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自得 见解独到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an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萧父先生的文章、诗词、书画选集三种四册,合称《萧氏文心》。通读本书,不难看到作者学术的一些重点或特点。萧先生治学,首贵博淹,又深造自得,见解独到。他对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对从先秦到今世之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的重建,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与贡献。
  首先,是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上探赜索隐。萧先生会通中、西、印哲学,以批评的精神和创造性智慧,转化、发展儒释道思想资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总结历史教训,他从哲学史方法论的问题意识切入,努力突破日丹诺夫教条主义的束缚,引入螺旋结构代替对子结构,重视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强调普遍、特殊、个别的辩证联结,认真探究中国哲学范畴史的逻辑发展与哲学发展的历史圆圈。因为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总结,也是通过把以往各个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纳入新的体系,使其成为新的环节来实现的。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刍议》一文,在哲学史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为当时哲学史界的方法论自觉起了示范的作用。
  尔后,作者又以不断更化的精神,由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咀嚼,提出了哲学史的纯化与泛化的有张力的统一观,努力改变“五四”以降中国哲学依傍、移植、临摹西方哲学或以西方哲学的某家某派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哲学的史料任意地简单比附、“削足适履”的状况,逐渐建树了“中国哲学”学科的自立性或自主性。他是最早具有文化自觉与学科自觉的当代学人之一。
  其次,在“明清早期启蒙思潮”论域中贡献卓著。作者治学,宏观立论与微观考史相结合,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通观全史与个案剖析相结合,提出了两个之际(周秦之际与明清之际)社会转型与文化转轨的概观,改进了哲学史的分编与分期(将周秦之际、明清之际单独成编),继梁启超、侯外庐诸先生之后,提出并进一步论证了“明清早期启蒙思潮”的学说,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萧先生的原创性智慧表现在其学术专长——明清哲学,特别是王船山哲学方面。他以对世界文明史与中华文明史的多重透视为背景,提出了以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内在历史根芽与源头活水的观点,他由王船山、黄宗羲、傅山等个案入手,探讨十七世纪晚明清初的哲学形态与学风的变异,进而剖视十八世纪的历史回流和十九世纪的思想悲剧与近代难产,引出“历史接合点”问题的思考(“接合点”就是萧先生的特别用法),建构起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的论域。
  萧先生指出:“作为中国式的现代价值理想的内在历史根芽,乃是传统与现代化的历史接合点。”他认为,中国近代的启蒙者既普遍接受西学,又充分肯定明清早期启蒙学术的地位,兼顾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鲜明地显示启蒙思潮的一贯性,同时表现人类文化固有的趋同性。三百多年来,一代代学人经过不断探索与反思,逐步认识到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是我们最可利用的思想资源,外来的先进文化可以与早期启蒙思潮相结合,在我国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萧先生倡导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思想解放运动以来,他一直反思新旧传统的思想桎梏、精神枷锁、权力崇拜、人身依附,批判两千多年专制主义统治对中华民族创造精神的窒息。他对道家、禅宗的超越放达的提倡,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作者以王船山为中心的明清之际哲学思潮的研究成果,自为经纬,成一家言,为国际汉学或中国学界专家们所推重。他的深意在于弘扬三百多年以来的新传统,正确把握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化的历史接合点,探索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之现代化的特殊道路。因而,萧先生在这一论域中与杜维明、包遵信两先生的双向争论,就有特别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有关这一方面,本书选中多方涉及,又见于《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王夫之评传》、《船山哲学引论》等著作之中。
  作者一貫鼓励自己的学生们对他的思想与学术提出批评,展开讨论。在新的时代,以萧先生的学养与诗人哲学家的气质,他的“启蒙”论说实际上早已超越了欧洲启蒙时代的学者们的单面性、平面化与欧洲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今天,东西方学者进一步反思启蒙理性的局限,以更加多维的视域理解人类各民族文化,诠释现代性的多元及其与传统的关系,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更加珍视先生在“启蒙”论说中开发出的新的生长点,并努力对他的学说予以深化。
  (《萧氏文心》:《思史纵横》,38.00元、《呼唤启蒙》,28.00元、《火凤凰吟》,26.00元、《苔枝缀玉》,38.00元,武汉大学出版社二○○七年版)
其他文献
加尔布雷思在他的《经济学与公共目标》中强调要关心和实现所谓“公共目标”。在加尔布雷思看来,正统的西方经济学家往往把“公共目标”的概念偷换了,他们把由大商号组合的计划系统的目标替代了公共目标,而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均是由于人们对“公共目标”的忽视造成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加尔布雷思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发出以公共目标反对专家治国论者的目标的天然呼声的,不是政府的行政部门,而应当是立法机关
系川英夫是一位日本著名的发明家。他以多年的经历和从事发明创造的体会,著出《一位开拓者的思考》。自然,他的发明思想和发明经历给我以很大的吸引力,但他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更加引起我的思考,这就是他的市场观。  系川英夫在该书中贯穿着“打破先例”或“变不可能为可能”这样一个精神。作为发明家,这并不奇怪。但为什么要发明,为什么要打破先例,这并非每个发明家都能给出满意的回答。在我读过的类似书中,该书在这个问题上
如果说,APEC会议给中国留下很多美丽记忆,墨西哥第一夫人里韦拉必为其中之一。11月10日,里韦拉随丈夫培尼亚抵达北京,走出舱门,她立刻吸引了媒体的镜头。随后,网友纷纷留言感叹她“金发披肩美艳动人”。  这位曾是明星的第一夫人,迅速登上了许多中国网站的头条。她的一些趣闻至今仍被人说起。比如,参加APEC会议的贵宾们身着中式服装拍全家福时,里韦拉是最后一个到场的。原来,她拿到“新中装”后,提出了修改
于丹的《〈论语〉心得》已经成为出版界轰动一时的事件。从最新的统计来看,该书在中国的销售量已经突破四百万本。世界其他地方也关注这个现象,主要的报刊媒体开始谈论于丹现象,诸如“孔子回来了”之类标题非常典型。在此之前在中国出版的书引起如此关注的可能是毛泽东的“红宝书”吧。如果说毛的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过分的政治化,那么,于丹的书的问题则正好相反。  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为什么于丹的书这么受欢迎?实
PoliticalCorrectness并不是什么口号(《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三期《留恋“大熔炉”》),只不过是一群美国保守人士谩骂革新的轻蔑用语。其实反对使用nigger称黑人,用chink称华人,用faggot称同性恋者的人都可称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门徒。  依我看,思维不僵死,心胸不狭隘的人(自然包括《读书》的读者),应当欢迎语言的演变,赞成语言反映当今民族平等,性别
一代学者俞平伯先生晚年身患重病、神志模糊时,曾用颤抖的手,写过些勉强能辨认的字。其中一纸写道:  “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  另在一纸上写道:“千秋功罪,难于辞达”。  自一九五四年的那场大批判后,俞平伯先生很少说及红楼,“文革”中更是绝口不谈。可到了晚年,虽“历历前尘吾倦说”,却依然念念不忘曾让他大吃其苦的《红楼梦》。据先生家人的回忆,老
二十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即使在清华园中,三代人的四口之家,只能长期蜗居于一间十一二平方米的宿舍中(集体公用厕所,炉灶拥挤在走廊上)。这里虽然没有出现两对新婚夫妇同住一间房的情形,但同在清华工作的新婚夫妇只能分居而分不到一间宿舍的现象,却曾长期存在。  一九六一年夏天,建筑系一对研究生新婚燕尔,学校照例不给分房。他们神通广大,跟教工食堂临时借得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库房作为新房,婚礼就在这间堆满锅碗瓢盆、
偶读《读书》一九九三年第二期所载唐振常先生《漫记萧公权先生》一文,引起我对萧先生深沉怀念并哀悼。一九三九年秋四川大学避空袭,迁峨眉。我原是半工半读,因母老家贫,不得不转读于华西大学中文系。萧先生时在光华大学任教,住光华村。余以故友黄浦同学之介,时往请教,谈诗文甚乐。其后先生离川,遂未再见。今读唐君文,不胜今昔之感,存亡之悲。爱作长歌,以当哀祭。    萧公昔日光华居,贱子时来观瑾瑜。千行秀楷乌丝栏
去梦想那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去战胜那不可能战胜的敌人,  去奔向那勇者不敢去的地方,  去驰骋在那无法驰骋的战场。  去爱,从远处纯洁羞涩地爱,  伸出你担负太多忧虑的双手,  去攀登那不可能攀登的星辰,  这是我的探求;去追随那星辰,  不管多么无望,不管多么遥远,  去为真理战斗,绝不掉转马头!  听到求救就全心全意去援救,  我只知道忠干这光荣的探求,  我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安祥,  直到
张鹏程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  9月9日晚7时20分,二郎庙小学结束了一天的课程,校长张鹏程像往常一样忙着处理各种事务,几个学生跑过来,左拉右拽把他带进一间教室。“你们干吗呀?”张鹏程问。“您看黑板!”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让他转头,黑板上满满当当贴着孩子们做的手工画,写着“教师节快乐”几个大字。“当时小学刚开学,我很忙,根本没意识到第二天是教师节,这都是孩子们自发的行为,他们也没有专门学过画画,但整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