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的系统化建设——基于昆山与桂林社区学院合作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shuo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形成建设生态。政府部门要明确职业定位,制定保障政策,优化体制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舆论,以此做好制度保障,营造建设环境。管理机构要做好系统设计,强化针对性和制度建设,细化培训方案,构建培训课程,创新培养路径。教师自身应积极作为,理解社区教育,正视自身不足,加强专业学习,提增成长动力,增强服务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是人类对自然的初步理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艺术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通过有意味的形象去传达感受和认知思想。数学美可以转换成图形美,图形美也可以通过数学规律来建构。从古至今,有无数艺术与数学结合的辉煌典范,让艺术的形式和方法与数学的内容和思想完美融合。本文试图用美的结构和技巧构建出艺术与数学,进行跨学科的实践研究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
摘 要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提出新的要求,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改变当前“五唯”评价方式的系列举措,通过教育评价关键领域的改革突破,以构建与教育强国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发展评价体系。职业教育只有转变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才能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评价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制度不系统、评价理论不完
当前,传媒人才培养因“理念落后、内容滞后、模式陈旧、师资不足”导致传媒人才实践能力不强。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称“新传学院”)转变办学理念,立足于培养符合时代特点和行业要求的“全媒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工作室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传学院以产品生产形式为标准将工作室分为校企合作类、模拟媒体类、教师主导类三种形式,并通过设立了创客联盟专门管理工作室的业务运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招募成员,采用多种考评方式评估与管理成员,保证工作室的开放性与生
摘 要 职业教育学术化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新趋势。一方面,一些职业院校层次升格,与高等教育融合,形成学术化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那些尚未升格的院校被归为非学术化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学术化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即发展模式上,之前的教育类型化均质发展让位于垂直差异化发展;自我认知上,非学术化的职业教育被归于学术教育的“补充”,只能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适合流水线上单一岗位要求的简单培训。其带来的
摘 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进入“十四五”时期,在质量效益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新历史时期的任务与需求,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职业性、社会性、教育性等多重属性的职业教育,其适应性发
为凸显“三农”发展在吉林省全面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应打造好“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具有培养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技术能力和运营研学项目的管理能力,在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通过对吉林省“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结合吉林省乡村振兴22项指标内容,在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资源整合、项目运营管理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参与基地建设的相关对策。
高职院校对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一致存在不同的认识,这不利于二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以AHSM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至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
摘 要 “赋能”乡村振兴是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的全民性、时代性和跨界性是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基于当前职业教育在乡村的实践,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有三类实践路径:“输入技能”“引入产能”和“循环智能”。通过对三类路径的实践主体、服务对象、运作方式及成效表现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可知当前实践中的不足:实践主体协同性差、实践内容渗透力弱、运作方式难再循环。因此,可以从构建
随着“互联网+教育”普及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方式,课程社区则是对传统教研方式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它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参与活动的广泛性,是传统教研的有力补充。
以浙江省50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以浙江省“双高”院校遴选条件的10项标志性成果为研究依据,全面比较分析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基础和优势,发现浙江高职院校因社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