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回到“伦理”的实践哲学概念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8493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理道德研究期待从“伦理学”向“伦理”的回归,这种回归是一种“伦理理论”到“伦理生活”的实践哲学复兴.面向“伦理生活”的实践哲学应当厘清德性生活、实践智慧与伦理实体等伦理概念.德性生活是实践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当代伦理道德实践就是从古典伦理学的“德福一致”至善追求,经过现代道德哲学的“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科学理性,回归到生活世界的“德性生活”.实践智慧是实践哲学的实践论形态,主要包括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道德的心理形态、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实践理性的科学形态与以人的德性为基础的伦理精神的精神形态.伦理实体是实践哲学的现实理念,是“伦理共体”的“伦理生活”,从“实体下的个体”的古典伦理学演绎的伦理实体,经过“主体间性”的现代道德哲学公共规范,走向“具体个体的实体”的开放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其他文献
"圆教"本是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佛学概念,融合了汉字"圆"的意象和佛学判教理论,是中国佛学建立自身义理体系和实现中国化的重要标志.近代以来的中国学者在比较中西哲学思想的过程中,经常借助来自佛学的理论资源.马一浮、唐君毅和牟宗三等现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不约而同地将"圆教"纳入各自义理系统,以"圆满""圆融""圆盈"为标准判断哲学体系的完满性,重新诠释了"圆教",进而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这种多元标准和义理结构下的"殊途",及其背后具有普遍意义的"同归",凸显了现当代新儒学在"西学东渐"变局下创造性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