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背影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unlong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照片里,她很年轻,也很漂亮,青春洋溢的脸庞、一头干练的短发、囧囧有神的大眼睛,那时的她应该算是“女神”了吧?
  奶奶总爱对别人说:“我年轻时是团支部书记,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倒也没长一根白头发。那时年轻啊,真好!”
  现在的奶奶,佝偻着背,步履蹒跚,可也没有一根白发——她染了一头正宗的黄棕色鬈发,一撮撮的头发卷得厉害,堆积在脑袋上。我问她怎么想到烫这种发型,她只说:“看着洋气,瞅着漂亮。”我确实也看到过一些婆婆烫这种“金鸡窝”发型,或许是老一辈圈子里的时尚。可我仍不明白一个老人家为何总要打理自己的头发。
  奶奶的衣橱里有一面全身鏡,她常在换衣服时偷偷往镜子里瞄几眼,有时要轻轻走上前去,拨弄拨弄自己的头发。可我只看到她身体臃肿,双手皮肤粗糙,纵横的皱纹爬满整张脸……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与那一头黄棕色的波浪鬈发不相称。
  奶奶不买华丽的衣服,也很少戴珠宝首饰,为何执着于一头枯发?
  一次,奶奶的老同事被邀来喝茶打牌。她也留了一头鬈发,还是棕红色的。两位老人坐在一起翻看着老照片,肆无忌惮地大笑着,笑声一阵又一阵。我也凑上去瞧,那张合照里,两个年轻的少女戴着花格帽笑得灿烂如花。看照片的奶奶流露出的眼神,我拙劣的文笔实在无法描述。我退到房门边观察她们,两人的背影诉说着岁月的波澜,诠释着一个时代的流逝。
  当我再次看奶奶的鬈发时,我渐渐明白:也许奶奶是不想向岁月低头吧。
  来学校接我时,奶奶的头发总是黄得发亮,母亲告诉我,奶奶来接我前常常梳妆打扮一番。我怔住了。她确实在接送我时穿得鲜艳些,还会披上橘红色的围巾,头发也梳得很齐整。她走在我的前面,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她的背影明明那么粗矮,却占满了我的视野……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奶奶也许要和时光对抗,也许是为了照顾我的心理感受,或是其他的情感。
  发,终究会白;背影,终究会渐渐模糊,渐渐远去。奶奶只是想把这一切偷偷藏好,将岁月的印迹藏在笑容之后。
  奶奶是用满载岁月的背影诠释自己不老的心吧。
  教师点评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我们要理解人性的丰富与矛盾,就像读书时要思考文字的多义和深刻。“奶奶”在小作者笔下,首先是一个“不想向岁月低头”的人,然后是一个想要照顾孙女面子的长辈。这种对人物的理解摆脱了许多人对老人固化的印象,却接近人物更本真的状态。另外,小作者抓住奶奶一头“洋气的”“不相称的”黄棕色鬈发,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奶奶“不服老”心态的最典型表现。
  (叶硕)
其他文献
乌云逐渐密集  颐和广场,行人行色匆匆  我要落雨之前回到家  就如多年前  看着吾别上空的乌云开始密集  我就念念不忘  去收青稞的阿伊①  一定要在落雨之前回到家  我就念念不忘  收来的青稞一定要在落雨之前上架  遥远的吾别此时树叶繁茂,人烟稀少  唯有大片的青稞暗自伤神  ①阿伊:藏语,奶奶的意思。  说一句话  摘一朵白云,别在头上  走在我的草原  不去想十万狮吼的夜晚  不去想日渐愚
米玛啦  “想阿里吗?”我问。  “不想。”他用爽朗的声音回答,不假思索地。  我有些诧异……许多去过那片广袤大地的人都对那里念念不已,更何况这些生于彼处长于彼处的老人们。  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虑,用洪亮的声音补充道:“不是不想,是我现在很好,就不那么想了。刚来拉萨的时候,做梦都会梦到普兰……”  “刚来拉萨那一年,想狮泉河、想普兰、想那儿的人,老想回去……后来有点习惯了,周围都是阿里人,又参加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从小爱打篮球,我相信,这也是许多人的爱好。  篮球很早就“误打误撞”地走进了我的童年。小时候,我经常抱着你和小伙伴们到处乱跑。你落地时清脆的声响,夹杂着孩童的欢声笑语,在窄窄的弄堂里、在我的童年里回荡着。即使一人在家里,我也常拿着你在地上滚来滚去,乐在其中。  几年过去了,我还是喜欢抱着你到处跑。不过不是在弄堂里,而是郑重地走进球场。  清晨,空无一人
色庆和许多羌塘草原上的姑娘一样,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世代过着放牛牧马的生活。长期以来,草原形成的生存法则和生活习俗,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谁也没能逃脱命运的法则。封闭和落后形成的陋习,让包括色庆在内的很多草原女人饱尝生活的艰辛。  驻村一个月来,草原给我的感觉是宁静的、朴素的、淡雅的,我眼睛里脑子里形成的草原的颜色也便是蓝、白、褐、灰。此情此景,也让队员们很快融入到这种环境中来,与周围形成一
流年无声,吹散满地朱红,往事一半如星辰闪烁,一半如尘埃静默。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上,我驻足、转身、回望,记忆的繁花深处,有一道目光刻骨铭心。那记忆深处的目光,如冬阳,如灯塔,温暖了风雪,潋滟了岁月,指引我无畏向前。父亲的目光———深沉的父爱  父亲沉默寡言,不善言辞,却用宽厚的肩膀为我遮挡风霜雨雪。又一次考试失利,痛苦与不安仿佛重重沼泽,将我拉入黑暗的深渊。我不经意间抬头,猛然撞上父亲的目光,那目光如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何其芳说:“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请以“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题解  材料中的两句诗选自何其芳的抒情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尽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对于现代诗接触不多,但诗句本身的精神内蕴和独有的情感张力,还是为诗意解读和考场写作提供了较大的想象
【摘 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逐步浮现出来,如何更有效地改革课堂教学,如何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评价,如何将改革效果落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实处,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PCK为背景视角,进一步研究初中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如何完成高效课堂的建构。  【关键词】PCK;优化设计;高效教学;应用  一、什么是PCK  PCK是Pedagogical Content Kn
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起点的中国白话小说已走过百年的沧桑历程。百年间,中国作家们生产了浩瀚如烟海的小说作品,而能留下盛名的小说基本上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展现了特定阶段中国人生活的痛感与质感,即取源于生活的琐碎与平庸,而超拔于精神的高远与深邃。鲁迅、张爱玲、赵树理、路遥、陈忠实、莫言等作家无一不是立足生活本身,书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以艺术的方式穿透现实的表象,铺展人们生活的困顿与伤痛,表现出探
何延华,女,藏族,生于1980年。中国语言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鲁迅文学院第十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学员。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讲师。2008年开始小说创作,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转载,入选多个国家级年度选本。出版小说集《嘉禾的夏天》,获2009年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一等奖。2009年临夏州第一届“花儿文学艺术奖”一等
阅读素养与阅读一样,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体验、学习、发展的结果,或者说是在阅读活动中逐渐建构起来的。既然阅读素养是建构起来的,那么它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有一个建构的过程,此过程也生成了阅读素养建构的过程性特征。“阅读素养建构的过程性”是建立在对人的阅读活动深度认知基礎之上的,作为一种理论,它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一、中国语境下的阅读素养  阅读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与功能是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