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新理念、数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信息资源。下面笔者就从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信息资源方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教材上的数学信息资源大部分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儿童乐园”时,我出示情境图后提问:“从图里你可以得到什么数学信息?”学生看到这幅图时,觉得很熟悉,马上举手发言。在学生说完了有关信息后,我又问:“你们知道了这些信息,想提出什么数学問题呢?”学生争着说,唯恐自己没机会说。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人手,学生想说、想做,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微调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如果能把教材中的间接信息情境变为学生最直接的信息情境,把静态信息情境变为动态信息情境,会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教学北师大版“跳绳”一课时,可将教材上的数学信息转化为班级跳绳活动记录,在上课之前,先举行跳绳活动,并让学生记录数据。上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数据先选择三个能进行退位减法的数据,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又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这种学生进行亲身经历的数学信息情境,更能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更新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如果把教材上已经过时或者不适应本地区的数学信息,更新为学生比较熟悉的数学信息情境,更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的“认识时间”,教材上是用中奥成功时间作为数学信息情境,我们可把它改为神舟六号飞行时间作为数学信息情境,这样学生觉得亲切,学习的热情更高。
四、删除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或完全不适用的数学信息情境应该删除。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周长”这节课有量腰围和量头围的活动,学生难理解,容易造成学生概念模糊,可删除。
五、改编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人人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数学信息情境。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2页“分苹果”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材上用分苹果的情境引入,我设计了用小棒围图形的方式。学生用20根小棒来围自己喜欢的图形,每个图形所用的根数一样,并把自己的摆法用算式表达出来。教师一说完,学生就赶紧动手摆了起来,每个图形有3根、4根、5根、6根、7根,发现有的剩下来的不够摆一个图形,再把两类算式进行比较,学生发现有的算式会有余数,同时理解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这个活动本身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空间,学生乐意做,课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学得深刻,理解也深刻。
六、拓展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关注学生的发展,扩宽学生的思维,让人人都学好数学。并能把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增加延伸陸问题。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27页的第5题“信鸽送信”时,有一封“40+20”的信没有信箱可放。这时可以提问:“这封信没有信箱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会去思考,回答:“可以增加一个60号信箱。”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问:“还有哪些信可以放入信箱里呢?”学生就会想哪些等于60的算式。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只要能让学生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信息资源,就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一、利用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教材上的数学信息资源大部分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儿童乐园”时,我出示情境图后提问:“从图里你可以得到什么数学信息?”学生看到这幅图时,觉得很熟悉,马上举手发言。在学生说完了有关信息后,我又问:“你们知道了这些信息,想提出什么数学問题呢?”学生争着说,唯恐自己没机会说。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人手,学生想说、想做,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微调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如果能把教材中的间接信息情境变为学生最直接的信息情境,把静态信息情境变为动态信息情境,会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教学北师大版“跳绳”一课时,可将教材上的数学信息转化为班级跳绳活动记录,在上课之前,先举行跳绳活动,并让学生记录数据。上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数据先选择三个能进行退位减法的数据,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又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这种学生进行亲身经历的数学信息情境,更能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更新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如果把教材上已经过时或者不适应本地区的数学信息,更新为学生比较熟悉的数学信息情境,更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的“认识时间”,教材上是用中奥成功时间作为数学信息情境,我们可把它改为神舟六号飞行时间作为数学信息情境,这样学生觉得亲切,学习的热情更高。
四、删除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或完全不适用的数学信息情境应该删除。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周长”这节课有量腰围和量头围的活动,学生难理解,容易造成学生概念模糊,可删除。
五、改编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人人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数学信息情境。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2页“分苹果”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材上用分苹果的情境引入,我设计了用小棒围图形的方式。学生用20根小棒来围自己喜欢的图形,每个图形所用的根数一样,并把自己的摆法用算式表达出来。教师一说完,学生就赶紧动手摆了起来,每个图形有3根、4根、5根、6根、7根,发现有的剩下来的不够摆一个图形,再把两类算式进行比较,学生发现有的算式会有余数,同时理解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这个活动本身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空间,学生乐意做,课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学得深刻,理解也深刻。
六、拓展教材中的信息资源
关注学生的发展,扩宽学生的思维,让人人都学好数学。并能把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增加延伸陸问题。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27页的第5题“信鸽送信”时,有一封“40+20”的信没有信箱可放。这时可以提问:“这封信没有信箱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会去思考,回答:“可以增加一个60号信箱。”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问:“还有哪些信可以放入信箱里呢?”学生就会想哪些等于60的算式。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只要能让学生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信息资源,就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