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背诵是我国传统语言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它对于语言学习,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非常有效的。背诵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已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陈琳教授说:“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 只能学得, 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不仅儿童要背, 成人更加要背。”背诵是许多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常用的策略,也是不同条件下英语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地处边远地域的桂西壮族地区,在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等情况下,笔者认为背诵是该地区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
二、背诵式语言输入的理论依据
1. 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以促进语言习得。只有大量输入语言信息,在目标语语料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习者才能输出信息,进行模仿,形成自然、流利的语言表达。而背诵能够强化语言输入,丰富目标语语料库,为学习者提供输出信息、表达、模仿的基础。通过有意识的背诵输入,学生提高了对词汇、 短语、 句型等的记忆效果,加深了对语法知识的了解,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从而使其语言输出规范化。
2.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
语言学家Skehan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语言学习的内在机制。他主张采取“双编码”或“双式系统”来说明语言运用和语言学习:一方面是使用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性系统; 另一方面是使用以记忆为基础的系统,以促进更快地提取。前者在记忆中所占空间小,灵活性强,但临场运用难以做到准确、流利、地道;后者包含了大量的语块,所以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并且能够准确、流利、地道地进行交际。这两种体系的优缺点正好可以互补。Skehan主张建立双模式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和以范例为基础的系统。
3. 语感
加拿大语言学家 Bialystock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模式中将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分为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显性语言知识主要存在于学习者的意识层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等。学习者可以在需要时将这些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潜意识层中的隐性知识能够使他不假思索地流利地使用语言,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语感。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隐性知识越多,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通过背诵,语料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的大脑,不断地内化为学生的隐性知识,加强学生语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同时提高了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形成自然、流利的语言表达。
以上理论充分说明了背诵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背诵是行之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
三、背诵式语言输入在桂西壮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1. 壮族中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桂西壮族地区的中学生英语大多数处于起始阶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本地方言或者汉语,对英语语言的感知极为有限,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普遍存在着壮语或汉语负迁移的现象,语音、语法、词汇及其表达处处留下壮语和汉语干扰的痕迹,如,把class[ klas]读成[glas ],keep[ kip]读成[gib],把“我非常喜欢踢足球。”翻译成“I very like playing football.” 由于地处内陆,对外交流比较少,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以课堂为主,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这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壮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桂西壮族地区,由于师资缺乏,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大都由非英语专业教师担当,教师自身素质较低,语音、语调存在很大问题,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发音有严重的负面影响。该地区大部分的英语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课堂内要用英语进行模拟真实的交流更是困难,英语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教学理念的落伍,教学方法的陈旧、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英语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该地区整体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壮族地区的教学条件差
在桂西的农村地区,非常缺乏英语教学所必需的音像资料和基本的教学设备。笔者了解到不少乡下的英语教师上课仍然没有录音机,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必要的音像教学资料了。
4. 中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体制单一
现行的教育体制对教学的评价仍然主要建立在考试基础上,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依据。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和学生往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题海战,以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尤其在壮族地区,能跟外国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很少,英语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只会解题,不愿意花力气去积累语言材料,让他们用英语交流则错漏百出,导致他们羞于开口说英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聋哑英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甚至失去学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学习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壮族地区英语教学的客观条件,笔者认为,在该地区英语教学中应该强调背诵式语言输入,因为背诵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只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单独完成,或者和伙伴做背诵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对该地区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也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一条捷径。
四、在桂西壮族地区英语教学中实施背诵式语言输入的探讨
1.选择合适的背诵材料
实施背诵式输入首先必须选择好背诵材料。用于背诵的材料难度应略低于阅读理解的材料,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宜选用语言规范、自然、地道的语言材料进行背诵,有利于学生模仿和活用。材料所涉及的话题应具有现实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以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尽快投入使用,调动他们背诵的积极性。现行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套语、对话,既适合学生独立背诵,也可用于伙伴背诵。 而且教材配有音像资料,学生可以边听边读,通过反复听读,学生在无意中模仿了录音中的语音、 语调,在听读背中提高了语音能力。教师在布置背诵任务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所选用的语言材料也应有不同。笔者在布置课文背诵时设定“必背段” 和“选背段”,这样可以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
2. 指导学生背诵的策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很想把所学的课文背下来,但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所背的课文很快遗忘,学生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兴趣大减。因此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背诵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原文,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弄清材料的意义和内部联系,了解文章大意后根据情节线索来背,这样背起来才会有条不紊。其次,背诵前可以先高声朗读。心理学研究表明,默读和有声朗读时大脑各部分参与度是不一样的。大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眼睛、嘴巴、耳朵等多重感官来加深记忆,它所产生的记忆效果要比默读好得多。在背诵过程中,应注意对信息的深层加工,朗读一个句子几遍之后,尝试着回忆刚刚读过的句子。对段落和篇章的记忆也应采用同样的方法。这样信息保留在记忆中的时间会更长久。再者,选择最佳时间, 强化记忆。可以建议学生在早上刚开始学习和晚上临睡前进行背诵。在背诵课文时,应强制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以提高背诵效率。
3. 加强背诵的输出练习
背诵有机地融合了输入、输出。通过背诵,输入了大量的目标语语料,这些语料如果不通过实践来活用,那么背诵只起到了输入的作用,而其促进输出功能则被忽略了。输出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wain针对输入假设提出了输出假设。Swain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精心设计输出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活用练习,才能帮助学生内化、活化语言材料。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任务来检查背诵的效果。笔者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多种方法来加强背诵的输出练习及检查学生的背诵结果。例如,根据背诵材料将学生分成对子或小组,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材料内容表现出来,或小组成员自设情境,运用背诵材料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此外还有多种形式,如将背诵材料去掉一些关键词后让学生做填空补全,将背诵材料的中文翻译成英文,利用早晚读的时间抽查学生背诵默写情况等。通过这些口头或笔头的输出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及材料关键词等进行发挥,创新使用背诵原材料,既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也只有这样,背诵才不至于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
五、结语
背诵是大量输入和输出语言信息的有效途径,是许多优秀的中外学者都主张或用过的一种学习策略,它能弥补非英语语言环境所带来的输入和输出的不足。对于桂西壮族地区而言,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善英语教学环境和条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背诵式语言输入在该地区更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该地区的教育机构和英语教师应该提高对背诵式语言输入的认识,重视背诵式语言输入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符合学生水平的背诵材料,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背诵策略,并辅以多种形式的活用练习,加强对学生背诵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以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克服壮语和汉语的负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背诵这一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在该地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该地区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琳. 英语专家如是说(专栏)[J]. 英语学习,1999(6).
[2]Stephen 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Ltd, 1987.
[3]Peter Skeha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马广惠. Bialystock 的语言学习模式[J]. 国外外语教学,1997(1).
[5]Karen E.Johnson.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背诵是我国传统语言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它对于语言学习,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非常有效的。背诵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已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陈琳教授说:“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 只能学得, 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不仅儿童要背, 成人更加要背。”背诵是许多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常用的策略,也是不同条件下英语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地处边远地域的桂西壮族地区,在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等情况下,笔者认为背诵是该地区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
二、背诵式语言输入的理论依据
1. 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以促进语言习得。只有大量输入语言信息,在目标语语料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习者才能输出信息,进行模仿,形成自然、流利的语言表达。而背诵能够强化语言输入,丰富目标语语料库,为学习者提供输出信息、表达、模仿的基础。通过有意识的背诵输入,学生提高了对词汇、 短语、 句型等的记忆效果,加深了对语法知识的了解,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从而使其语言输出规范化。
2.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
语言学家Skehan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语言学习的内在机制。他主张采取“双编码”或“双式系统”来说明语言运用和语言学习:一方面是使用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性系统; 另一方面是使用以记忆为基础的系统,以促进更快地提取。前者在记忆中所占空间小,灵活性强,但临场运用难以做到准确、流利、地道;后者包含了大量的语块,所以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并且能够准确、流利、地道地进行交际。这两种体系的优缺点正好可以互补。Skehan主张建立双模式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和以范例为基础的系统。
3. 语感
加拿大语言学家 Bialystock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模式中将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分为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显性语言知识主要存在于学习者的意识层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等。学习者可以在需要时将这些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潜意识层中的隐性知识能够使他不假思索地流利地使用语言,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语感。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隐性知识越多,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通过背诵,语料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的大脑,不断地内化为学生的隐性知识,加强学生语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同时提高了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形成自然、流利的语言表达。
以上理论充分说明了背诵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背诵是行之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
三、背诵式语言输入在桂西壮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1. 壮族中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桂西壮族地区的中学生英语大多数处于起始阶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本地方言或者汉语,对英语语言的感知极为有限,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普遍存在着壮语或汉语负迁移的现象,语音、语法、词汇及其表达处处留下壮语和汉语干扰的痕迹,如,把class[ klas]读成[glas ],keep[ kip]读成[gib],把“我非常喜欢踢足球。”翻译成“I very like playing football.” 由于地处内陆,对外交流比较少,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以课堂为主,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这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壮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桂西壮族地区,由于师资缺乏,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大都由非英语专业教师担当,教师自身素质较低,语音、语调存在很大问题,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发音有严重的负面影响。该地区大部分的英语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课堂内要用英语进行模拟真实的交流更是困难,英语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教学理念的落伍,教学方法的陈旧、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英语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该地区整体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壮族地区的教学条件差
在桂西的农村地区,非常缺乏英语教学所必需的音像资料和基本的教学设备。笔者了解到不少乡下的英语教师上课仍然没有录音机,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必要的音像教学资料了。
4. 中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体制单一
现行的教育体制对教学的评价仍然主要建立在考试基础上,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依据。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和学生往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题海战,以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尤其在壮族地区,能跟外国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很少,英语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只会解题,不愿意花力气去积累语言材料,让他们用英语交流则错漏百出,导致他们羞于开口说英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聋哑英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甚至失去学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学习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壮族地区英语教学的客观条件,笔者认为,在该地区英语教学中应该强调背诵式语言输入,因为背诵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只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单独完成,或者和伙伴做背诵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对该地区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也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一条捷径。
四、在桂西壮族地区英语教学中实施背诵式语言输入的探讨
1.选择合适的背诵材料
实施背诵式输入首先必须选择好背诵材料。用于背诵的材料难度应略低于阅读理解的材料,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宜选用语言规范、自然、地道的语言材料进行背诵,有利于学生模仿和活用。材料所涉及的话题应具有现实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以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尽快投入使用,调动他们背诵的积极性。现行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套语、对话,既适合学生独立背诵,也可用于伙伴背诵。 而且教材配有音像资料,学生可以边听边读,通过反复听读,学生在无意中模仿了录音中的语音、 语调,在听读背中提高了语音能力。教师在布置背诵任务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所选用的语言材料也应有不同。笔者在布置课文背诵时设定“必背段” 和“选背段”,这样可以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
2. 指导学生背诵的策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很想把所学的课文背下来,但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所背的课文很快遗忘,学生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兴趣大减。因此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背诵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原文,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弄清材料的意义和内部联系,了解文章大意后根据情节线索来背,这样背起来才会有条不紊。其次,背诵前可以先高声朗读。心理学研究表明,默读和有声朗读时大脑各部分参与度是不一样的。大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眼睛、嘴巴、耳朵等多重感官来加深记忆,它所产生的记忆效果要比默读好得多。在背诵过程中,应注意对信息的深层加工,朗读一个句子几遍之后,尝试着回忆刚刚读过的句子。对段落和篇章的记忆也应采用同样的方法。这样信息保留在记忆中的时间会更长久。再者,选择最佳时间, 强化记忆。可以建议学生在早上刚开始学习和晚上临睡前进行背诵。在背诵课文时,应强制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以提高背诵效率。
3. 加强背诵的输出练习
背诵有机地融合了输入、输出。通过背诵,输入了大量的目标语语料,这些语料如果不通过实践来活用,那么背诵只起到了输入的作用,而其促进输出功能则被忽略了。输出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wain针对输入假设提出了输出假设。Swain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精心设计输出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活用练习,才能帮助学生内化、活化语言材料。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任务来检查背诵的效果。笔者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多种方法来加强背诵的输出练习及检查学生的背诵结果。例如,根据背诵材料将学生分成对子或小组,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材料内容表现出来,或小组成员自设情境,运用背诵材料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此外还有多种形式,如将背诵材料去掉一些关键词后让学生做填空补全,将背诵材料的中文翻译成英文,利用早晚读的时间抽查学生背诵默写情况等。通过这些口头或笔头的输出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及材料关键词等进行发挥,创新使用背诵原材料,既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也只有这样,背诵才不至于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
五、结语
背诵是大量输入和输出语言信息的有效途径,是许多优秀的中外学者都主张或用过的一种学习策略,它能弥补非英语语言环境所带来的输入和输出的不足。对于桂西壮族地区而言,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善英语教学环境和条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背诵式语言输入在该地区更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该地区的教育机构和英语教师应该提高对背诵式语言输入的认识,重视背诵式语言输入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符合学生水平的背诵材料,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背诵策略,并辅以多种形式的活用练习,加强对学生背诵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以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克服壮语和汉语的负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背诵这一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在该地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该地区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琳. 英语专家如是说(专栏)[J]. 英语学习,1999(6).
[2]Stephen 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Ltd, 1987.
[3]Peter Skeha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马广惠. Bialystock 的语言学习模式[J]. 国外外语教学,1997(1).
[5]Karen E.Johnson.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