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珍文学书写的特色及对西藏文学发展的启示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x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2日,西藏自治区作协主办的藏族女作家央珍作品研讨会在拉萨举办。与会人员高度评价央珍的文学贡献,从央珍作品的题材、意义、特色等方面解读央珍创作的文学价值。站在文学史的角度、长距离地来看,我们能逐渐发现诸如央珍这样低调的作家的价值及其启示意义。众所周知,央珍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前期主要是以小说创作为主,后期主要是断断续续的回忆和缅怀式的散文写作。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何以作品并不多的央珍在沉寂了近二十年后,又被人们重新发掘?央珍的创作对于西藏文学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西藏文学的发展趋向及其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中的繁荣之路。
  央珍大学毕业后回到西藏工作,恰逢西藏的魔幻现实主义风生水起之时。年轻的央珍热情地阅读此类作品,同时,也陷入了迷惑之中,因为她发现西藏的魔幻现实主义书写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西藏的魅惑化,魔幻作家们尽管以现实为基点,穿插着西藏的神话、寓言、传奇等文化因素,但所表现的西藏皆是个人想象的西藏,西藏成为每个魔幻作家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了。对此种表达方式,央珍在惊讶于魔幻作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开始了她的西藏形象塑造的反思之旅。西藏,确切地说拉萨,是央珍最熟悉的地方,她从小生活在拉萨,拉萨是央珍的情感之源、体验之根、记忆之本,即便是在北京大学读书四年,央珍也一直未曾断绝与西藏生活的联系,据央珍生前好友琼达介绍,在北京读书期间,央珍在节假日喜欢到中央民族学院去找朋友玩耍,以感受和重温民族生活的丰富和朴素,可见,央珍始终未曾脱离她的文化基底。在北京读书期间,央珍的藏族、西藏身份,经常引起人们的关注,让人们生发出一些关于西藏的稀奇古怪的问题,这也可能引发了央珍重新思考西藏面相、藏族面貌塑造的问题。大概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文化感受以应对流行的魔幻书写,央珍创作了有关女性幸福追求的卐系列作品,在现实的土壤中彰显西藏女性的生存情态,为人们展现出一个真实的西藏生活画面、真实的西藏民众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藏民族隐微而又纡徐的心理世界,开始撕裂开魔幻所营造的有关西藏神秘、神奇的面纱,还原西藏真实的一面。
  在创作了几篇中短篇小说之后,央珍已不满足于从自我的现实体验来寻求题材,她进入到历史的长河中,挖掘藏族女性的成长历程,于是,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民族生活和历史嬗变结合了、人们生活的现实境遇与民族历史文化交融了,在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中,央珍为西藏文学贡献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來看待西藏历史文化的嬗变,从民族文化的过去来看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对当代女性生活的巨大影响,这就开始突破了西藏革命现实主义的书写样式,让人们看到全新的着眼于普通民众基本生活状态的文学西藏。立足现实,关注过去,瞩目将来,就成为央珍写作的重要特点,也是央珍成功的关键。正如央珍所言,她关注的是“共同的人类”,她立足民族生活又超越了民族的狭隘而塑造出全新的文学西藏样貌。其实,魔幻现实主义书写同样在形塑西藏当代文学全新的样貌,只不过是以激进、先锋的姿态,与央珍的平实、朴素构成对照。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多种原因,众多的西藏作家先后离开西藏,奔赴内地。西藏的作家队伍建设一度出现停滞,但随之而来的是,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藏族作家登上文坛,参与西藏文学的建设。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与央珍的经历相似,熟悉西藏当下的日常生活,既为民族文化的灿烂而感到自豪,同时也意识到民族文化中存在着不适应于当代社会生活发展需求的因子,于是,通过文学作品,这批作家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对生活持积极热情参与的态度,故此,他们的写作为西藏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央珍所探索的民族文学的发展路径。其中,格央的女性系列作品,大都采自民间生活,展现生活中深受传统文化习俗影响的西藏女性的生活处境,以及她们的隐忍、麻木与作者深切的悲痛;加央西热立足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对赴藏北驮盐团队的跟踪式采访,展现出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的传统生产方式的黯然退场;平措扎西感受到的是世俗西藏的魅力,营构的是西藏风土习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影响,以及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作用。及至新世纪,藏族作家次仁罗布逐渐成长起来,为我们呈现出拉萨城的文化面相,拉萨人的生活世相,《放生羊》不就是如今仍漫步在拉萨街头的老人们的形象的代言吗?《八廓街》系列不就是对曾经的拉萨的记忆吗?到了《九眼石》,次仁罗布开始把目光投向内地,展现消费语境下文化的冲突与融通,并表现出传统文化的救赎价值,在更大的空间中彰显央珍所谓的“共同的人类”属性。
  概而言之,央珍及其同时期的藏族作家们不再单一地关注政治启蒙话语的书写,不再沉湎于魔幻叙述的凭虚蹈空,而是实实在在地扎根在藏族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在现实境遇中反思、建构具有中国故事意味的全新的文学西藏的书写。他们直接投身火热的生活、关注世俗生活的点滴变化、探索隐藏在生活背后的价值,向人们展现出发展的西藏、进步的西藏、甚至是西藏的纠结和痛苦,总而言之,展现的是属于“共同的人类”相通的带有地域风情、时代特点的西藏生活。
  新时代呼唤新的文学写作气象,近年来,西藏文学继续立足西藏“在地性”的文学书写品格,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性,书写带有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西藏故事,丰富了中国故事的边地书写风范。西藏文学的现实关注度和人文关怀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有三部作品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是吉米平阶的《叶巴纪事》。这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带有作者鲜明的个人印记。2011年10月,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国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模式,展开覆盖全区的强基础惠民生活动,吉米平阶受命带队到昌都地区的叶巴村开展强基惠民工作。《叶巴纪事》主要记述的就是吉米平介驻村期间的感受、体验、认知和思考。由于置身于强基惠民的第一线,吉米平介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西藏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心理世界的波动。对于作家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吉米平阶一方面扎实地做好驻村的各项工作,通过走访调研叶巴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并发挥文联的组织优势,尽其所能地为叶巴村改善生活、生产环境,增加群众的收入,另一方面,出于作家的敏感,吉米平阶有意识地记录驻村工作期间的见闻,充实的工作让他收获满满,甚至让他意外地找到了乡土之感。驻村结束后,在某种创作激情的驱动下,吉米平介创作了《叶巴纪事》以纪念这一年来的驻村生涯。《叶巴纪事》整体叙述平实,非常接地气,充满了人间气息,而非是查阅资料、采风访谈所得的想象式的文学构造。而在选择文体时,吉米平阶毫不犹豫地择取了纪实文学的形式以追叙这一段激情难忘的岁月。这说明,西藏的作家们只要真正地深入生活,就能发现生活的生动和鲜活,就能找到属于自我的西藏题材,就能通过文学的形式为我们展现出西藏民众生活的真正面相。所谓“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正是吉米平阶精诚的生活体验才奠定了《叶巴纪事》坚实的文学基础,才使得他的叙述收放自如,才使得他所选择的故事有生活底色,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其二是青年作家央吉次仁的长篇小说《赤心梅朵》。这是一部带有自传体意味的作品。作者央吉次仁本世纪初大学毕业,经组织分配回原籍——林芝地区波密县的某一乡镇工作。《赤心梅朵》展现的就是藏族大学生在基层工作的生活景观,以桑吉为代表的大学生们对基层的认知经历了陌生、熟悉、依恋的过程,洋溢着青春激情、奉献基层的昂扬气息。这是近年来西藏小说创作中少见的文学气质。关于基层的理解,《赤心梅朵》着重勾勒桑吉、其美、央宗三位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尽管她们对工作的乡镇一无所知,尽管她们有短暂的抵触情绪,但最终她们都勇敢地走向了工作岗位。央吉次仁主要是以桑吉的眼光来审视大学生乡镇干部的生活处境。其美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谎称自己有播音才能,因而得以借调到县电视台工作,为了能够调到林芝地区,竟然抛弃与多杰之间的感情,选择一位老干部作为终身伴侣,最终,其美离开了波密县,走上了她自认为的康庄大道;央宗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人物,主要存在于人们的只言片语间,通过别人的叙述,我们得知央宗安心在偏僻的康玉乡工作,因其扎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人们的赞誉,并因此与同样献身乡镇基层建设事业的松宗乡乡长扎西情投意合,喜结连理,两个理想抱负相同的人结合在一起,这是作者对于基层工作者最美好的希冀和祝福;桑吉徘徊在江白和诺杰之间,江白代表着坚守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的形象,诺杰代表着身处城市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现代商人的形象,尽管桑吉怀恋与诺杰之间美好的青春记忆,但在现实生活中,她钦慕于江白的坚守和执着,最终选择与江白一同坚守在基层。不幸的是,江白因公殉职,备受打击的桑吉痛定思痛,决定继续留在基层,像赤心梅朵一样继续灿烂地绽放在田间地头。整体上看,央吉次仁的《赤心梅朵》着重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多样和挣扎,作品中的每个人都是真诚地生活在“猫哈切”般的生命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赤心梅朵。
  其三是游走于西藏的内地作家杜东创作的《江孜密码》。这部书的成书不只是作家游历西藏的结晶,更是内地援藏工作重心由经济建设转向文化事业的鲜明体现。据该书《后记》所言,2017年,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江孜县援藏小组在组长王高安的带领下,在深入开展援建扶贫的同时,尤为注重江孜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们主动挖掘江孜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周密的调研和策划,推出这部以西藏江孜人民维护国家统一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带有鲜明文化策划意味而打造地方性文化意味的作品。該作将故事的背景置放于抗日战争最为胶着的时期,围绕着打通抗战运输线开展爱国救亡活动。以往有关江孜的叙述,多着眼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两次抗英图存的斗争,如次仁罗布的《曲米辛果》描述的是曲米辛果惨烈的抗英战斗,但《江孜密码》有意识地将20世纪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作为背景处理发生在江孜古城的商战,塑造了英勇的江孜人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而与各方敌对势力之间的英勇斗争。这部作品极大地开拓了西藏文学的文学书写空间,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由此可见,西藏文学的现实题材非常广泛,只要作家真正地投身到火热的日常生活中,沉潜于西藏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一定能够寻找到全新的形塑文学西藏的路径,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气息、西藏特色的文学之路。
  这就是我们纪念央珍的真正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其他文献
色庆和许多羌塘草原上的姑娘一样,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世代过着放牛牧马的生活。长期以来,草原形成的生存法则和生活习俗,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谁也没能逃脱命运的法则。封闭和落后形成的陋习,让包括色庆在内的很多草原女人饱尝生活的艰辛。  驻村一个月来,草原给我的感觉是宁静的、朴素的、淡雅的,我眼睛里脑子里形成的草原的颜色也便是蓝、白、褐、灰。此情此景,也让队员们很快融入到这种环境中来,与周围形成一
流年无声,吹散满地朱红,往事一半如星辰闪烁,一半如尘埃静默。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上,我驻足、转身、回望,记忆的繁花深处,有一道目光刻骨铭心。那记忆深处的目光,如冬阳,如灯塔,温暖了风雪,潋滟了岁月,指引我无畏向前。父亲的目光———深沉的父爱  父亲沉默寡言,不善言辞,却用宽厚的肩膀为我遮挡风霜雨雪。又一次考试失利,痛苦与不安仿佛重重沼泽,将我拉入黑暗的深渊。我不经意间抬头,猛然撞上父亲的目光,那目光如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何其芳说:“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请以“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题解  材料中的两句诗选自何其芳的抒情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尽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对于现代诗接触不多,但诗句本身的精神内蕴和独有的情感张力,还是为诗意解读和考场写作提供了较大的想象
【摘 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逐步浮现出来,如何更有效地改革课堂教学,如何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评价,如何将改革效果落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实处,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PCK为背景视角,进一步研究初中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如何完成高效课堂的建构。  【关键词】PCK;优化设计;高效教学;应用  一、什么是PCK  PCK是Pedagogical Content Kn
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起点的中国白话小说已走过百年的沧桑历程。百年间,中国作家们生产了浩瀚如烟海的小说作品,而能留下盛名的小说基本上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展现了特定阶段中国人生活的痛感与质感,即取源于生活的琐碎与平庸,而超拔于精神的高远与深邃。鲁迅、张爱玲、赵树理、路遥、陈忠实、莫言等作家无一不是立足生活本身,书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以艺术的方式穿透现实的表象,铺展人们生活的困顿与伤痛,表现出探
何延华,女,藏族,生于1980年。中国语言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鲁迅文学院第十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学员。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讲师。2008年开始小说创作,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转载,入选多个国家级年度选本。出版小说集《嘉禾的夏天》,获2009年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一等奖。2009年临夏州第一届“花儿文学艺术奖”一等
阅读素养与阅读一样,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体验、学习、发展的结果,或者说是在阅读活动中逐渐建构起来的。既然阅读素养是建构起来的,那么它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有一个建构的过程,此过程也生成了阅读素养建构的过程性特征。“阅读素养建构的过程性”是建立在对人的阅读活动深度认知基礎之上的,作为一种理论,它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一、中国语境下的阅读素养  阅读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与功能是随
老照片里,她很年轻,也很漂亮,青春洋溢的脸庞、一头干练的短发、囧囧有神的大眼睛,那时的她应该算是“女神”了吧?  奶奶总爱对别人说:“我年轻时是团支部书记,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倒也没长一根白头发。那时年轻啊,真好!”  现在的奶奶,佝偻着背,步履蹒跚,可也没有一根白发——她染了一头正宗的黄棕色鬈发,一撮撮的头发卷得厉害,堆积在脑袋上。我问她怎么想到烫这种发型,她只说:“看着洋气,瞅着漂亮。”我确
在这条廊道里  时间被折叠起来  尘土的氣息,从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光影里  喷薄而出  布达拉宫前的牧场上  一群马迎风嘶鸣  有些笑容注定  会被刻成碑铭  在银盐胶片上闪闪发光  指尖一动  快门打了个响指  在被定格的瞬间  除了在苦痛里重生  又还有谁记得这片土地  流过多少眼泪  陷入黑白  历史便不可自拔  拉着岁月的绳尺丈量人心  丈量苦难和幸福的距离  从褴褛到新装,中间是  三
每个人总要与生命中的万水千山一一告别。所以,那次一见倾心的遇见,让我格外珍惜!———题记  我很喜欢小动物,总想养点儿什么。金鱼、乌龟互动性不强,养小猫、小狗又太麻烦,左挑右选,我最终选择了鹦鹉。  满怀期待与兴奋,我拽着母亲一路到了花鸟市场。一只只小小的鹦鹉都瞪着大大的眼睛,像极了孩童天真、懵懂的眼神。好可爱呀!我迅速又仔细地扫过每一只鸟,我看见了它,它也看见了我。灰黑色的羽毛配上淡黄色的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