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英语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佳,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
  1.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至“两极分化”,教学质量不佳。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保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为了淡化传统教学给人们的印象。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
  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2.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鸟”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教学中,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
  比如教字母吧,26个字母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教得快、教得准、教得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也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这样做的。有人照本宣科,每次几个字母,依次教完就过去了。可有人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这样做学生学得快而好,还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应灵敏能力,集体观念。两种做法,两种效果,前者索然无味,后者乐融融。开始教单词,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教课文,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可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就会把死教材活用,学生学得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必然好。
  4.课内外相结合
  外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向45分钟要质量。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但这种话动,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适当地组织。比如,有目地的培养骨干,开展英语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识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等,既可各班进行,也可同年级、全校进行。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创造英语的气氛,培养学生学英语兴趣,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以上几方面只是简单地勾划了趣味教学所涉及的一些方面,如何在这些方面或更多的方面进行探讨,我认为那是大手笔,非本人能力所及,这里只想“抛砖引玉,”能得到同行的赐教不胜荣幸。
  收稿日期:2013-04-1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入题,阐述了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把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说明了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课  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健康”的概念不仅指躯体、生理上的健康,还应该指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
期刊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由此可知,所谓语文能力,包括读、讲、听、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这早已为广大语文工作者所公认。可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对读与说的能力培养与训练却不同程度地被削弱了。教师的教书成为讲书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
期刊
【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学校,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  在初中数学课堂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学校,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
期刊
【摘 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体验数学价值。挖掘生活资源 体现生活处处有学问。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活动中学习,体验数学小课堂、大学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实践;探索;挖掘;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
期刊
【摘 要】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建立起自己的尊严。教育不能缺少关爱,更不能缺少尊重,否则一切教育的手段都将无法生根发芽。而如今学生所得到的关爱远多于被人尊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主要通过一些班主任工作中的个案分析阐明教师尊重学生,才能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创建和谐师生、生生关系。  【关键词】尊重;关爱;健全人格;和谐关系  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某国一位儿童父母双亡,幸被一富豪资助,
期刊
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小学数学中,教师如何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呢?下面谈一淡我的教学体会:  1.运用语言,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十语言表达的能力,启动学生的抽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如:教学7+5,通过
期刊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打破原有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而教师面对新教材,总觉得新教材的“体系”不完整、知识深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完整性,忽视了学生品德与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
期刊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由此可知,感知、理解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将教科书中归纳好的知识如数家珍地讲授给学生,致使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加重课内负担,而且使学生身心难以得到健康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抓住“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教学,语文教育曾经存在一些弊端,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来自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多方面的激烈批评。要改革,要发展创新精神,我们就要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以往语文教育存在的如下弊端,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受到来自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多方面的激烈批评,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创新;探究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