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学改革也在有序地进行着,不断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大纲,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我们又十分注重学生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努力做对学生们有利的事情,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灌输德育思想,一边让学生们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有效途径 解析
从深刻的意义上讲,道德是人生之基,道德如何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能导致事业的成败。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道德。” 这句话用最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培养孩子良好道德的神圣责任,别无选择地落到了广大父母与教师的身上。
道德是行为的自动化,道德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然而,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更不是只要老师来个强制性命令或者强制性措施就行。而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一步一步地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道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决不允许社会、家庭中任何对学生不良的倾向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改变学生不良道德,培养良好道德的重任。
从当今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指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平时要遵守的一些行为原则和一些有关礼仪常规。凡公民要做到的,小学生都要努力逐步做到。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还有地方政府提出的对“小学生的礼仪常规”“市民公约”等都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综合归纳为十个必须培养的良好道德。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道德,良好的社会公德道德,良好的礼仪道德,良好的礼貌待人道德,良好的读书学习道德,良好的卫生道德,良好的生活道德,良好的劳动道德,良好的体育锻炼道德,良好的安全道德。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子女、教化子女,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在建立宏观结构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我们也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共青团。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有独立联系的线索。通过家校联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发展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心理上受关注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要通过其他学科来进行德育。各科教学都含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的教科书种类较多,其中就有一些内容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就拿语文书中的古诗、古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拿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比方说陆游的《示儿》,通过讲述作者的身世经历和他的爱国主义事例,从而在诗人伟大人格小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润物细无声小学生受到思想的陶冶。这些诗文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领会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可谓一举多得。语文书中现代文中也有好多可以渗透德育思想。比方说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的萨沙的爸爸把雨衣给了萨沙的妈妈,而萨沙的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问这是为什么,妈妈告诉他每个人每时每地都要保护弱小。当萨沙看到路边的蔷薇花被滂沱大雨淋得弯了腰,有几片花瓣已经被冲掉,于是他就把雨衣脱下来,盖在了蔷薇花上,保护了弱小。这一篇短小的文章在“保护弱小”方面胜过教师说教的千言万语。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找准德育工作的着重点。叶圣陶先生说:“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养成教育是以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发展为基本内容的全面的教育。在学校里,是通过加强行为规范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养成教育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道德、行为道德、生活道德等,是德育的重点。学生良好的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养成教育实现。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正常的语文教学,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在进行德育时的效果。老师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要树立起本身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同时,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要从多方面去关爱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人民教师的美,也让他们感到美无处不在。当然,我们老师不能运用过激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们,这样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那我们的德育工作就很难开展,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有效途径 解析
从深刻的意义上讲,道德是人生之基,道德如何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能导致事业的成败。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道德。” 这句话用最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培养孩子良好道德的神圣责任,别无选择地落到了广大父母与教师的身上。
道德是行为的自动化,道德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然而,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更不是只要老师来个强制性命令或者强制性措施就行。而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一步一步地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道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决不允许社会、家庭中任何对学生不良的倾向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改变学生不良道德,培养良好道德的重任。
从当今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指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平时要遵守的一些行为原则和一些有关礼仪常规。凡公民要做到的,小学生都要努力逐步做到。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还有地方政府提出的对“小学生的礼仪常规”“市民公约”等都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综合归纳为十个必须培养的良好道德。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道德,良好的社会公德道德,良好的礼仪道德,良好的礼貌待人道德,良好的读书学习道德,良好的卫生道德,良好的生活道德,良好的劳动道德,良好的体育锻炼道德,良好的安全道德。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子女、教化子女,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在建立宏观结构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我们也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共青团。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有独立联系的线索。通过家校联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发展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心理上受关注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还要通过其他学科来进行德育。各科教学都含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的教科书种类较多,其中就有一些内容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就拿语文书中的古诗、古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拿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比方说陆游的《示儿》,通过讲述作者的身世经历和他的爱国主义事例,从而在诗人伟大人格小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润物细无声小学生受到思想的陶冶。这些诗文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领会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可谓一举多得。语文书中现代文中也有好多可以渗透德育思想。比方说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的萨沙的爸爸把雨衣给了萨沙的妈妈,而萨沙的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问这是为什么,妈妈告诉他每个人每时每地都要保护弱小。当萨沙看到路边的蔷薇花被滂沱大雨淋得弯了腰,有几片花瓣已经被冲掉,于是他就把雨衣脱下来,盖在了蔷薇花上,保护了弱小。这一篇短小的文章在“保护弱小”方面胜过教师说教的千言万语。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找准德育工作的着重点。叶圣陶先生说:“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养成教育是以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发展为基本内容的全面的教育。在学校里,是通过加强行为规范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养成教育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道德、行为道德、生活道德等,是德育的重点。学生良好的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养成教育实现。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正常的语文教学,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在进行德育时的效果。老师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要树立起本身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同时,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要从多方面去关爱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人民教师的美,也让他们感到美无处不在。当然,我们老师不能运用过激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们,这样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那我们的德育工作就很难开展,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