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dbjq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八世纪的诗人杜甫,作为中国的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雨果及波德莱尔,被介绍给西方。为何一位诗人会被比作如此众多、各不相似的诗人?质而言之,杜甫不能被视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位。杜甫是独一无二的。
  在成千上万的中国诗人当中,杜甫是独一无二的。他是唯一一位随着时间流逝而名声与日俱增的诗人。在杜甫的时代,他并非广为人知,但当他去世四十年之后,诗人们开始意识到杜甫是最伟大的诗歌艺术大师之一,而一些诗人则毫不犹豫地认为他是最出色的一位。杜甫去世三个世纪之后,学者们真挚地搜集、编纂和注释他的诗作。在杜甫诗作的光照之下,他们开始研究其平生事件,从而将杜甫的诗作置于其生平与时代之中去理解。对杜甫诗歌的迷恋,引发了对杜甫个人的尊崇,而对杜甫生平细节越来越多的了解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其诗歌的尊崇。
  若干世纪以来,对杜甫生平以及杜诗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渐增长的过程。这一发现的过程远远没有结束。直到公元813年,第一次介绍诗人生平的文字才问世。它遗漏了其生平的许多重要事实,比如生卒年,经过好几百年的研究才最终定为712年和770年。第一次尝试编纂杜诗全集已经迟至1039年。最终编成的20卷文集包含了1405首诗歌和32篇文章。
  亚瑟·威利在他的《中国诗歌译集》序言中无不钦羡地指出,他发现当西方诗人还在全神贯注地沉溺于爱情之际,爱情作为主题的重要性在中国诗歌中已经逊色于友谊了。我想补充一点,中西诗歌最显著的不同,是中国诗歌普遍的简短。中国诗人仅仅提笔写下迷狂和灵感的最高体验。戏剧能够繁复,故事可以细腻。而在诗人看来,这些细节应该尽可能留给读者去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
  我们遇到的杜甫是这样的一位诗人,他乐于用最精简的辞句去讲述最丰富的事物。但在我们欣赏其信息的逻辑完整性之前,我们常常不得不在字里行间去想象一个背景,去补充遗失的线索。杜甫的绝大多数诗篇都有着社会背景。他们包含了重大的社会信息。杜甫生平的雄心是要通过施展政治才能以效力国家。即使是在他人生的最后三年中,当不断增加的疾病使得他确知所有任职朝廷的希望都付诸泡影时,他写给朋友的诗篇还总是激励他们要作良吏忠臣。他对于自己的诗才极其自信,也为自己的诗作感到骄傲。但是对他而言,诗歌仅仅是一种个人天职,而非社会职业。作为一名职业诗人远非杜甫的理想。
  杜甫以诗为简寄给朋友。他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悲欢。一个人欢乐时,他会歌唱;杜甫在这种场合会唱出自己的歌声,有时我们几乎可以感受到他伴随歌声的手舞足蹈。一个人极度悲伤时,他会哭泣;杜甫含着泪水写下诗篇,我们常常感到他的诗行间涕泗涟涟。因为他想要做一名政治家,须臾不忘国家和人民,他的焦虑和渴求就总是和朝廷的兴衰成败、和人民的幸福与灾难、和战争与和平联系在一起。因为他的观察如此敏锐,描写如此鲜明,他的诗歌被公认为研究他所处时代历史的不可或缺的篇章。可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一个当时全世界最为辉煌的帝国,它享受过长期的宁静,拥有繁荣灿烂的文化,却忽然被抛入了最深、最混乱的漩涡,造成这一切的是政治阴谋、腐败和战争。
  一位十世纪的作家写道,因为杜甫的诗歌如此全面和准确地反映了他所在的时代,当时人已经称他为“诗史”。杜甫的一些朋友给他的诗篇中并没有关于诗史的暗示。杜甫的同时代人并不需要通过他的诗歌去了解他们时代的风俗和事件。然而,在半个世纪之后,在诗人的诗歌声名上升到顶峰之后,新一代人开始好奇他们的祖父辈所处的那个令人震惊的时代之后,杜诗中蕴含的历史意义才得到了广泛地承认。
其他文献
念念这两个字:仲秋,声调平缓,清爽和谐,唇齿间像是含了一枚薄荷,怡神醒脑,不禁脸上也溢满了平静的笑容。除了仲秋,还有哪一个节日的月亮,能得到古往今来人们最隆重的礼赞呢?这个清朗不俗的节日,如一位飘逸的仙子,扬起丝绸般溜滑的水袖,在清秋的河岸,翩翩起舞。  ◎秋澄万景清——心境澄明  当暑气消退,秋意一点点沁入天地之间,直到把人的心也染得秋意浓浓,天空更加高远爽净。仲秋之夜,因为月的清辉,更是独得一
期刊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已成公论。然而在最早确立杜甫在诗国中的典范地位的宋人看来,这个评价却是并不充分的。因为宋人虽然对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非凡造诣有深切的理解,但他们更为重视的却是杜甫的人格意义。  一位诗人,却被后世的大诗人认为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诗人。一位穷愁终生、功名不显的漂泊者,却被后世评骘人物极为苛严的理学家认为足以与那些道德高尚、功业彪炳的名臣同样光耀史册。这说明在宋人的眼光中,杜
期刊
十年,约是杜甫一生六分之一的长度。自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始,杜甫在长安忍饥受冻、断断续续做着小小的官,直到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渔阳鼙鼓响起,帝都震动,杜甫才草草离开了长安奔赴奉先避难。长安几乎是杜甫宇宙意识的中心,杜甫的心一直紧紧系在这个中心上。潼关失守后,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心念帝恩,又独自去投肃宗,一路驰袭,难以预料何时复回帝京长安,可以想见杜甫当时心中的无奈和痛楚,十
期刊
《浮生六记》清代文人沈复所作,原本为手写稿,清末时被人于旧书摊上无意中觅得,方有幸流传后世。六记现今仅存四记。《闺房记乐》记叙作者和妻子的家居生活;《闲情记趣》描写生活中的种种闲情逸趣;《浪游记快》是作者畅游名山大川后的笔记;《坎坷记愁》则是作者坎坷人生、悲欢离合的真实写照。另有《中山记历》《养生记逍》据说是后人伪作。  就是这么一本“残书”,不过几万字而已,然而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文字恬淡
期刊
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受家庭环境和儒学思想的影响,杜甫7岁学诗,15岁就已扬名,20岁起漫游吴越、齐鲁等地,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35岁时杜甫到长安应试落选,困守长安十年,经过多次奔走献赋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唐王朝临时政府所在地,不幸被叛军俘获,冒险逃脱之后终于得见天子,受任为左拾遗、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成为
期刊
我们这些素爱舞文弄墨的人,却也是红尘俗客,日日忙碌于柴米油盐的琐碎凡庸,每每陷溺于七情六欲的繁复无常,恰如宋朝的大诗人梅尧臣在《游隐静山》一诗中所感慨的,“心存名山久,积岁未及游”,终是冷落了眼前的景,忽略了身边的美——  “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此诗名曰《隐静寺》,是诗仙李白在游览五华山隐静寺后发出的由衷赞叹。此寺位于安
期刊
鲲鹏、蜩与学鸠、北冥与南冥、九万里之上的苍穹,作为 《逍遥游》的开端,实质上是庄子给我们提供的一个远景镜头。通过这个远景空间,庄子意在引导人们从更大的宇宙时空观照人的自由,尽管人的自由只能在人间发现,人的不同存在方式彰显的是不同的逍遥层次。  《逍遥游》展示了四种逍遥之境。最低层次的逍遥是指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的逍遥仅仅局限在一官、一乡、一君、一国之内,较多地依赖外部
期刊
燃香是为了敬佛。佛在哪里?佛在自己心里。真正的佛,乃是觉悟本身。明心见性,求得正知正觉,才是见佛。  为何燃香要燃三支?那是为了烧去心中的毒。一是贪。贪是欲念,是对于外在事物的渴求和占有。二是嗔。嗔是愤怒和仇恨,是不满、埋怨、忌妒和牢骚。三是痴。痴就是无明,是无知,是愚蠢。当人的心灵充满这三毒时,人的自性就隐而不见了。  人人皆有如来之清静本性,但它却又常被遮蔽,就像乌云遮住了阳光。“世人性本清静
期刊
鲁迅先生谈论汉画像砖、画像石艺术时以“深沉雄大”作评语。深沉一般来形容风格或画法写实而有古意,线条夸张而不轻薄;雄大或指气势,深可入渊,上与天合,人与物,气息相应,很能体现先秦哲学思想。  画像砖与画像石都是汉代墓室和祠堂里的主要建筑构件,因此能够以实物形式保留下来。汉画像是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的平面作品,如今我们常见的大都是实物作品的拓片。1972年在四川大邑县出土的《弋射收获图》是东汉时代
期刊
它在心里绕了一个美丽的圆弧,从地上开始,就准备与自然连为一体地向上生长……  曲线美渐渐成了一种思维方法,定型为一种记忆。木头本已极近自然,生性平和,但放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再次被加工,或以火揉和,或以刨刨圆,或以漆,或以举折等工艺,使得取用于自然的木头,要高于自然。住在这种建筑里的人,就这样被木头缓慢地改变着。他们的性格,就好像粘贴在木头房子及其相应的用具之上,随着木头的年轮,一环一环地滚过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