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一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与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好的课堂提问能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目前的课堂提问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学生在课堂上仍无法占据主体地位,这主要是教师钻研教材不透、对课改理解不深、问题设计缺乏研究性等原因所致。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过于随意,缺乏目的性。教师在备课时已设计了相关的教学问题,但一旦学生没有按自己的思路回答,缺少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大多会不知该如何收场,除了僵硬地否定,更多地则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发问,而致使课堂上会出现许多无效问题,浪费了教学时间且收不到教学效果。
2、提问过于零碎,缺乏整体性。一是教学设计中缺少提纲挈领的提问,二是当学生没有回答到关键点时教师缺少有的放矢的追问。这也正是“满堂问”现象出现的症结所在,许多老师上完一堂课后会发现,大小问题提了不少,要解决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实质的解决。
3、提问过于简单,缺乏启发性。如果问题太简单,就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难度太大则仅仅是针对尖子生所设立的,容易造成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忽视。许多语文教师在重点词语教学环节都会直接点出相关词语,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而缺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这些词语的环节,使品读词语环节过于表面化。
4、提问过于呆板,缺乏主动性。许多语文课堂的提问都停留在识记和理解的浅层次,毫无疑问,这样的问题是不能够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其缺乏价值性和新奇性,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提问呼唤艺术性
1、精心设问,做有效性提问。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设问的点当然很多,但教学中不能、也不必处处发问,提问要抓住所谓的“设问点”,即选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要想抓住“设问点”进行有效提问的前提就是吃透教材。
所谓吃透教材,就是教师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先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的实际学习语文的态度、水平、习惯和方法等学情。然后,教师把课堂学习重点和难点变成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吃透教材,教师就要转化教材意图为自己的意图,转化教材语言为自己的语言,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接受教材。如果把教师比作导演,学生就是台上的演员,学生是舞台的主体,但只有在导演的有效引导、组织下,才能发挥出演员的才艺,才能排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影片。
精细设问,做关键性提问。在关键处提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可以设问“樟树什么样?”“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合影留念?”这样的关键提问 “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入文”“入境”“入情”“入理”,容易产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3、精致设问,做思考性提问。好奇知心人皆有之。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教师应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学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不以《永远的白衣天使》为题,而要以《永远的白衣战士》为题呢?学生感到问题很新奇,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战士是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而天使只活在人们的想象中;有的说叶欣是奋斗在“非典”的特殊战场上;有的说作者歌颂的不仅是叶欣,不仅是所有的白衣天使,而是所有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战士们”。创造性的提问,唤起了学生极大的说话兴趣,同时也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4、精巧设问,做激发性提问。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设问:“本篇课文讲的是徐悲鸿学画的事,能不能把外国学生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的话以及最后又找到徐悲鸿说的两段话去掉?学生们马上就去看书,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准备反驳我。有的学生说,去掉不好,因为课题是《徐悲鸿励志学画》,之所以“励志”就是因为刚一开始外国学生看不起徐悲鸿,还说“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有的学生说,不能去掉,因为徐悲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才使外国学生心服口服地说“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还有的学生说,坚决不能去掉,因为徐悲鸿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为中国人争了气,他那样的努力却是那么的清苦,的确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把这两个自然段读读,感悟一下外国学生的前后变化,这样,水到渠成,本文的难点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而且充分体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提问就是为了激发思考,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新课改下,课堂提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地要求,艺术性提问是彰显语文课堂魅力的有效推手,语文教师必须对这一教学艺术进行研究和探索,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江苏】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过于随意,缺乏目的性。教师在备课时已设计了相关的教学问题,但一旦学生没有按自己的思路回答,缺少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大多会不知该如何收场,除了僵硬地否定,更多地则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发问,而致使课堂上会出现许多无效问题,浪费了教学时间且收不到教学效果。
2、提问过于零碎,缺乏整体性。一是教学设计中缺少提纲挈领的提问,二是当学生没有回答到关键点时教师缺少有的放矢的追问。这也正是“满堂问”现象出现的症结所在,许多老师上完一堂课后会发现,大小问题提了不少,要解决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实质的解决。
3、提问过于简单,缺乏启发性。如果问题太简单,就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难度太大则仅仅是针对尖子生所设立的,容易造成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忽视。许多语文教师在重点词语教学环节都会直接点出相关词语,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而缺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这些词语的环节,使品读词语环节过于表面化。
4、提问过于呆板,缺乏主动性。许多语文课堂的提问都停留在识记和理解的浅层次,毫无疑问,这样的问题是不能够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其缺乏价值性和新奇性,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提问呼唤艺术性
1、精心设问,做有效性提问。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设问的点当然很多,但教学中不能、也不必处处发问,提问要抓住所谓的“设问点”,即选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要想抓住“设问点”进行有效提问的前提就是吃透教材。
所谓吃透教材,就是教师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先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的实际学习语文的态度、水平、习惯和方法等学情。然后,教师把课堂学习重点和难点变成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吃透教材,教师就要转化教材意图为自己的意图,转化教材语言为自己的语言,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接受教材。如果把教师比作导演,学生就是台上的演员,学生是舞台的主体,但只有在导演的有效引导、组织下,才能发挥出演员的才艺,才能排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影片。
精细设问,做关键性提问。在关键处提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可以设问“樟树什么样?”“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合影留念?”这样的关键提问 “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入文”“入境”“入情”“入理”,容易产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3、精致设问,做思考性提问。好奇知心人皆有之。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教师应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学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不以《永远的白衣天使》为题,而要以《永远的白衣战士》为题呢?学生感到问题很新奇,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战士是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而天使只活在人们的想象中;有的说叶欣是奋斗在“非典”的特殊战场上;有的说作者歌颂的不仅是叶欣,不仅是所有的白衣天使,而是所有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战士们”。创造性的提问,唤起了学生极大的说话兴趣,同时也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4、精巧设问,做激发性提问。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设问:“本篇课文讲的是徐悲鸿学画的事,能不能把外国学生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的话以及最后又找到徐悲鸿说的两段话去掉?学生们马上就去看书,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准备反驳我。有的学生说,去掉不好,因为课题是《徐悲鸿励志学画》,之所以“励志”就是因为刚一开始外国学生看不起徐悲鸿,还说“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有的学生说,不能去掉,因为徐悲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才使外国学生心服口服地说“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还有的学生说,坚决不能去掉,因为徐悲鸿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为中国人争了气,他那样的努力却是那么的清苦,的确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把这两个自然段读读,感悟一下外国学生的前后变化,这样,水到渠成,本文的难点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而且充分体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提问就是为了激发思考,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新课改下,课堂提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地要求,艺术性提问是彰显语文课堂魅力的有效推手,语文教师必须对这一教学艺术进行研究和探索,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