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维教学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多维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采用多维教学,可以使学生由机械接受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积极开展多维的教学方法呢?
  一、变换教法,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设置灵活的教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1.精心设计,趣味导入。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
  2.设置问题,投石击浪。“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
  3.借助媒体,熏陶感染。“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以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链接生活,引进“活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必然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无疑生疑,组织争辩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辩,要引而不发。引导,是为了充分打开思路,不引,会使议题叉开。例如,阿Q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典型形象,历来争论很大。有的认为阿Q是个思想性的典型,有的认为阿Q是个受了精神奴役创伤的革命农民的典型,有的认为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典型。对这个问题,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讨论,不能轻易下结论。通过对课文背景的了解,通过对鲁迅自己谈《阿Q正传》成因的了解,学生可接受课本提示中所阐述的观点,即阿Q是处在辛亥革命时期,生活在未庄的种种矛盾之中的一个愚昧、落后、不觉悟农民的典型。这种讨论,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辩,要抓住实质。散文《范爱农》的结尾补充叙述的范爱农死前一段时期的景况和落水而死的具体情况,这更使范爱农“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这个问题在读者心中产生疑窦。这时,教师即可引导学生讨论争辩,通过争论得出答案,更深地感受沉沦中的范爱农的悲苦之心,进一步理解范爱农之死的根源就在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辩,要引导求“常”。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学生对苏轼写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不理解,认为夸张失实。对此,我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从战争双方胜负的因素组织学生论辩,学生弄清楚了两点:(1)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无可非议。(2)战争的发展完全符合孙刘联军战前对天时、地利、人和所作的分析,“谈笑间”正体现了周瑜料敌如神、指挥若定的气度。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1)“边缘”暗示。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2)“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学生就容易发现原型思维的缺漏或荒谬,从而自觉地愉快地矫正思维的路线。(3)设疑暗示。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向真理的闸门。例如:讲完《孔乙己》以后,为了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题,我发问:孔乙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问题一出,学生先是一愣,然后争论不休,终于理解到孔乙己与阿Q一样也是没有名字的。“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姓名都没有呢?”这时我乘势追问,学生又一次展开讨论,就弄清了主人公生活悲剧的深刻含义。
  三、看准时机,点拨指导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的过程中,还要善于适时抓住“愤”“悱”之时,加以巧妙点拨,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尤其是对于一些较深的理论问题,更少不了教师的适时点拨。常见的点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就是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所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解决问题。苏小妹三难新郎的传说给我们带来启示:如果秦少游不处于新婚之夜的特殊环境,如果苏东坡不投石点拨新郎,千古佳话便无从说起。激发点拨学生思考问题也是这样,只诱发他们达到思维的起点还不够,还需要创设第二条件,让学生从一定的情境中激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急中生智。
  3.递进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根究源。这就像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发现青霉素那样,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语文课上的连续提问便是递进式点拨的表现之一。
  4.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这种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实现思维的“迁移”。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即是这种“迁移”的体现。
  实践证明,上述一些触发学生思维的多维教学方法,尽管还不很全面,不很深入,但在引导学生进入美感境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等方面十分有效。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言禁忌现象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史,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本文简单介绍了中西语言禁忌现象的特点,并就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语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中西禁忌语 特点    1.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日趋频繁。在这些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语言成了顺利进行交际
目的:本论文研究肾虚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肾、下丘脑组织OPG/RANKL相关蛋白的活性变化,解析破骨细胞的分化、调节及信号传导,阐明肾虚骨质疏松症证候病机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摘 要: 隋唐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割据分裂混战后,各民族终于走向融合,大一统局面再一次出现。而史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臻于成熟的阶段。隋唐时期史学最重要最令人瞩目的变革就是史馆修史制度的设立,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原因何在?其设立对后世有什么深远影响?利与弊有哪些?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唐朝 史馆制度 设立原因 利与弊    一
唐代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古人也非常重视歌唱中呼吸的作用。  一、歌唱中的呼吸要点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在生活中人人都会呼吸,但歌唱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不同,它比生活的呼吸变化要多。歌唱是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合作,是呼与系相互配合形成对抗,在腰部周围产生压力,上有哼鸣下有叹气地进行歌唱。从呼吸的角度看,歌唱是呼吸的对抗,至于对抗的压力该是多少,要由所要演唱的作者的音
语文是以语言的学习掌握为主要任务的,因此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否则,就会使语文课缺失语文味。发展儿童的语言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又是语文学科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实施中,语文课堂教学应一改过去理性分析的方式,多运用感性的实践方式,使语言文字立起来、活起来、鲜起来。  一、动作表演  即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一做,试着演一演,感受语言的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其次讲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最后论释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语文学科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迈入了知识与信息的时代。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课改的趋势,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在学科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头疼的一个问题。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条理不清,假、空、套、成人化等是小学生作文的常见病。因此,必须加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那么,怎样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作文能力呢?  一、抓好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对小学生来说,就是写话,写自己想说的话,有条理地把自己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