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伦理学中义务与目的之贯通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nihao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伦理学兼具义务论与目的论要素,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在他那里发现两种贯连义务之形式与质料性目的的方式.康德的至善理论代表了一种从目的到义务的路径,但如此自由与自然、义务与目的并未在人的意志中被内在地贯连.与此不同,康德后期的义务性目的说,即同时是义务的目的的学说开启了一种从义务到目的的路径,义务与目的得以在作为有限存在者的人的意志之内相贯通.本文也力图显明,从康德后期的伦理学看,至善只是希望的对象,而构成终极目的的是人性的完善.康德的伦理学之所以同时是义务论与目的论的,是因为它是一种在尊重人性法权限制的基础上以完善人性为目的的学说.本文认为,康德伦理学本身实则提供了一种缓解目的论与义务论伦理学之间互为对峙的有效路径.
其他文献
海昏竹书《易占》六十甲子配卦,以地支相同的诸卦为一组,从组成每组诸卦的上下经卦看,每组卦有主卦和相交之卦.其主卦之次序为乾(戌)、兑(亥)、艮(丑)、离(寅)、坎(辰)、巽(巳)、震(未)、坤(申).按顺序两两一类,分别与其前之三卦相交,即乾、兑皆与坤、震、巽相交,艮、离皆与兑、乾、坤相交,坎、巽皆与离、艮、兑相交,震、坤皆与巽、坎、离相交.而子、午、卯、酉四组则主其前两支主卦之相交.每组诸卦,以两象易为主要卦象关系,又含有旁通、反对等象数义例.此即为《易占》六十甲子配卦的基本规则.但此规则不能形成所有重
"圆教"本是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佛学概念,融合了汉字"圆"的意象和佛学判教理论,是中国佛学建立自身义理体系和实现中国化的重要标志.近代以来的中国学者在比较中西哲学思想的过程中,经常借助来自佛学的理论资源.马一浮、唐君毅和牟宗三等现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不约而同地将"圆教"纳入各自义理系统,以"圆满""圆融""圆盈"为标准判断哲学体系的完满性,重新诠释了"圆教",进而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这种多元标准和义理结构下的"殊途",及其背后具有普遍意义的"同归",凸显了现当代新儒学在"西学东渐"变局下创造性转
翻译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本文以明末清初"克己"概念的跨文化诠释为对象,从比较哲学角度分析哲学翻译中的思想交会的三个层次:语义对应、概念挪用和思想创造.分析表明,以"(人)性"为中心的儒家修身工夫和以"灵魂"为中心的基督宗教实践在观念和技术上有共同点,但两者间的界限并不因此消失.跨文化交流中的由浅入深次第以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交流的结果影响重大.传统之下和传统之间的"人",而不是概念,才是跨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中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因素.
理解朱子"诚意"说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诚意本位工夫"和"真知必能行"的关系.诚意的本位工夫是好善恶恶时能实用其力.而真知正是要为此过程提供道德动力,使诚意工夫的展开具有自然性和自发性.同时,道德动力的来源不能只归于行动主体的深切体认,而是根源于天理的生生不已.在天理的统摄下,诚意本位工夫中的实用其力和道德意识的自然而发具有了同一性.因此,朱子的"诚意"说贯通了"知-天理-诚意"这一过程,这和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既有相似又有区别.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3.1-3中提出的运动定义向来是哲学史研究的重点.本文关注的是:在运动定义的讨论中两次出现的一个看似无关的议题,即推动者在何种意义上也被其对象所反向推动.本文从因果性角度出发,论证这一议题对于亚氏运动定义的核心意义:在亚氏看来,运动作为推动者和受动者双方因果关系的实现,仅仅出现在受动者之中,而推动者自身的现实性并非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氏的运动定义针对的是既往哲人对于推动者和受动者双方因果关系以及推动者本质的理解,而所谓"离题"文本所关注的,正是如何正确理解推动者和受动者之间的因
"德治"倡导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法治"则肯定法律的至高权威,二者分别被看作儒家和法家治国思想的标志.而齐法家的代表作《管子》则既主张法治,也推崇道德教化,在礼义廉耻的教化之中融入了法治的因素,实现了德教与法治的结合.《管子》认为道德与法具有一致性,通过道德教化养成良好的风俗,民众就会守法听令,刑罚就可以减少使用;重视君主的道德品格在化民中的作用,认为君主以法约束自身并严格执法,可以引导民众敬畏并遵从法律.《管子》从人的本性出发,认为君主首先应通过利民、爱民满足民众的欲求,进而推行道德教化,再施以
在《普罗泰戈拉》里,苏格拉底否认存在不自制,由此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不自制问题的讨论.一些学者从当下快乐所产生的诱惑角度,反驳苏格拉底对不自制的否认.但这些反驳忽略了《普罗泰戈拉》中所隐含的快乐主义的二阶结构.根据这种二阶结构,在快乐主义的第一阶段,受现象力量影响的行动者,在对当下和未来的快乐和痛苦进行大小估值时,就已经考虑了当下快乐所产生的诱惑;而有快乐测量技艺的行动者,则在两个阶段都不受当下快乐之诱惑的影响.因此学者们的这些反驳不能成立.本文对快乐主义的二阶结构分析也同时表明,那种认为苏格拉底是理智主义的
树高千尺总有根,江河万里总有源.1847年6月2日,共产主义者同盟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它的诞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问世,这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献.它的发表标志着为人类求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薪火相传,后有来者.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风雨兼程,勇往直前,走过百年路.
期刊
伦理道德研究期待从“伦理学”向“伦理”的回归,这种回归是一种“伦理理论”到“伦理生活”的实践哲学复兴.面向“伦理生活”的实践哲学应当厘清德性生活、实践智慧与伦理实体等伦理概念.德性生活是实践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当代伦理道德实践就是从古典伦理学的“德福一致”至善追求,经过现代道德哲学的“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科学理性,回归到生活世界的“德性生活”.实践智慧是实践哲学的实践论形态,主要包括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道德的心理形态、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实践理性的科学形态与以人的德性为基础的伦理精神的精神形态.伦理实体是实践
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部分》中提出了一种"多重原因论".对于某些动物的身体部分和特征而言,存在多个在因果优先性上不相互关联的原因.本文认为,这种多重原因论可以通过两种模型来理解:合取模型和析取模型.进而本文主张,多重原因论不符合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等著作中强调的本质主义理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没有预设本质主义,而是根据生物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符合本质主义的基本框架.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探究体现出一种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