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9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一种学习过程,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结合本人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着重从感知、理解、鉴赏三个阶段来入手。
  第一,感知阶段就是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直观的感受。这种感知也就是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初步的信息。这种信息可能是文章的最主要特征,是学生在无意注意的条件下被深深打动的一个方面,往往也是文章最动人、最精彩的一个方面。在这一阶段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怎样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把握文章的主体形象。要告诉学生,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主体形象,有的是人,有的是物,要根据具体的文章作具体的分析,这是文章最主要的信息。其次,要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基调。因为基调是统摄文章的灵魂,是蕴藏在文章中的情感倾向,是贯通文章整体的主旋律。把握了文章的基调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散文《风筝》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把握了文章中鲁迅一直感情沉重的基调,从而,也就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中的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和鲁迅自省精神的文章主旨。
  第二,理解阶段就是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如何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认识深化、思维拓展、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理解是感知后对文章的理性化思考,它要求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去揣摩,品味,分析,思考。理解既不是单纯的感性认识,也不是抽象的理性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活动,是感知后的深化和升华。理解是多层次的。阅读各类文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接受文章的语言信息包括理解文章的词句、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这种对语言的理解虽然是浅层次的,但它是深层次理解的基础和前提。深层次理解就是对文章的深层意蕴和文体的结构艺术的理解。教师要告诉学生,优秀的作品所迸发出来的美的浪花,是个人、社会、历史等多种审美因素的综合体现。作品所蕴含着的鲜明的个性意识,是作家个人的生活体验,是作家个性化的情感流露,同时又折射出时代精神,与作品的特定的社会情绪和群体意识密切相关,体现了人们共同的审美意识,因而能引发人们感情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振。因此要教会学生阅读这些作品要通过作品的表象深入文章的深层世界之中,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以自己整个身心的投入去获得多维的审美体验。如果我们的学生达到了这种程度的理解,就可以从文章中发现自我,发现一个新的世界。例如,学生阅读《孔乙己》一文,首先通过阅读感知孔乙己的外貌,了解他长什么样,了解他的遭遇,分析体会他的语言,把握他的性格,这是浅层次的理解;再进一步的阅读,结合孔乙己所处的时代,以及当时人们的精神意识,社会状况,来深层次的理解孔乙己为什么会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从而理解了作品的批判性。
  第三,鉴赏阶段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感知、理解阶段的阅读结果重新联系、统一起来,对文章进行宏观的理性的审视和鉴别,从而“悟” 文章深藏的人生精义和表达这种意蕴的艺术方式,并对文章或文章的某一局部做出评判或进行鉴赏。例如学习阅读小说《范进中举》一课,首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审视文章的整体,把握范进这一人物的形象性格,然后在足够的时间里鉴赏范进喜极而疯的情节,让学生对这一片段进行欣赏、揣摩、玩味,从而把握作品的主旨,体会作品辛辣的讽刺意味和表现艺术。
  可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知、理解、鉴赏的能力。三个阶段就是三种能力的培养,但这些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不应该机械割裂。因为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由于自己的思想、感情、经验、积累不同,从文章中所品味到的意味也就有所不同。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考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十五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高中政治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方式,着力从激发兴趣入手,灵活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学生乐学善思,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  传统高中政治教学存在“三多三少”特点(即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观念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由于“害怕政治”而“远离政治”,又因为不
素质教育的目的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地理素质教育是实现全民族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和人生观教育。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设好引言  正如柏拉图所说:“强迫学习的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
为适应时代特色、社会进步和人文发展的需要,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在重视英语语言学习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让学生在体验、参与、探究和合作这样一种过程中,形成更加完善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实践能力。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给高中英语学习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一新的特点决定了高中英语教学应该摒弃那些陈旧的教学理念和过时的教育思想。新形势下,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大刀阔斧的创造崭新的教育思想,探索适