国家总是息息相关。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就是我们存在的前提。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诗歌,还能感受到他的伟大的痛苦。这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感受什么是“痛苦”也是一种启迪。
  杜甫的一生,是客居他乡的日子多,安定的日子少。我到各地去参观一些历史名人的遗迹时,非常注意观察历史名人的雕像。在唐代诗人中雕得好的,一个是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的李白雕像,还有一个就是河南巩县杜甫陵园的杜甫雕像。江油的那尊李白雕像,雕的是李白青年时代将要走出四川的那种意气风发的形象。他佩着一把剑,昂首阔步,非常像我们想象中的李白。而巩县的杜甫雕像,也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垂暮老人。他愁眉苦脸地充满怜悯地俯视着满目疮痍的大地。那是一尊使人看了以后心情很沉重的雕像。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以高度浓缩的手法写出了漂泊一生的痛苦,他在身患重病,满头白发,已经是行将就木时,还得漂泊他乡,而更让他痛苦和担心的是,国家到现在还是动荡不安。
  这正是伟大诗人的伟大痛苦,他并不仅仅为自己的痛苦而痛苦,他的心中时刻挂念着国家和人民,南宋理学家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极为严格,有时甚至苛刻,但朱熹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五位伟大的人物,第一是汉代的诸葛亮,然后是唐代的杜甫、颜真卿、韩愈,最后是北宋的范仲淹。“五君子”中除了杜甫以外的四位人物,他们的一生都有很多建树,唯独杜甫算不上一个政治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也得到了朱熹的高度赞扬?朱熹说得很清楚,关键在于他们五个人有共同特点,他们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们在道德上、人格上都有伟大的建树。
  事业:“遇”与“不遇”的祸与福
  杜甫视自己为诸葛亮五百年后的知音,因为他们都有一片耿耿忠心,有想为国效劳的雄心壮志,但风云际遇,人生变幻,一个人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今天很多人都会有的同感。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请记住:知音虽然难觅,命运自有安排。今天的失意也许就是明天的得意,今天的失败也许就是明天的成功。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对此杜甫是身体力行的。他不但在早年身处长安时怀有儒家的政治理想,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漂泊西南时仍对之念念不忘。
  为了进入仕途,实现“致君尧舜”的理想,他在公元746年到了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在那里待了整十个年头,长安十年,是他失意的十年,也是他的世界观发生显著变化、在诗歌创作上逐渐走上一条坚实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十年。
  投奔肃宗后被任命为左拾遗,做了侍从皇帝的谏官,似乎可以“致君尧舜”了,然而,为时不久就由营救被罢相的房琯,批评肃宗措置失宜,而触怒肃宗,几乎问罪,被放还鄜州探亲。既已不为肃宗所喜,所以他在随朝廷回到长安后只几个月,便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岁末,他由华州回洛阳理事,不久遇上相州会战九节度使兵溃败,安史叛军再度猖獗,洛阳一带面临再度失陷的危机,他又在沿途兵荒马乱、气氛紧张的情况下,匆匆折回华州任所。在战争爆发后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杜甫多次奔走于战事激烈的两京地区,广泛目睹了战争的大量杀伤和对城乡的严重破坏,自身饱受忧患,也亲自体察到了广大人民所遭受的惨重苦难。战乱推动着杜甫接近了人民,人民的苦难有力地影响着杜甫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创作更加具有了难能可贵的人民性的素质。
  诗人杜甫,一生空抱“致君尧舜”的理想,却始终没有如愿以偿。就个人的身世说,他是非常不幸的。然而,他这饱经患难的一生,与那个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在安史之乱中蒙难受苦,缩小了他与遭受同一祸患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他始终执着地关注着时政、战局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无论是忧伤,还是欢乐,都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这正是促使他创作出那么多优秀诗篇,从而成为垂名后世的伟大诗人的重要契机。历史本身充满着辩证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杜甫这不幸的一生反倒变成了幸事,艰难玉成了我们的诗人。
  爱情:家,永远的避风港
  幸福是一种感觉,不是用物质可以衡量和取代的。古语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如果少年的夫妻就不好好珍惜,就没有老来伴的幸福了。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宽容。我们都会有老的一天,孩子有他们的工作、事业,不可能时时刻刻陪伴我们,那时我们就要像杜甫与他的妻子一样“画纸为棋局”,相伴相随,自得其乐,这就是幸福。
  杜甫的妻子姓杨,是一个很贤惠的女子,无论杜甫如何地落魄,生活如何地艰难,甚至孩子因为没有东西吃而饿死,她都没有埋怨过在外面奔波的杜甫。而杜甫也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丈夫和父亲,他时刻都牵挂着家人。一直到他晚年居住在蜀地时写的《江村》有这样两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可见他与妻子的深厚感情——两人时常以下棋为消遣,度过了漫长客居他乡的艰辛岁月。他也很爱孩子,他的诗中经常提到他的儿子宗文和宗武,也提到他的女儿。在《春望》中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是对家人牵挂的体现。
  许多人以为英雄就没有儿女情长,其实这是错误的看法。杜甫与他的妻子虽没有经过今天人们的自由恋爱,但他们却能白头到老,能够在动荡的年月始终矢志不渝地想着对方,能够真诚地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到家庭上,让家庭成为永远的避风港,让爱情成为治疗心灵创伤的最好良药。   杜甫一生中始终与家人同甘共苦,他对妻子、儿女的爱是他的仁爱之心的起点。当他在沦陷的长安独自望月时,首先想到的是远在鄜州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女。当他在同谷的深山里挖掘黄独时,思绪的次序是由自身及于妻子,再及于弟兄、姐妹,最后念及国事。这种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的情感延伸是内心思绪的真实流动,它不需要任何的矫情与强制,只有出于真诚的情感才可能达到深挚的程度,只有合于人类天性的道德追求才可能普适于大众,杜甫以他一生的行为证实了这一点,且以他的壮丽诗篇倡导了这一点。
  忧时:艰难打拼,不失仁与爱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这是一首歌曲里名句,杜甫当年以他独有的方式去实践了,今天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广博的爱心。
  杜甫是以忧国忧民的形象而载入史册的。“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这些诗句说明后人正是如此认识杜甫的,这是杜甫的最大性格特征。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并非仅止于此,他对整个人类都怀有关爱之情。
  在盛唐,诗人们对唐帝国的开边战争一般是持赞成态度的,即使高适、储光羲等人也未能免俗。天宝年间对南诏的战争,高适的《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的《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等诗都持颂扬态度,唯独杜甫写了《兵车行》以揭露其对人民和平静生活的严重破坏。他在《前出塞》之六中更明确地指出:“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他对其他民族的人民同样怀有一颗爱心,所以对当时的开边战争独持异议。
  杜甫对世间的其它生命也同样持有仁爱之心,他有句云:“白鱼困密网,黄鸟喧佳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恻隐之心”本是孟子对人类善良本性的阐述,但是其原意只把人类当作侧隐的对象,而杜甫却将这种善良的本性施及一切生命。
  杜诗中诸如“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秋野》)、“君不见朝来割素鳍,咫尺波涛永相失”(《观打鱼歌》)、“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题桃椰》、“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寄题江外草堂》)等诗句,都表现出对一切动植物的关爱。我们不难注意到,杜甫最喜用充满爱抚的笔触描写弱小的细微之物,这些诗如《病橘》《枯棕》等一般都认为其中别有寓意,也即它们都是用来象征苦难的人民的。
  如果说宋儒关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的命题是出于理论的演绎,那么杜甫却是以他的行为倡导着同样的精神。这种把仁爱之心施及于天地间万物的精神,乃是中华民族伟大胸怀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而杜甫对这种民族精神的铸造无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智慧的享受有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博闻强记性的智慧;第二个层次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智慧;第三个层次是了悟和选择的智慧;第四个层次是一种多向思维和重组的智慧;第五个层次是最高级智慧的享受,就是创造,就是创新,就是创意。  智慧是什么呢?就是通过思想之后,把复杂的东西弄得越来越清晰了,弄得越来越明白了,把混乱的东西整理出头绪来了,过去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你现在知道了,你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这种智
期刊
在西方所谓的“世界末日”之年,杜甫被人在网上“恶搞”了,这个生前漂泊流浪了一生的诗人据说被人“搞得很忙”。因为网络走红了,我们记起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  在这个商品经济横行和娱乐至死的时代,诗歌的命运是孤寂的,只有诗人被恶搞,或发生诗歌丑闻事件的时候,诗歌才被大众关注。甚至现代人还嫌不足,要拉古代的伟大诗人来开涮,让诗歌斯文扫地、风雅沦丧。  对诗歌而言,这无疑是历史长河上最严峻的时刻。 
期刊
孔颜之间英雄相惜,心有灵犀,在精神上甚至是互为其师的。有如此优秀的弟子,为师者更能在教学中得到快乐。  颜回可能是孔门弟子中最为著名的一个。说其著名,第一是因为他的刻苦勤奋和穷而弥坚,第二是因为他对师说的透彻理解和不懈坚持,第三是因为他对孔门为学精神和人格理想的完美建构。颜回的为道精神融入孔门思想中而构成了“孔颜之乐”,并影响着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  ◎孔颜之学与孔颜之乐  由于颜回在孔门弟子中的
期刊
2012年3月,微博上流行一组图“杜甫的一天”,高中必修语文课本中的杜甫图像被恶搞。正在仰天沉思杜甫被加了几笔涂鸦,杜甫插图被高中生们涂鸦成各种形象:端着狙击枪凝视远方的冷杜甫;开着坦克向前冲的疯杜甫;戴着墨镜骑电动车出门的酷杜甫;骑着自行车去买菜的宅杜甫;吃上洋快餐的、跟美女翩翩起舞的、穿着运动服打篮球的、坐在桌前切西瓜的、变身成恶魔、玩转千元安卓机的各色杜甫。用网友的话说,“子美(杜甫字)真是
期刊
编者按:2010年,本刊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刊发了《生命的密码——郝万山解读“黄帝内经”》。郝万山教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与读者分享了《黄帝内经》所蕴涵的生命智慧和养生哲学,为读者揭开了《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探讨中医养生的奥秘与真谛。  秋风乍起,催寒添衣,肺燥肝弱面易白,又是养生关注时。本刊再次采访了郝万山教授,依据其多年对《黄帝内经》的潜心研究和几十年的临床经验,郝教授为我们带来了
期刊
如果说李白是降落凡尘的谪仙人,始终有飘飘欲飞的俊逸风采,让后人钦慕不已;那么杜甫则是时代造就的真圣人,心怀天下黎民,沉重的步履踏响历史的诗弦,留下久久的回音。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欣赏着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清新画面,感叹着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品味着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肺腑之言……  也曾豪迈奔放  杜甫7岁才华初露,15岁便诗名远扬。唐玄宗
期刊
念念这两个字:仲秋,声调平缓,清爽和谐,唇齿间像是含了一枚薄荷,怡神醒脑,不禁脸上也溢满了平静的笑容。除了仲秋,还有哪一个节日的月亮,能得到古往今来人们最隆重的礼赞呢?这个清朗不俗的节日,如一位飘逸的仙子,扬起丝绸般溜滑的水袖,在清秋的河岸,翩翩起舞。  ◎秋澄万景清——心境澄明  当暑气消退,秋意一点点沁入天地之间,直到把人的心也染得秋意浓浓,天空更加高远爽净。仲秋之夜,因为月的清辉,更是独得一
期刊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已成公论。然而在最早确立杜甫在诗国中的典范地位的宋人看来,这个评价却是并不充分的。因为宋人虽然对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非凡造诣有深切的理解,但他们更为重视的却是杜甫的人格意义。  一位诗人,却被后世的大诗人认为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诗人。一位穷愁终生、功名不显的漂泊者,却被后世评骘人物极为苛严的理学家认为足以与那些道德高尚、功业彪炳的名臣同样光耀史册。这说明在宋人的眼光中,杜
期刊
十年,约是杜甫一生六分之一的长度。自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始,杜甫在长安忍饥受冻、断断续续做着小小的官,直到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渔阳鼙鼓响起,帝都震动,杜甫才草草离开了长安奔赴奉先避难。长安几乎是杜甫宇宙意识的中心,杜甫的心一直紧紧系在这个中心上。潼关失守后,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心念帝恩,又独自去投肃宗,一路驰袭,难以预料何时复回帝京长安,可以想见杜甫当时心中的无奈和痛楚,十
期刊
《浮生六记》清代文人沈复所作,原本为手写稿,清末时被人于旧书摊上无意中觅得,方有幸流传后世。六记现今仅存四记。《闺房记乐》记叙作者和妻子的家居生活;《闲情记趣》描写生活中的种种闲情逸趣;《浪游记快》是作者畅游名山大川后的笔记;《坎坷记愁》则是作者坎坷人生、悲欢离合的真实写照。另有《中山记历》《养生记逍》据说是后人伪作。  就是这么一本“残书”,不过几万字而已,然而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文字恬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