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本文就哪些材料适合小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训练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探究
“数学阅读”训练的目标是学生学会数学阅读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目标的培养要有一个载体,毫无疑问,数学课本和课外数学材料是数学阅读的载体。那么,具体哪些材料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呢?经参阅多家资料,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内容作为本次课题研究中学生阅读训练的主要载体。
1.教材中的概念、定律、性质、公式
教材中的概念、定律、性质、公式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这些内容语言精炼、准确、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在概念教学中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死记硬背的错误做法,而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以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理解、去构建数学概念,去内化定律、性质和公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
2.图形题
看图题在小学各册教材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如课本上的图片、线段图、几何图、统计图等,如何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理解图中一些关系,如何用数学语言完整地进行表述,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用不同的叙述表达图意。
新课程教材中有相当丰富的插图,都具有形象直观、内容简明、主题突出的特点,有着文字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插图,认真领会其中的含义。并且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把插图与文字、实验结合起来,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补充、矫正和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学习目的。
3.应用题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最头疼的是做应用题,考试时不少学生应用题失分最多,许多学生不会读题,看不懂题,理不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应重视应用题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应用题的技巧,培养学生严密、有序的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某些学生之所以不会解答算术应用题,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不会把题目流利地、有理解地读出来,他们不能把一句话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更不能前后连贯地、系统地全面理解应用题的题意,换句话说,应用题教学的关键不是分析数量关系,而是理解题意。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如何理解题意呢?审题是基础,应用题教学必须在审题上狠下功夫。也可以这样说,应用题要过关,必须抓审题。审题的方法是:“一读,二划,三复述,四表示”。一读就是读题,初步感知题意;二划就是在题目上面划符号,找出重点词句,理出脉络,使题目简单明了;三复述就是复述题意,使题目变得详细,题意清晰;四表示就是画一张图表示题意,使题目变得一目了然。
4.计算题
计算题也是学生出错的一个主要方面,有的学生错在读错了题中的数字或符号,有的学生错在没有理解四则运算的含义。加强计算题阅读指导,对正确理解文字题、应用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计算题读题的要点:一是看清做题要求;二是要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三是要弄清运算顺序。
5、教材中的总结语
这里的总结语是指教材中对概念、定义、性质、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数学课本上的这些总结语是经过归纳而得出的精练、准确的表述性语言。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学生要读懂它们,完全领会这些表述的含义,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复仔细地阅读,咬文嚼字,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以求把握其本质,同时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使其做到真正的理解和内化。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教材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O,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来加深理解记忆,学生就能够很快掌握小数的性质了。
6、教材中的拓展素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思维的内在动力。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教材中读一读、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阅读材料内容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可以从欣赏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开拓学生的视野去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三年级教材中介绍了分数写法的来源、四则运算符号的来历、七巧板的来历、指南针的来历、古代计时工具等,内容相当丰富。学生从拓展知识面的角度去读,兴趣昂然。又如四年级的从古代结绳记事到阿拉伯数字的诞生,再到现代计算机的应用等反映了人类在数学方面发展进步的资料。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阅读材料,都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目标。
7、数学课外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龄中期和后期,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跟在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的数学阅读不仅仅局限于数学课本,还引领他们阅读一些数学课外读物,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书、报,上网查阅有关的数学知识,要求学生认真收集整理课外作业、寒暑假作业中的趣题、趣事等,使他们的思考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尽量为他们创设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参与班、校及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一些数学活动,让他们满足自己的展示欲望,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让他们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得到发展。无比丰富的数学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激起体验数学魅力的热情,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数学史、数学故事、数学名题、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数学家的故事等都是滋养学生数学学科涵养的丰富素材,都是学生开阔数学视野、发展数学思维的阅读材料。教师利用每节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将阅读这些课外材料的所得讲给同学们听,与同学们分享,可以讲自己读了以后的感想,通过交流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好奇,对生活数学的渴求,在趣味中享受数学的快乐,在激情中领略数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阅读材料,都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探究
“数学阅读”训练的目标是学生学会数学阅读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目标的培养要有一个载体,毫无疑问,数学课本和课外数学材料是数学阅读的载体。那么,具体哪些材料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呢?经参阅多家资料,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内容作为本次课题研究中学生阅读训练的主要载体。
1.教材中的概念、定律、性质、公式
教材中的概念、定律、性质、公式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这些内容语言精炼、准确、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在概念教学中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死记硬背的错误做法,而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以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理解、去构建数学概念,去内化定律、性质和公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
2.图形题
看图题在小学各册教材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如课本上的图片、线段图、几何图、统计图等,如何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理解图中一些关系,如何用数学语言完整地进行表述,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用不同的叙述表达图意。
新课程教材中有相当丰富的插图,都具有形象直观、内容简明、主题突出的特点,有着文字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插图,认真领会其中的含义。并且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把插图与文字、实验结合起来,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补充、矫正和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学习目的。
3.应用题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最头疼的是做应用题,考试时不少学生应用题失分最多,许多学生不会读题,看不懂题,理不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应重视应用题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应用题的技巧,培养学生严密、有序的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某些学生之所以不会解答算术应用题,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不会把题目流利地、有理解地读出来,他们不能把一句话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更不能前后连贯地、系统地全面理解应用题的题意,换句话说,应用题教学的关键不是分析数量关系,而是理解题意。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如何理解题意呢?审题是基础,应用题教学必须在审题上狠下功夫。也可以这样说,应用题要过关,必须抓审题。审题的方法是:“一读,二划,三复述,四表示”。一读就是读题,初步感知题意;二划就是在题目上面划符号,找出重点词句,理出脉络,使题目简单明了;三复述就是复述题意,使题目变得详细,题意清晰;四表示就是画一张图表示题意,使题目变得一目了然。
4.计算题
计算题也是学生出错的一个主要方面,有的学生错在读错了题中的数字或符号,有的学生错在没有理解四则运算的含义。加强计算题阅读指导,对正确理解文字题、应用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计算题读题的要点:一是看清做题要求;二是要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三是要弄清运算顺序。
5、教材中的总结语
这里的总结语是指教材中对概念、定义、性质、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数学课本上的这些总结语是经过归纳而得出的精练、准确的表述性语言。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学生要读懂它们,完全领会这些表述的含义,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复仔细地阅读,咬文嚼字,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以求把握其本质,同时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使其做到真正的理解和内化。比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可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教材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O,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并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字词来加深理解记忆,学生就能够很快掌握小数的性质了。
6、教材中的拓展素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思维的内在动力。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教材中读一读、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阅读材料内容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可以从欣赏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开拓学生的视野去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三年级教材中介绍了分数写法的来源、四则运算符号的来历、七巧板的来历、指南针的来历、古代计时工具等,内容相当丰富。学生从拓展知识面的角度去读,兴趣昂然。又如四年级的从古代结绳记事到阿拉伯数字的诞生,再到现代计算机的应用等反映了人类在数学方面发展进步的资料。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阅读材料,都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目标。
7、数学课外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龄中期和后期,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跟在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的数学阅读不仅仅局限于数学课本,还引领他们阅读一些数学课外读物,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书、报,上网查阅有关的数学知识,要求学生认真收集整理课外作业、寒暑假作业中的趣题、趣事等,使他们的思考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尽量为他们创设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参与班、校及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一些数学活动,让他们满足自己的展示欲望,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让他们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得到发展。无比丰富的数学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激起体验数学魅力的热情,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数学史、数学故事、数学名题、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数学家的故事等都是滋养学生数学学科涵养的丰富素材,都是学生开阔数学视野、发展数学思维的阅读材料。教师利用每节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将阅读这些课外材料的所得讲给同学们听,与同学们分享,可以讲自己读了以后的感想,通过交流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好奇,对生活数学的渴求,在趣味中享受数学的快乐,在激情中领略数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阅读材料,都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