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恩是对他人的帮助和恩惠由衷地表示感激,是人性的自然流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受到一定冲击,学校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部分中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等道德缺失倾向。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学会感恩。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从2008年开始,我校感恩教育已经实施由2年多了。以下是我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感受。
1、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在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感恩”的解释:“对别人所施的恩惠表示感激。”人们是因为得到他人的帮助受了恩惠而由衷表示感激,是出自对人类共通的一种本性的感激之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一种自发行动。它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2、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
工读学校的学生来自于普校,是普校中学习最差、行为习 惯最差、品行最差的学生,所以,我们学校是“问题学生”的集中营。而现在的问题是,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
2.1 家庭因素容易忽视
学生缺少感恩心的原因,首先是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让他们吃苦,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有可能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与他人难以合作等等。而父母如果以民主、理性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孩子会变得富有爱心、开朗活泼、健康乐观。从小孩生下来一直到十二三岁,父母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榜样。
如今,不少家庭急功近利,在孩子教育上重学习、轻品德,把分数、升学、上重点学校得至高无上,严重忽视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加之,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限制,缺乏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也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自然谈不上感恩。其次,社会感恩教育缺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
2.2 社会正面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经济发展,生活优越,中西文化碰撞,传统新潮交绘,其中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们心中觉着“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2.3 社会对感恩教育的淡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促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全才不济,教育缺失。同样,到社会上走一走,发现社会现象与学校教育反差极大,现如今“雷锋出国了,感恩过时了,助人为乐被人讥笑了”,尤其是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这样的环境怎能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对于工读学校,感恩教育应重在引导
对于工读学校的学生,教会学生学会感恩重在引导。这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特殊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凡有的方矢,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工作一定比枯燥的大道理更有效。因此,我觉得进行感恩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的用心,爱心和热心。如若我们教育者具备这“三心”,那么,我们的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明白感恩应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做人准则。
去年,我校举办了一场十分成功的班会,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加,期间安排了几为学生家长用他们真实的故事向学生们阐述感恩。这次活动就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生动的向学生们展示了感恩的重要性。
感恩不在于形式,感恩之心应化作行动之源。要让学生在感恩中体验幸福,在感恩中获得教育意义。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从每一个人做起,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懂得知恩图报,从感谢做起;我们的学生才会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我们的学生才会意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的恩惠,应以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我们的学生才会达到感恩的最高境界:施恩不图报,不求回报与感激。
西方国家有感恩节,虽然它从宗教仪式演变而来,但至今为人们所重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能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让学生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个生命,尊重每—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4、结束语
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工程。尤其对于我们工读教育来说,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这些失足的孩子们更需要我们精心的教育。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感慨人生,感慨人类,我们将收获一个个美丽的春天。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从2008年开始,我校感恩教育已经实施由2年多了。以下是我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感受。
1、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在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感恩”的解释:“对别人所施的恩惠表示感激。”人们是因为得到他人的帮助受了恩惠而由衷表示感激,是出自对人类共通的一种本性的感激之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一种自发行动。它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2、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
工读学校的学生来自于普校,是普校中学习最差、行为习 惯最差、品行最差的学生,所以,我们学校是“问题学生”的集中营。而现在的问题是,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
2.1 家庭因素容易忽视
学生缺少感恩心的原因,首先是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让他们吃苦,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有可能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与他人难以合作等等。而父母如果以民主、理性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孩子会变得富有爱心、开朗活泼、健康乐观。从小孩生下来一直到十二三岁,父母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榜样。
如今,不少家庭急功近利,在孩子教育上重学习、轻品德,把分数、升学、上重点学校得至高无上,严重忽视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加之,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限制,缺乏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也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自然谈不上感恩。其次,社会感恩教育缺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
2.2 社会正面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经济发展,生活优越,中西文化碰撞,传统新潮交绘,其中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们心中觉着“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2.3 社会对感恩教育的淡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促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全才不济,教育缺失。同样,到社会上走一走,发现社会现象与学校教育反差极大,现如今“雷锋出国了,感恩过时了,助人为乐被人讥笑了”,尤其是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这样的环境怎能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对于工读学校,感恩教育应重在引导
对于工读学校的学生,教会学生学会感恩重在引导。这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特殊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凡有的方矢,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工作一定比枯燥的大道理更有效。因此,我觉得进行感恩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的用心,爱心和热心。如若我们教育者具备这“三心”,那么,我们的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明白感恩应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做人准则。
去年,我校举办了一场十分成功的班会,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加,期间安排了几为学生家长用他们真实的故事向学生们阐述感恩。这次活动就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生动的向学生们展示了感恩的重要性。
感恩不在于形式,感恩之心应化作行动之源。要让学生在感恩中体验幸福,在感恩中获得教育意义。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从每一个人做起,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懂得知恩图报,从感谢做起;我们的学生才会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我们的学生才会意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的恩惠,应以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我们的学生才会达到感恩的最高境界:施恩不图报,不求回报与感激。
西方国家有感恩节,虽然它从宗教仪式演变而来,但至今为人们所重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能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让学生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个生命,尊重每—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4、结束语
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工程。尤其对于我们工读教育来说,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这些失足的孩子们更需要我们精心的教育。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激父母,感激朋友,感谢祖国,感谢人民,感慨人生,感慨人类,我们将收获一个个美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