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视角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设计;洗衣服;分散
  一、背景分析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是2019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的课题之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在教材方面,人教版教材将此内容安排在第九单元第1课题《溶液的形成》,以“溶解、溶质、溶剂、乳化”为关键词展开论述;沪教版教材将此内容安排在第6章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以“分散、溶液、乳浊液、悬浊液、乳化”为关键词展开论述。鉴于比赛地苏州使用的是沪教版教材,故本节课以沪教版教材为依托展开设计。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空气,金属与矿物等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有所了解,水溶液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从生活中提取物质在水中分散的不同模型,在宏观上建构不同分散体系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由于物质的分散还涉及微观运动的过程,比较抽象,这就使得学生在从微观层面对三种分散体系的理解方面有了一定的难度。教材将本节课内容安排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之后,难度上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又为下一章广泛的酸、碱、盐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设计思路
  本课例内容设计源于生活,以生活中的“洗衣服”為主线,从“衣服上常见的污渍有哪些”“动手洗衣服”“怎样洗得更干净”“怎样洗得更快”四个方面展开探究,每个概念的建构都是围绕这条主线,从自主观察到亲身体验,从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从微观探析到符号表征等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观点认识物质分散的过程,充分感受化学对改善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本节课的情感线、情境线、知识线和素养线如图1所示。
  三、教学过程(表1)
  四、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生活化的视角出发,以洗衣服为主线;以物质在水中的三种分散体系以及溶解和乳化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恩意识为暗线。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通过对不同的洗涤方法的介绍,不仅仅是为了告诉学生如何更好地除污和保持面料的属性,更是为了传递给学生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展示融入到各个环节,力求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本,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并适时追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
  优质课评比已经结束,笔者侥幸获得了一等奖,但是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中也错过了一些值得引导学生深度思维的细节。比如:1号烧杯中,洗涤布条时出现的暂时浑浊现象;洗涤剂乳化后乳浊液的稳定性与溶液的稳定性对比等。借以此文,希望能够与更多的老师交流讨论。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课堂教学效能感对教学行为、目标实施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法对在2013~2014年期间,来自中国西部地区的四川省、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参加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国培计划的初中化学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效能感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分析显示,西部地区初中化学教师整体教学效能感良好,尤其是在教材处理和专业知识维度具有良好的效能感,在性别、教龄、
生活是化学的源泉,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无处没有化学,化学也将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以生活为本,注重生活素材的挖掘,密切联系生活,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才有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化学教学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果化学教
摘要:以古诗词为切入点,构建一个信息情境,通过情境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找到化学与古诗词之间的联系,从基本的概念入手到新情境下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凸显了化学学科的价值。  关键词:诗词;氧化还原;核心素养  最近,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综艺节目激起了人们的诗意情怀——《中国诗词大会》,在学生中更是引起强烈反响,“圈粉”无数。诗是浪漫的,化学是严肃的,这两者似乎格格不入。
摘要:近几年,STEM教育在美国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对STEM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初步探讨了STEM教育与中学化学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STEM教育;中学化学;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1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03  STEM教
摘要:提高决策能力是社会发展以及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水平。据此,作者设计了“乙烯”这节课,希望借由此节课让学生体会“我的课堂我做主”,即整节课由学生决定课堂教学内容的传授顺序和方式,让学生对“科学风险的认知”具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关键词:乙烯;决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2-0062-05 中图
摘要:以“酸碱中和反应”复习教学为例,简述如何通过提炼核心知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渗透化学学科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建构初中化学生态复习课堂。  关键词:酸碱中和反应;学科观念;教学反思;初中化学;复习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0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2.023
摘要:初中化学中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是帮助学生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重要依据,此类实验原理清晰、操作简单且现象明显。铜和硝酸银溶液的反应是金属与盐溶液反应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实验,该实验的创新设计能缩短实验时间、展现丰富的实验现象,更能激发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的各种因素的思考,阐释了化学实验对于化学教学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硝酸银溶液: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创新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
Scientists have discovered new things about the atmosphere1 and environment on Mars. They found a “toxic cocktail” of chemicals that would easily kill any living organism2. The chemicals have been fou
摘要:化学基本观念是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化学观念的形成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习意义重大。运用“支架式”教学原理,以“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应用”的教学设计为例,对中学化学以“观念建构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化学观建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2-0072-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摘要:2015年河北中考理综第35题是一道综合性化学科学探究试题,试题的命题背景源于教材,问题的落脚点高于教材,且在问题的设置中突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概括总结等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同时还融入了分类和守恒等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初中化学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建议在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中,一是对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进行深度拓展研究,二是提高实验教学的常态化,三是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和学科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