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心”支点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9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化供给,精准施策,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深入落实“五大计划”,加强培育站建设,构筑乡村教师成长阶梯,打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静滞”的历史格局,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形成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心自醒和行动自觉,对于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教师;优化供给;精准施策;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1-0014-04
  【作者简介】曹佃福,江苏省连云港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连云港,222000)主任。
  连云港市地处苏北,乡村教育占据全市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打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静滞”的历史格局,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心自醒和行动自觉,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已经成为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最为重要、最为迫切、最为现实的战略支点,对于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全市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烦心”问题
  乡村教师的生活、工作状态以及学习发展、相关保障状况形成了农村教育独特的现实境况,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文化性格和专业素质。目前,我市中小学共有在编在岗专任教师共47053人,其中乡村教师29994人,乡村教师中工作在村小完小、办学点的教师达5541人,乡村教师占全市教师的比重高达63.7%。调研发现,承担着繁重教学任务的乡村教师,大多数却陷入专业发展“静滞”的状态,具体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鄉教师生态环境的客观差异,导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无心”
  受中国社会城乡二元化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条件艰苦,生活成本较高,生活压力较大,物质待遇较低,专业发展的路径相对于城市教师而言明显狭窄,大多数乡村教师很难体验专业发展的快乐、感受职业幸福。这些因素的长期存在持续消磨着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不少优秀教师因此离乡进城,更多“进城”无望的乡村教师失去了坚守乡村教育的淡定,产生职业倦怠,甚至部分乡村教师已经无心在专业发展之路上执着行走。
  2.领军人才建设与培养机制缺失,导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无力”
  见贤思齐,择善从之。先进典型从来都是激励、鼓舞和引领群体励志自强、提升素质、奉献社会的重要力量。乡村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更需要领军人才、典型人物的带动和引领。但是,在区域教育领军人才建设中,往往把乡村教师与城区教师置于同一竞争平台,乡村教师很难脱颖而出,更多处于旁观者的尴尬位置。领军人才的缺失,专业发展的无望,影响了乡村教育的办学水平,也使得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缺少生气,乡村教师自我发展失去内在动力。
  3.培训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无法”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师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重要环节和有力举措。近年来,各级各类培训的力度空前,但是大多数培训没有充分考虑到城乡教师在教学经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现实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培训内容和形式大而同,乡村教师很难通过培训获取有效的技能方法,这也导致其在专业发展中面临有心无方、无处下手的窘境。
  4.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不及时,导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无奈”
  当今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必需的基本技能。由于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我市虽然开展了几轮信息技术培训,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村小、完小教师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仍然是少数。大多数乡村教师不能熟练将多媒体技术用于教育教学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处于心有余力不足的“无奈”境况。
  二、以打造“心”支点为目标,优化供给,精准施策,全力推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自觉。”为解决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激发每位乡村教师的职业激情,激活他们的“心劲”,打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沉闷局面,连云港市教育局注重优化供给,精准施策,以“唤醒行动自觉、树立行动自信、搭建行动平台”为“心”支点,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之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评价改革驱动,唤醒每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心自觉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自觉的缺失源自于内心“原动力”的缺失,解决乡村教师原动力缺失的问题,必须借助评价改革的驱动,必须拓展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唤醒乡村教师的内心自觉和行动自觉。
  1.构建乡村教师表彰激励机制,强化对乡村教育的同理心
  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表彰力度,让乡村教师“心”有所向。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师德模范等表彰,乡村学校教师所占人数确保不低于总数的30%。教师节期间,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教师专项慰问活动。5年来,全市共计走访慰问乡村学校共100余所,走访慰问优秀乡村教师405人。创新推出乡村教师专项表彰,先后启动了“最美乡村教师”“农村教育突出贡献奖”评选活动,并发放专项奖金。近年来,已命名表彰“最美乡村教师”“农村教育突出贡献奖”130人。市“最美乡村教师”柏纪荣还先后被推荐评选为市“最美港城人”、省“最美乡村教师”等。表彰力度的加大,让部分优秀乡村教师“脱颖而出”,重新点燃了广大乡村教师的激情。
  2.打造乡村教师成长阶梯,让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可能
  2009年,我市全面启动了中小学“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开启了全市教育教学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进程。由于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客观性差异,目前,全市共培育市名师288人,其中乡村教师仅42人,乡村学校领军人才占有量与乡村教师整体规模明显不相称。立足乡村教师的现状,着眼乡村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提升,2014年,我市面向乡村教师,启动了乡村教育人才梯队建设“领雁计划”,专门用于培养乡村教育领军人才。借助这一计划,目前,已经有900名乡村学科教师、450名乡村学校班主任被授予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荣誉称号。“领雁计划”全面激活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这一计划为处于不同水平的乡村教师明确了发展目标,帮助其认清了发展方向。   (二)“五大计划”为载体,全心为每位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行动自信
  实现乡村教师专业的有效发展,唯有让乡村教师“力有足”,才能实现“心有余”。在加大乡村教师表彰力度,激活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心自觉的同时,针对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技能上存在的问题,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搭台唱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出“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五大计划”,努力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体系。
  1.实施“助力计划”,培养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技能
  立足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运用的实际水平,考虑到乡村学校的客观困难,市、县(区)、校三级联动,组建教育技术培训“大篷车”,组织教育技术骨干,采取定点服务、上门进校服务等形式,对全市50岁以下乡村教师按照年龄层次分别进行初级、中级、高级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助力计划”自启动以来,已经深入到包括山区、海岛在内的乡村学校共计162所,先后完成了初级、中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34588人次。为确保学以致用,在全市建成集教育资源、教育教学管理于一体的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开通了“空中课堂”“名师博客”等栏目,让广大乡村教师在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和技术的同时,通过观摩名师课堂直观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方式方法,快速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短板的问题。
  2.实施“牵手计划”和“强心计划”,拓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野
  按照“一线教师培训一线教师”的务实理念,我们创新搭建城乡交流平台,努力缩小乡村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方面与城区教师的差距。借助“牵手计划”,组织40岁以下乡村教师进城跟岗培训,开展与名师面对面交流活动;开展“三百”(百位名师百节好课百乡行)活动,由特级教师领衔市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组建专家团队,根据基层乡村学校提出的培训菜单送训下乡到校,通过名特优教师与乡村教师同课异构、同台竞技等形式,让乡村教师站在专业发展的“前台”一展身手。该活动实施以来,已经分批次组织乡村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品德等8个学科乡村教师进城近2000人;组织“三百”活动126场,培训乡村教师13000人次。“强心计划”以打造100个乡镇中心校研训基地为具体目标,充分发挥城区优质学校资源优势,组织城镇优质校和乡镇中心校结对建立教师自主发展共同体,带动乡村中心校开展多样而高效的研训活动,提升乡村学校的研修能力。目前,全市已经建成乡镇中心校研训基地40个,乡村学校的自我造血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为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成长环境。
  3.实施“全能计划”和“竞技计划”,夯实乡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为尽快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市通过项目通领、以赛代训、以考代训等方式,加快实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进程。针对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衡,特别是音体美兼职教师多且从没有接受过系统技能训练等实际,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乡村音体美兼职教师培训,及时开展“全能计划”。所有参训人员训、考结合,在县区分片区完成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由市教育局组织对参赛人员逐一进行过关考核。从2015年至今,已经参加培训并顺利通过考核的音体美兼职教师共计851人,为广大乡村兼职音体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充分可能。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面向乡村教师开展了以教师基本功、课堂教学设计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教研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全员“竞技计划”。在学校组织全员培训,学校、县区组织初赛、复赛的基础上,在两年时间内,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各年龄段乡村教师共20012人参加了相应学科组、年龄组的竞赛。两项计划的推出,既为乡村教师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也为乡村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我超越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培育站”建設,倾心为乡村骨干教师的专业提升搭建登高的阶梯
  近年来,连云港市不断地创造机会,努力探索乡村骨干教师登高望远的新路径。江苏省教育厅推出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为我们探索乡村骨干教师培育规律提供了最优的行动方向和更高的支撑平台。培育站建设启动以来,我市周密谋划、科学运作,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已经成为我市骨干乡村教师培养与发展的重要阵地。
  1.做实做优站点建设顶层设计
  为使培育站建设惠泽更多乡村教师,通过学科、学段整合,我市将省教育厅分配的24个培育站建站指标扩充到26个,实现了培育站对全市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学科的全覆盖,为乡村学校各学科教师专业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为更好落实省教师培训中心关于“培养一批,成才一批”的要求,我们将原来一年的培育站建设周期调整为两年,并按照“突出乡村特色、便于学员参训”的基本原则,将全市26个培育站中的21个设在乡村学校一线,为培育站的运作及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践场域。科学确定培育站的年度核心任务和基本方向。我们将“提升学员教学素质,提高教学技能;引领站内学员成长,带动区域内乡村教师素质提升”作为培育站核心任务,并以此为原则反复交流、研讨,指导各培育站主持人制定培育站活动方案。全市报省评审的培育站活动方案全部顺利通过,为全省唯一一个通过率达到100%的设区市。
  2.认真做好学员遴选工作
  为让培育站真正成为有专业发展渴望和潜力的乡村骨干教师的聚集地,我市制定了站点学员选拔条件和产生办法。学员选拔以乡村学校中的市“333工程”培养对象、市“领雁计划”培养对象、乡村教师技能大赛及县级以上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为主体。选拔方式注重组织推荐和自主申报相结合。在做好基层学校、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推荐工作的同时,开辟申报“绿色通道”:凡有发展愿望的、愿意奉献于乡村教育的乡村教师,可以以自荐方式直接向站点导师提出“入站”申请。经过各站点导师组对申报人员的逐一分析,全市共有755名骨干乡村教师成为26个培育站的正式学员。灵活、科学的遴选方式,不仅保证了站点学员的质量和站点的后续有效运行,而且激发了有志乡村教师立足乡村教育岗位、执着发展专业能力的信心与激情。   3.加强过程监控和活动引导
  重视培育站建设的管理指导。我们编印了《连云港市乡村学校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实施手册》,明确了培育站的建设主旨、基本理念、运行一般性要求以及考核管理办法等。做好对培育站工作过程的监控。先后召开两次座谈会,就培育站阶段性运行情况向学员、主持人征求意见;对存在的方向性偏差等问题,要求各培育站要始终立足乡村教师的现实需求,避免“高大上”而不切实际的学术讲座,始终将教学技能培训作为站点运作的主体内容。积极搭建各类平台,为培育站的有效运行提供丰富载体,引领培育站各项研修活动始终围绕让学员“教得好”的基本目标运行。注重各类资源整合。充分依托我市现有的培训资源和平台,通过参与培训、交流展示等,适时组织站点学员参加市名师工作室、青蓝课程、“三百”等活动,积极拓展培育站学员的学习和专业发展空间。广泛开展各类专业竞赛。先后启动基本教学素质比赛、微课比赛、教学设计及教学片段评价比赛等技能竞赛,既为学员专业发展提供了练兵舞台,也极大丰富了培育站的研修形式,增强了学员专业发展的信心。
  三、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愿景与思考
  实践证明,促成一个人发展的诱因有两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的推动力量,一是来自内部的驱动力量。任何外部的努力都必须转化成个人内部的驱动力,才能最终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质,成为个体发展的持久动力。在实施乡村教师培养工程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领悟到:要想破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题,构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高地,首先必须激活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而内驱力的培育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各类倾斜性政策,充分保障鄉村教师的职业生活尊严;搭建各类成长平台,让乡村教师经常感受到专业发展的成功与信心,破除乡村教师理想失落的屏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已经看到了专业发展之路上的曙光。借助这一积极政策,我市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逐渐由“静”变“动”,在专业发展之路上努力前行。但是由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性滞缓,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与成功之路充满艰辛。如何让乡村教师客观面对并接纳成长中的“阵痛”,如何让乡村教师充满信心地迎接最终的“破茧成蝶”,这是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执着的追求。借助优化供给、精准施策,为每个教师打造专业发展的通道,让每个乡村教师的心“动”起来,是连云港市撬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务实支点,也是连云港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未来的美好愿景。■
其他文献
为了测定松针与苜蓿混合青贮对羔羊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选择50只体重相近的哈萨克公羔羊,随机分为5组,各组日粮精粗比为50∶50,混合青贮饲料占粗饲料的70%。松针在混合青贮(鲜重基础)中的比例分别为0%(Ⅰ组)、5%(Ⅱ组)、10%(Ⅲ组)、20%(Ⅳ组)、30%(Ⅴ组)。结果表明:(1)羔羊平均日增重随苜蓿混合青贮中松针比例的提高而逐渐降低,Ⅰ、Ⅱ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Ⅴ组(P<0.05),Ⅲ、Ⅳ组与Ⅴ组差异不明显(P>0.05)。各组间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Ⅰ
为了探讨饲料对林地散养鸡蛋品质的重要性,本研究选择不同饲粮类型的三个林下养殖场,分别对应全价料型、玉米+麦麸+豆粕型、玉米型,对其鸡蛋物理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揭示,林地散养模式下,全价料型与玉米+麦麸+豆粕型饲粮的鸡蛋相比,前者的蛋壳质量显著优于后者,蛋壳厚度和强度平均比后者分别高0.03 mm和0.52 kg/cm 2(P<0.05)。玉米型饲粮的蛋重、蛋黄重、蛋壳重都极显著低于另外两种饲粮类型,与全价料型相比三项分别低6.33 g、1.17 g和1.22 g(P<0.0
为系统地了解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生活史策略,对其生长发育及生殖投入策略进行概述。阿根廷滑柔鱼生命周期短,其中70%左右的时间处于生长期。雄性个体性腺发育早于雌性,雌性和雄性个体的性腺发育及繁殖产卵时间占生命周期的10%~20%。雌性配子发生的主要特征为滤泡向内折入卵母细胞和卵黄物质积累,卵母细胞批次成熟、批次排入输卵管,产卵策略为间歇性终端产卵型。雄性配子发生的主要特征为精荚腺组装精荚,成熟精荚存储于尼氏囊中。肌肉组织是最大的能量积累器官;性腺组织在生理性发育开始后迅速积累能
文章基于C-D生产函数,运用Shapley值分解法,测算江苏省农机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农机化对江苏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为24.85%。文章提出了提升贡献率的对策建议。
介绍了涟水县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措施与成效,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阐述了喷熔焊接工艺技术在农机修理中的应用现状,并结合探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案例分析,论述了喷熔焊接工艺在农机维修中应用的技术优势,并就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思考。
在西瓜生产主要环节推行机械化技术,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该文介绍了设施西瓜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技术要求,并结合实际提出适用机具配置方案和机具使用注意事项。
介绍了涟水县芦笋产业发展现状,结合芦笋生产机械化技术应用情况,提出发展建议。
为加快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业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以实施农机“两大行动”为契机,以稳产保供、提质增效和助农增收为核心,落地“四个加”综合措施,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建设,推行“一条龙”全程农机化综合服务,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空间,延伸农机化服务产业链,工作成效明显.
期刊
近年来,我国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持续增加,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任务十分艰巨。文章分析了当前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免费实地安全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开展社会化检验的必要性,并提出推进社会化检验工作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