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热点”历史人物看法的思考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g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中关于“隋炀帝看琼花”的传说,由于我在授课时没有对这一传说予以重视,结果许多学生认为“琼花的凋谢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荒淫所致”的奇谈怪论,否则还会继续盛开下去,呈现出特有的芬芳。由此更加认定“繁盛的隋朝”的“短命”是由于隋炀帝的暴政一手造成的,从而忽略了导致隋朝衰亡的其他因素。这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的历史事件理解现象在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对于学生的这种反馈,我进行了认真的思索,琼花虽然绮丽 ,名贵,但毕竟花期受到自然界的限制。我们知道,开得繁盛的花的花期只有一个月左右。而古代的人们大规模团队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陆路上的马车,牛车,水中的各种船只,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是很慢的。只是到了近代,我国才出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足见当时交通工具的落后。
  那么,当时不理朝政,一心吃喝玩乐的隋炀帝庞大的“龙舟”船队从洛阳出发,沿大运河到扬州赏琼花,其间运河长达近五百公里,靠人力拉纤带动“龙舟”前行,速度很慢,何况隋炀帝游山玩水,沿途州县要视察一番,这样算来,到达扬州要两个月左右,那么绮丽的琼花想不凋谢,也抗拒不了自然规律,难啊!只能“红颜薄命”了。隋炀帝也只得望花兴叹了!如果在授课时,结合生物,地理课知识来阐述,就不会出现这种“聊斋版的故事”了。直面历史,隋炀帝率军灭陈朝,结束了我国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创立科举制;开凿大运河这些影响后世深远的史实跃然史书之上,对隋炀帝也会“高看一眼”。
  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历史教师要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些历史人物,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述,还历史人物“庐山真面目”。避免出现风牛马不相及的怪论。
  时代的进步,大量的历史档案被解密,史学的深入研究与发展,促使新的史学成果的大量产生,向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作为平型关大捷的指挥官林彪,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战功赫赫,为什么又成为“文化大革命”的罪魁祸首之一,给我们的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的这样的问题,历史教师要在扎实深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流畅语言,独特的个人魅力,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不仅使学生的疑惑得到解决,而且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实现个人价值。同时,自己的个人情感得到提升,个人的历史素质,人文情怀进一步丰富,理性的思维得到锻炼,自己更加成熟和理智。当他分析世界史中,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复杂的重要人物时,如蒋介石,袁世凯等,就会根据掌握的史实,进行辩证的分析与评价。例如,对蒋介石的一生可分阶段评价为:(1)大革命时期,积极投身打到旧军阀的斗争,做出了历史贡献;(2)发动”四 一二”政变,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建立独裁专制进行了十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3)抗日战争时期,与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抗日民众,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4)解放战争时期,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华民族深受其害,败退台湾后,割据一方,违背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经过这样的分析,史学的光芒跃然纸上,学生学会用历史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为今后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基础,认识到史学的巨大功能,可谓“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就会亲近历史,走进历史,深入历史,研究历史,让史学伴随自己的一生,成长为文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历史素质较高的公民。史学的光芒照耀自己前行的路。
  令我们欣慰的是,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朱树苗,马咏秋两位老师的生动课例几经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效法的楷模。
  “热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只是历史教学中的“冰山一角”,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要求我们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艺术,渊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我们教师要胸怀理想;自信坚强;善于合作;充满爱心;追求卓越,敢于创新;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就会在新的课改大潮中有更大的作为!
  收稿日期:2013-02-23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建立起自己的尊严。教育不能缺少关爱,更不能缺少尊重,否则一切教育的手段都将无法生根发芽。而如今学生所得到的关爱远多于被人尊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主要通过一些班主任工作中的个案分析阐明教师尊重学生,才能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创建和谐师生、生生关系。  【关键词】尊重;关爱;健全人格;和谐关系  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某国一位儿童父母双亡,幸被一富豪资助,
期刊
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小学数学中,教师如何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呢?下面谈一淡我的教学体会:  1.运用语言,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十语言表达的能力,启动学生的抽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如:教学7+5,通过
期刊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打破原有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而教师面对新教材,总觉得新教材的“体系”不完整、知识深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完整性,忽视了学生品德与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
期刊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由此可知,感知、理解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将教科书中归纳好的知识如数家珍地讲授给学生,致使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加重课内负担,而且使学生身心难以得到健康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抓住“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教学,语文教育曾经存在一些弊端,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来自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多方面的激烈批评。要改革,要发展创新精神,我们就要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以往语文教育存在的如下弊端,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受到来自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多方面的激烈批评,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创新;探究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
期刊
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佳,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摘 要】针对新课改下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出现的“尽弃传统”的偏激观点,分析阐述历史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帮助老师们正确认识新课改。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法;继承;创新  正如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也有精华一样,传统的东西并不都是糟粕、垃圾,要被抛弃、扔到垃圾箱中去的。同理,传统的历史教学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好的方法,比如讲解法、故事法等。这些方法即使在新课程下也并不陈旧
期刊
教育孩子无定法。教育孩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能半途而废,作为家长要善于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以培养孩子优良的性格基础为目标,使孩子尽情去享受快乐活泼的童年。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我对教育孩子的几点心得体会,愿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1.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的智商、情商有良好的发展。家庭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期刊
【摘 要】目前,创新已成了教育界一个响亮的口号,不创新就意味着教育的落后和被淘汰,而创新的根本在于激活课堂、创新课堂。课堂的改革是创新教育的体现,也是它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旨在讨论创新对课堂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创新;课堂;交互;激活;角色更新  1.时代呼唤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在今天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深度影响、左右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车轮将我们送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神圣职责。通过营造课堂和谐氛围、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引导学生质疑求异,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质疑;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