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accp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可见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进行审美教育,二者密不可分。审美创造力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他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借助各个阶段的语文教材及其语文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好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那么现代语文教育中怎样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中又该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呢?
  一、培养语感,发现语文汉字的美
  语言是美丽的,这是个不容争议的定论,故不想再多廢话。有广告曰:有实力才有魅力。我们要说,语言因其美丽才有魅力。语文教学的本务就是教学生学好语言,掌握母语的表达艺术,但要想让学生钟情于语言,心甘情愿地跟着我们语文教师学好语言,那就必须得让他们充分品味和感受到语言的“美丽”。首先要先培养语感。语感能力,包括对语言符号的感知能力,也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语言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认真领略课文语言中美好的意境,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抓住语言符号所具有的约定性去体验美的感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创造力,首先要抓住语言符号去体验美感,发展思维,借助联想和想像去完善一个一个的实体事物。汉语方块字是音形义的大一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获得了形式美――形态的、音韵的、色彩的,拓展了语言文字的无限想像空间,文字美有别于图画美、音乐美,从而使阅读主体获得认知上的满足与身心的愉悦,产生美感。由此可见要培养审美创造力必须注重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发思维,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表现和责任。因此最主要的就是注意文学表达的含蓄美和作家利用文字所构造的意境美,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并掌握文学艺术所表现的美的能力,激活学生自觉地运用审美的目光去观察生活、用美的文字去表现生活的情趣。
  二、结合自然,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庄子说:“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鉴赏入手引导学生去感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之于学生正如导游之于游客,优秀的导游不仅要直述各个景点的外在美,而且对于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都要娓娓细诉。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如此――重在善导,培养鉴赏力,引导学生感受美。
  教师不仅要引导帮助学生从文章中感知美、欣赏美、理解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到生活、自然、社会、艺术中去寻找美,发现美,培养审美能力,掌握美的规律,从而进一步学会用自己的行为去实践美,形成美的心灵,美的行为以及美的人。社会美包括人的美、人与人的关系的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美等,其中心是人。而人的美又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人的形体、风度、服饰等外在美,固然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的外在美和语言行动去理解人的内在美――心灵美。由此来判断课文中人物的美丑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外在去把握人物的内在的精神实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最真实的美,最自然地美,培养学生有发现美的眼睛,对以后的语文理解和为人处事都是有帮助的。
  三、以美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情操就是情感和操守,是由情感和思想结合起来的心理状态。美好的情操能够产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美好的情操既是德育的任务,也是美育的任务。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操守尚不坚强,情操极易冲动。因此,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高尚的美好的情操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许多古代诗文都表现出修身养性,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语文学科美育的目的就是要从行文思想上去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坚定的意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富有激情的美的情境,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课后要多鼓励学生阅读有益的读物。“腹有诗书气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要鼓励、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补充课外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美文、美词、美句、美的结构和过渡等,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如能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潜心悟“道”,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培养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的能力,课堂才会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精彩,进而游刃有余地进行美育渗透。语文学科本身就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也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育因素,让美的音符飞进语文课堂,学生就能在舞动的旋律中得到美的感受,进而提升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其他文献
文章分析了高校学生解题困难的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对策。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学生将生物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关键。在实施新课标教学理念,完成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程中,实验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一情况,在生物教学中,以学生实验教学为平台,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构建和设计科学的实验课程,及时对学生使用实验器具,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掌握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绘图技能、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对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办公室普遍面临着人员编制少、管理摊子多、工作压力大的困难。人人身兼数职,在这种新形势下,办公室只有与时俱进,立足于服务、着力于创新,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展。  一、坚持综合管理,建立企业管理新机制  新形势下,企业办公室必须坚持“科学、规范、高效”的原则,多管齐下、综合管理,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建立健全新的管理工作机制。要做好办公室工作,就要善于观
【摘 要】“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堂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应突出语文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情感的共鸣,营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味 语言魅力 情感共鸣 课堂  新课改的实施,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气象。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出现了自
以生态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从高中学生的内在潜质、所需的教育因素出发,讨论生态学若干理论在当前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上的一些应用,进一步阐述'教育生态
联系新课标修订形式与教学实际,在概念图的基础上总结了多种图形的组合、改良应用,介绍了提高概念复习教学有效性的经验与体会。图形的组合运用策略主要包括:概念图与模式示
点、线、面是中国书画造型艺术的基本表现元素和手段.其特点主要以表象的形态通过审美过程将客观事物加工、提炼,使之成为艺术化的典型形象;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和审美愉悦的目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点出了兴趣的重要,要想学生的成绩提高,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能事半功倍。本人试从数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感受谈谈如何培养农牧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如何培养藏族农牧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近年来中考、竞赛中对学生实验的考核要求越来越高,试题中实验部分的分值比例越来越大。然而,目前在一些农村中学学校,缺少化学仪器和化学药品的短缺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容易以此为由少做或不做。化学实验只是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学的“泛泛之说”。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容易造成学生在各类化学考核或比赛中成绩差,也直接导致在全省中考中化学成绩不容乐观。在现实中,实验教学仍然是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